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炼焦煤在不同粒度下的性质,对肥煤、1/3焦煤、焦煤、贫瘦煤进行了不同筛分粒级的煤岩显微组分及煤质分析,进行了单种煤在不同粉碎粒度下的坩埚焦实验,分析了粒度对焦炭冷热态强度的影响。筛分结果表明:随筛分粒级的减小,镜质组含量增加,惰质组含量减少;灰分主要集中在-1 mm的细粒部分与+10 mm的粗粒部分,硫分主要集中在-1 mm的细粒部分,粒度对煤挥发分影响不大,黏结指数在1~5 mm时优于其它粒级。坩埚焦实验表明:肥煤、1/3焦煤、焦煤等强黏结性煤粉碎到1 mm以下时,热态性能劣化;贫瘦煤配入量多时,细粉碎后没有足够的活性物质包裹惰性组分,焦炭强度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低灰低硫低阶煤的配煤炼焦用量,在低阶烟煤煤岩分离的基础上,研究了低阶烟煤镜质组对气煤、肥煤、焦煤等常规炼焦煤塑性胶质体的流动性、膨胀性和黏结能力等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阶烟煤镜质组比例的增加,气煤、肥煤、焦煤塑性胶质体的流动性、膨胀性和黏结力指数下降。低阶煤镜质组的比例为12%时,所得气煤配低阶煤镜质组的流动性下降70.0%,黏结指数下降31.8%;所得肥煤配低阶煤镜质组的流动性下降66.1%,黏结指数下降9.4%;所得焦煤配低阶煤镜质组的流动性下降78.4%,黏结指数下降45.7%。配入低阶煤镜质组比例为8%时,气煤的膨胀度由1.3%降至-19.5%,肥煤的膨胀度由158.7%降至88.2%,焦煤的膨胀度由28.5%降至-1.2%,呈现劣化作用。所得配煤指标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对焦煤影响最大,交互作用偏负;对肥煤影响较小,交互作用偏正。  相似文献   

3.
对汾西矿业不同煤化程度焦煤、肥煤的煤质指标、基氏流动度、奥亚膨胀度和镜质体最大反射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的焦、肥煤具有明显不同的煤质特征,低变质程度肥煤具有高挥发分、高流动度和高膨胀的特点;高变质程度肥煤具有低挥发分、低流动度和低膨胀的特点。同时,通过焦、肥煤的焦炭强度分析,为各焦化和钢厂的配煤炼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配煤粉碎工艺的优化改进,将6种不同特性的单种煤和2种生产配合煤进行筛分,制备成>3 mm、3~1 mm、1~0.5 mm、0.5~0.1 mm、<0.1 mm 5种粒级组分的煤.进行了各粒级组分煤样的灰分、硫分和G值的分析,并与常规煤指标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煤种、不同筛分粒级组分的煤质差异;同时研究了各单种煤细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煤岩显微组分的分布赋存及解离规律,以开滦矿区钱家营矿有代表性浮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破碎程度下的煤样进行筛分、浮沉试验,研究不同粒级、密度级产品中煤岩组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产品粒级的增加,镜质组含量降低,惰质组含量升高,壳质组无明显变化。25 mm产品镜质组含量最低为59.81%,3~0.5 mm产品中镜质组含量最高为72.99%;25 mm产品惰质组含量最高为35.05%,3~0.5 mm产品惰质组含量最低为23.30%。随着解离程度的增加,产品镜质组含量逐渐升高。与破碎至50 mm产品镜质组相比,破碎至3 mm时,镜质组含量由72.99%增至78.01%,镜质组回收率变化不大;破碎至0.5 mm时,镜质组含量增至74.95%,产品产率由28.36%增至55.19%,镜质组回收率由31.42%增至62.35%。1.30 g/cm3密度级产品镜质组含量变化不大,为86.02%~95.75%,镜质组回收率由50 mm的8.05%增至34.68%~38.39%。  相似文献   

6.
堆密度对炼焦煤黏结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种单种煤在不同堆密度下Y值、胶质层体积曲线及X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堆密度从0.75t/m3增加到1.20t/m3时,气煤、1/3焦煤、肥煤和焦煤的Y值分别增加了2.5mm、5.0mm、6.3mm和5.8mm,而瘦煤无明显增加;1/3焦煤的胶质层体积曲线由"之"型向"山"型转变,使其胶质体性质向肥煤靠近,气煤、肥煤、焦煤和瘦煤的体积曲线无明显变化;增加煤料的堆密度可显著减小各单种煤的X值,且气煤、1/3焦煤、肥煤和焦煤结焦过程中均表现出明显的正膨胀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炼焦煤在不同粒度下的性质,对炼焦煤矿点赵各庄肥煤、海菱1/3焦煤、穆村焦煤、三给贫瘦煤进行了筛分,分别过10mm、5mm、3mm、1mm标准筛,通过对不同筛分粒级的单种煤进行煤质分析和煤岩分析,研究了不同煤种、不同筛分粒级对炼焦煤性质的影响,为单种煤选择性粉碎工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引用黏结指数测试法,对山东地区1/3焦煤与气煤、气肥煤和其他地区1/3焦煤的容惰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炼焦煤的容惰能力不仅与变质程度,也与工艺性质相关;在本实验分析煤样中,新汶气肥煤容惰能力最强,黄陵气煤容惰能力最差,山东付村1/3焦煤的容惰能力比其他地区高G值1/3焦煤微弱,山东蒋庄、润峰1/3焦煤的容惰能力比河市坝等低G值1/3焦煤弱,但高于气煤。  相似文献   

9.
炼焦煤对大颗粒惰性物质黏结能力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俊芳  陈鹏  项茹  宋子逵 《煤化工》2012,40(4):27-29
通过测定气肥煤、肥煤和焦煤对小颗粒惰性物质和大颗粒惰性物质黏结能力的强弱,得出:当惰性物质粒度<0.4 mm时,气肥煤和肥煤对其黏结性强于焦煤对其黏结性,而当惰性物质粒度>0.4 mm时,焦煤对其黏结性强于气肥煤和肥煤对其黏结性。可以认为,采用黏结指数G值来评价气肥煤和肥煤黏结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分别选取1~0 mm粗结构、0.5~0 mm中粗结构和0.15~0 mm细结构3种粒级煅烧石油焦作为骨料,以中温煤沥青作为黏结剂和浸渍剂,制备出冶炼石英坩埚用高纯石墨材料.研究了不同粒级骨料对高纯石墨材料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0.15~0 mm细结构样品的机械性能最好,1~0 mm粗结构的最差.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显示,1~0mm粗结构样品的石墨化程度不如0.5~0 mm中粗结构和0.15~0 mm细结构样品.综合热分析(TG-DSC)结果表明,1~0 mm粗结构样品的热失重温度区间主要集中在680~880℃,其抗氧化能力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不同煤阶煤的CS2-NMP萃取率及与煤性质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种不同变质程度煤(包括气煤、弱黏煤、肥煤、焦煤和瘦煤)常温常压下用CS2-NMP混合溶剂进行了萃取实验.结果表明,挥发分(Vdaf)为35%左右的煤具有最高的萃取率,达到43.05%,不同煤阶煤的萃取率与其奥压膨胀度及塑性温度区间近似呈线性关系.通过对原煤、萃取残渣和生成焦粒的红外对比分析表明,不同变质程度煤经过萃取后,残渣中脂肪烃和脂环烃含量有所减少,矿物质大都在残渣中,氢键缔合峰的强弱随不同煤种表现不同,肥煤和气煤氢键缔合的极性键都位于煤中的大分子上,而焦煤和弱黏煤中的极性键大都在小分子化合物上.  相似文献   

12.
针对褐煤水分高、发热量低、易风化自燃等特点,以内蒙古褐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褐煤静态干燥实验和褐煤提质多因素实验。以O2体积分数10.5%的烟气为干燥介质,在分析褐煤流化床提质干燥机理的基础上,对褐煤进行流化床动态提质实验。结果表明:褐煤提质水分控制在5%左右为宜。褐煤粒级小于3 mm时,温度对煤样干燥速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煤样粒度,风速对干燥速度影响最小。确定全粒级、0.5~1.25、1.25~2、2~3 mm褐煤临界流化风速分别为38、20、40和50 m3/h。褐煤适宜提质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00~240℃和5~8 min。最后建立了褐煤提质模型,说明褐煤提质规律与提质介质温度、风速密切相关,该模型对褐煤提质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40kg试验焦炉对唐钢肥煤、瘦煤资源进行优化配比,找出不同质量肥煤和瘦煤配合结焦规律以及对焦炭强度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肥煤、瘦煤最佳配比:肥煤38%,焦煤37%,1/3焦煤12%,瘦煤13%。实际生产后,焦炭强度M40由原来的80.4%上升到81.0%。  相似文献   

14.
煤的CO2化学反应性和焦炭的反应性(CRI)都是在高温条件下碳与CO2进行还原反应,其中原料煤性质是主要影响因素。为了讨论二者之间的联系,选取气煤、肥煤、焦煤,1/3焦煤和气肥煤进行单煤反应活性和40 kg实验焦炉捣固炼焦所得焦炭反应性的测定。焦炭反应性的测定无论从样品量、反应时间及操作方法上,都较煤的反应活性复杂且对设备要求高。结果表明:所选煤样的反应活性与对应焦炭反应性之间的相关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可达到0.99。因此在时间或煤样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测定煤样反应活性推导CRI。  相似文献   

15.
以鸡西地区3种原煤为试验对象进行浮沉试验,结果表明:当特征灰分为11%时,主焦煤为难选煤,1/3焦煤为中等可选煤,肥煤为极难选煤。基于各煤样单独洗选后的煤质指标,以炼焦煤煤质要求和3种精煤煤质指标为约束条件,以配煤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建立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得到成本最低时3种煤的最佳配比为:18%主焦煤,32%1/3焦煤,50%肥煤。将煤样按上述比例混合后进行浮沉试验,并对洗选后的混煤进行煤质分析,结果表明:当特征灰分为11%时,配煤为较难选煤,明显改善了煤的可选性;配煤洗选后各煤质指标的实际值与理论值相差较小,无显著性差异,且精煤各项指标均符合炼焦煤煤质要求。因此采用线性规划法进行配煤入选可行,对炼焦煤选煤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任红星 《广州化工》2009,37(5):106-108
以氧含量为10.5%的模拟烟气作为干燥气体在流化床干燥器中对通辽分粒级褐煤的自然特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粒度为0.5~1.25mm、1.25~2.0mm、2.0~3.0mm三个粒级煤样的自然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发生自燃的危险性随着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煤样粒级增加,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增大;控制干燥时间不超过8min,可在200℃~240℃下安全的完成干燥过程,不发生自燃.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将炼焦煤资源中的肥煤(含气肥煤)、焦煤(含1/3焦煤)、瘦煤规定为"特殊和稀缺煤"。通过研究低质"特殊和稀缺煤"之间的配伍性,合理搭配该类煤,在优质"特殊和稀缺煤"焦煤、肥煤配入比例降至3%,无高变质程度炼焦煤的情况下,制备出高强度冶金焦。  相似文献   

18.
以煤矸分选系统和X双能射线为试验平台,从MATLAB和煤质分析入手,结合灰度值和R值法,探索利用X射线识别焦煤、肥煤、气煤中煤和矸石的可行性,进一步研究了不同煤种的密度和灰分的线性关系,得出厚度和密度的作用可以改变原煤的灰度值,阐述了R值法对于煤矸的识别,建立了煤和矸石的分离阈值并在此阙值下进行了识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煤种的灰分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呈正相关关系。当原煤的密度以0.1 kg/L递增时,肥煤、气煤和焦煤的灰分会分别提高9.44、9.48、8.42个百分点;在同一密度级,原煤的厚度与灰度值呈现出良好的负相关关系;将R值法运用在煤和矸石的识别中,在30~100 mm粒级中识别正确率在93%以上。  相似文献   

19.
煤料堆密度对1/3焦煤黏结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典型煤料范各庄1/3焦煤在不同堆密度条件下胶质层指数和最终收缩度及胶质层体积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范各庄1/3焦煤堆密度从0.8t/m3增加到1.1t/m3时,煤料的胶质层指数Y由17.7mm增加到24.5mm,增加了7.8mm,提高了44.1%;其最终收缩度由25.2mm降到-7.9mm,增加131%,表明煤料结焦后的体积变化为正膨胀性能.在煤料堆密度增加后,其胶质层体积曲线由之字型向之与山混合型及山字型转变,表明煤料的表观黏结性能得到明显改善,且在密度较高时由1/3焦煤向肥煤性能靠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吕临能化选煤厂的重介中煤再选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将重介中煤破碎到13mm、6mm、3mm以下进行浮沉、浮选试验,研究了不同破碎粒度上限下的物料的密度组成和浮选行为,提出了破碎到3mm以下3~0.5mm粒级重介旋流器分选、0.5~0.3mm粒级TBS分选、-0.3mm粒级浮选的工艺路线,并对实际生产的结果进行了预测,预期可使选煤厂的精煤产率增加2.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