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图案,可以说是苗族艺术的结晶,是苗族文化的符号,也是苗族人民献给中国民间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苗族服饰图案通过古朴的纹样、独特的造型、斑斓的色彩、精湛的工艺来传达其民族的审美意识、民族情感以及哲学思想。本文从纹样、造型、色彩、工艺四个方面来剖析苗族服饰图案的美感,探讨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从而引发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7)
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图案,可以说是苗族艺术的结晶,是苗族文化的符号,也是苗族人民献给中国民间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苗族服饰图案通过古朴的纹样、独特的造型、斑斓的色彩、精湛的工艺来传达其民族的审美意识、民族情感以及哲学思想。本文从纹样、造型、色彩、工艺四个方面来剖析苗族服饰图案的美感,探讨其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从而引发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2)
苗族服饰的刺绣和配饰中的图案元素都有自身的特色,它们以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历史印记,凝聚着苗家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崇拜信仰。通过对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饰图案元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笔者对苗族服饰中的图案运用及其审美特征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14)
湘西苗族服饰是湘西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衣裙款式、刺绣纹样、银饰装饰等服装基本元素和印、染、绣、织等诸多工艺的结合,表现出湘西苗族独特的审美情趣。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种传统审美意识,不断探索湘西苗族服饰图案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找到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
苗族服饰包含着及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它是一部现成的苗族史书。苗族服饰图案异样、色彩鲜亮、构图独特且题材丰富,这些图纹强烈的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拜。因此,本文从苗族服饰图案纹样的类型分析入手,详细阐述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视觉表现,随着现代服装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继承和发展民族图案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以及能够突出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苗族服饰就是能够典型突出苗族民族特色、人文习俗等特征的一种服饰文化。本文主要从苗族服饰图案文化中的色彩和图形入手,深入分析了苗族服饰图案中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并将其与现代工艺包装设计相结合,打造具有突出民族文化且具有新时代气息的包装设计产品。  相似文献   

7.
正引言:苗族服饰图案拥有最精湛的技术,最独特的外形,代表了该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这些装饰图案符号成了苗族最直观的"文字"是苗族人民的一部"无字的史书"。同样,插画发展历史同样也是漫长的,从先秦到现代,插画家们通过画笔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语言通过插画带到了大众的世界。千百年来这两者的发展密切都相关。本文从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的纹样、配色、穿着场合出发,结合当地独特的宗教信仰、民族情感、审美取向探讨如何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有效的融入到现代插画当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6)
文章主要论述了湘西地区苗族服饰刺绣图案的种类及造型方法。湘西地区苗族服饰图案丰富多彩,蕴含苗族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寄托了湘西地区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为苗族服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
中国服饰道具舞蹈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识,代表着人们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是人文气息的一种独特的当代呈现,随着中国舞蹈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华民族产生了独特的美学观念,中国古典舞服饰道具舞蹈训练体系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古典舞的审美形态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种创新型美学观念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对艺术创作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艺术风格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刻的揭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20)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服装创意设计行业发展中,服装元素、设计风格、地域特色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原始服饰元素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现代服装设计。苗族服饰文化在苗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它起源于中华文化却又随着历史发展演变成具有本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苗族服饰文化元素有许多独特的装饰风格,是结合地域特征的,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饰文化元素形式。文章旨在通过研究苗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分析民族文化对服装设计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赵曼丽 《重庆建筑》2006,(12):22-25
本文从美及文化的探讨入手,揭示苗族民居“半边楼”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5,(2):98-103
我从事文学工作,几十年过去,对世间事物和人的状态有诸多思考,自己用文学的其它形式也把这些感悟写成了一些文字。"诗心"之下,我还在行走,还在思考,还想用诗来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另一个自我,即心灵的我。  相似文献   

13.
陈纲伦 《新建筑》2007,(3):63-65
建筑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因此,人人都有权利欣赏和评论建筑。文学家叶廷芳的建筑美学在建筑界引起一定的反响。他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存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中国当代建筑师应当采取的策略。这种态度和见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6)
多模态话语分析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从视觉语法及美学理论出发,对视觉诗这种多模态语篇的符际关系及意义建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视觉诗中多模态话语间存在互补和非互补的符际关系,而互补关系又包括突出、主次和扩充关系。多个模态相互合作充分表现出视觉诗的再现、互动、构图和美学意义,使视觉诗的主题表达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8-9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的质量。那么,如何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来全面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便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建立社会、托幼机构及家庭合作的教育网络体系,形成教育合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贵阳花溪摆陇苗寨民俗综合体设计方法的拆解,试图从中把握"容器"的生成秩序与"身体"感知秩序的关系,梳理出一系列控制"身体"的技巧,并将之投射于建造内,以期寻找一种基于身体的建造方式,唤醒泯灭在物化建造中的活生生的身体知觉。  相似文献   

17.
任军 《新建筑》2007,(3):11-13
在建筑审美过程中,存在着两种都能被称作“纪念性”的审美感受——主体纪念性和审美纪念性。为对审美纪念性展开全面研究,故将两者明确区分开来,并为其界定方式寻找足够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照。试图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2)
《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作为中国文学中关于祖先崇拜书写的典型文本,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中的差异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汉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已经现世化为“慎终追远”之“远”的逻辑起点——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家族长老,以血缘关联为纽带,以时间为线索,一代代地向上追溯,试图找到共同的终极性的血缘之“根”。这一家族长老系列既是现实中有限性世间凡夫,也是终极世界的象征性精神符号。苗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则保留了原初宗教信仰本色,以信仰为逻辑起点,祖先神在彼岸的神圣世界,与祖先的连接保证了当下生命存在的鲜活价值。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经济、文化和政治对祖先崇拜的信仰内核影响程度之别。  相似文献   

19.
魏浩波 《城市建筑》2006,(11):33-38
建筑者以“他者”的身份介入到农村居住系统的建设中,务必要警醒“边界”的存在,发现此地与彼地的生活结构,体察生活经验与理性常识的纠缠状态,避免生活在此地仿佛生活在别处。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5)
德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一书中对西方美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给予了学术图绘与构想。韦尔施认为,在当今西方后现代社会,"审美化"(感性化)已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其根源在于"认识论的审美化"。因此,韦尔施主张回到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重构美学,建构一个公正对待人类生活全部感知领域的超级感性学,或曰超越狭隘艺术领域的"超越美学的美学"。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重构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偏颇,应代之以感兴学,以感兴学重构中国当代美学,从感性学美学走向感兴学美学。中华"感兴学"之"感"包含了韦尔施感性学对感性活动的重视,而中华"感兴学"之"兴"更具有韦尔施感性学所不具备的审美升华和审美超越。创新和发展中华感兴学美学是一条极有希望的中国当代美学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