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垂直生长的氧化镍(NiO)纳米片薄膜,并利用电沉积法将普鲁士蓝(PB)负载到NiO纳米片薄膜上,制备了新型的NiO/PB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的晶型以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以及电化学工作站对NiO/PB复合薄膜的电化学和电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结果表明:NiO/PB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具有多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增大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接触面积。PB成功负载到NiO薄膜表面,使NiO/PB复合薄膜表现出较大的电流密度。相比于单层NiO薄膜,NiO/PB复合薄膜表现出更好的电致变色性能,其光调制范围可以达到46%,着色效率为141 cm~2/C,并且其着色时间可以缩短到5 s,褪色时间为6 s。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垂直生长的氧化镍(NiO)纳米片薄膜, 并利用电沉积法将普鲁士蓝(PB)负载到NiO纳米片薄膜上, 制备了新型的NiO/PB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的晶型以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 采用紫外-可见光光度计以及电化学工作站对NiO/PB复合薄膜的电化学和电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表征。结果表明: NiO/PB复合电致变色薄膜具有多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 可以增大电解质与电极材料的接触面积。PB成功负载到NiO薄膜表面, 使NiO/PB复合薄膜表现出较大的电流密度。相比于单层NiO薄膜, NiO/PB复合薄膜表现出更好的电致变色性能, 其光调制范围可以达到46%, 着色效率为141 cm2/C, 并且其着色时间可以缩短到5 s, 褪色时间为6 s。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剂热法在氟掺杂的锡氧化物导电玻璃衬底上成功合成制备了长度为400~2000 nm,从基底(80 nm)到尖端(30 nm)锥状塔式WO_3纳米线薄膜,进而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在WO_3纳米线表面均匀沉积V_2O_5纳米颗粒,从而得到核壳结构WO_3/V_2O_5纳米线复合薄膜。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复合薄膜进行表征,并运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流法和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研究了该复合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结果表明,与单一的V_2O_5薄膜相比,该复合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获得了显著增强。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更大的透射率调制幅度(776 nm为67%)和更高的着色效率(776nm为13.5 cm2/C)。该法制备WO_3/V_2O_5核壳纳米结构电致变色综合性能优良,有望在隐身材料和智能变色薄膜材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质轻、柔性、多色电致变色材料是柔性电致变色显示技术实用化、进而取代目前阴极射线管和液晶显示技术的关键。主链共轭型本征态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因其原料来源广泛、转换电势低、变色范围宽、易于制成柔性薄膜而成为制备全固态柔性电致变色器件的首选材料。基于静电作用的层状自组装技术,能在分子层次上实现诸多材料的复合,并实现结构与性能的调控,因此成为设计组装具有特定性能的聚苯胺纳米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重要方法。讨论了层状自组装聚苯胺纳米复合电致变色薄膜的制备与性能,认为采用结构与性能可控的纳米结构层状自组装技术制备聚苯胺纳米复合电致变色薄膜是提高其综合性能并最终实用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壳核型聚苯胺/钛酸钡复合电流变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梓珺  晏华  陈勇  张斌  时刻 《功能材料》2006,37(5):716-719
采用溶液聚合的方法,在经过硅烷偶联剂表面修饰的钛酸钡微粉表面原位聚合聚苯胺,得到聚苯胺/钛酸钡壳核结构(BaTiO3/PAn)的有机-无机复合粒子.借助SEM、XRD、FT-IR、DSC-TG等分析手段研究了复合粒子的形貌、结构及热性能.利用改装后的旋转粘度计分别对钛酸钡和聚苯胺/钛酸钡复合颗粒的电流变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硅烷偶联剂成功地在钛酸钡粒子表面接枝合成聚苯胺,聚苯胺/钛酸钡复合颗粒电流变液的电流变性能明显比纯钛酸钡的电流变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致变色薄膜在军事伪装、建筑节能、汽车等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研发前景,研究通过硅烷偶联剂KH-550对氧化镧(La2O3)表面进行修饰(f-La2O3),并与导电聚合物聚苯胺(PANI)复合制备f-La2O3/PANI电致变色材料。利用XRD、FTIR、SEM-EDS、UV-vis、电化学工作站对f-La2O3/PANI电极与纯PANI电极进行对比分析,重点研究f-La2O3掺入量对PANI结构形貌、电化学性能及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La2O3的掺入使PANI纤维有向细小化方向变化的趋势,其复合材料较纯PANI具有更高的结晶度和分子链取向;f-La2O3会打破PANI的网络交联结构导致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有所降低,但可以加快PANI质子化和脱质子化的转变进程,并有效抑...  相似文献   

7.
在孔状石墨型氮化碳(g-C3N4)存在下, 通过苯胺单体的界面聚合成功制备了孔状g-C3N4/聚苯胺(PANI)复合催化剂。采用XRD、FTIR、SEM、TGA、UV-Vis和电化学阻抗谱等对样品的结构、形貌、性能以及可见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催化活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PANI组装在孔状g-C3N4片上, 此种复合结构不仅利于孔状g-C3N4对PANI链段运动的限制, 提高孔状g-C3N4/PANI复合催化剂的稳定性; 而且增强材料的可见光利用率、氧化能力和电子输运性能, 利于可见光催化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以棉纤维为碳源和模板,采用生物模板法成功合成出直径50~200nm、长度几至十几微米的碳化钛纳米线,并通过化学浴沉积法在其表面均匀沉积氧化镍纳米片,所构建的TiC@NiO核壳纳米结构具有良好的超电容性能,制备成超级电容器后在1A/g电流密度下比电容量为560F/g,而类似条件下制备的NiO材料的比电容量仅为193.5F/g,并且TiC@NiO在20A/g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到83.6%,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电致变色是材料反射、吸收等光学性质在外加电场驱动下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在不同波段可表现为颜色、红外发射率等变化。红外电致变色器件(IR-ECDs)能够动态调节物体的红外光学特性,在自适应伪装、热管理等应用中受到广泛关注。作为最有代表性的有机电致变色材料,聚苯胺(PANI)制备方法简单,电化学性能优异,在多波段电致变色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从电致变色器件结构出发,介绍了从可见电致变色到红外电致变色的原理和器件结构的演变,对近年来增强聚苯胺红外电致变色器件性能的策略和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讨论了其多功能化应用的拓展方向,最后对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为今后发展优异性能的IR-ECDs提供了参考,希望能够对本领域研究者有所启发,促进电致变色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掺杂聚苯胺(PANI)具有合成方法简单、电导率可调、质量轻、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等优点,使其成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本征型电导高分子。为实现日益提高的高性能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应用要求,需要将掺杂PANI和其他材料复合使用。核壳结构材料整合了核与壳材料的优点,通过改变核和壳的化学组成、组分和形貌,可以调控材料的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文中回顾了近5年来,尤其是近3年来掺杂PANI用于核壳型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从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屏蔽/吸波机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掺杂聚苯胺(PANI)具有合成方法简单、电导率可调、质量轻、价格低廉、性能稳定等优点,使其成为一种性能优良的本征型电导高分子。为实现日益提高的高性能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应用要求,需要将掺杂PANI和其他材料复合使用。核壳结构材料整合了核与壳材料的优点,通过改变核和壳的化学组成、组分和形貌,可以调控材料的性能,拓展其应用范围。文中回顾了近5年来,尤其是近3年来掺杂PANI用于核壳型电磁屏蔽/吸波材料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从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屏蔽/吸波机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光催化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有巨大的潜力.本文通过一步氧化聚合法合成了一种超薄聚苯胺壳敏化氯氧化铋核纳米片结构.该结构中约1-2纳米厚的超薄聚苯胺壳可以促进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响应,氯氧化铋核可以促进聚苯胺中光生载流子的分离,在可见光驱动下对于降解罗丹明B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优化后的氯氧化铋/超薄聚苯胺核...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反胶束原位复合法制备了银/聚苯胺(Ag/PANI)纳米复合材料,并且探讨了Ag/PANI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机理。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Ag/PANI复合材料中Ag为纳米粒子,粒径为50 nm,苯胺自吸附在银纳米粒子表面聚合,形成PANI包覆Ag纳米粒子壳-核结构。Ag纳米粒子在PANI中均匀分散,Ag/PANI复合粒子大部分呈现类球形状的表面形貌,复合粒子粒径较PANI有了明显减小。并提出了Ag/PANI复合材料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性能(光的透射、反射和吸收)通过外加电场或电流的作用,在包括可见光波长的某一波长范围内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氧化镍薄膜是目前发现的性能最好的电致变色材料之一,采用反应性磁控射频溅射法,利用金属镍作为靶材,在氮与氧混合气体中,通过直流磁控反应溅射法制备氧化镍薄膜,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其结构,用循环伏安法对NiOx薄膜的电致变色过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晨  汪炜  陈君君 《功能材料》2012,43(4):492-495
采用脉冲电沉积技术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了NiO电致变色薄膜,并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薄膜的结构、形貌和成份,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试薄膜的光学性能,用循环伏安法测试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对比研究了Co掺杂对NiO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掺杂优化了NiO薄膜表面形貌,形成了均匀分布的纳米介孔微结构,从而提高了薄膜电化学活性,同时提高了薄膜的光调制幅度。  相似文献   

16.
导电高分子聚苯胺(PANI)因其独特的掺杂机制和多样化的结构特征,而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的光、电等物理性能;PANI容易与其他有机或无机材料复合的特点,使它的功能与用途更加丰富广泛。因此,PANI一直是导电聚合物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国内外关于PANI的合成、性能表征及其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随后重点分析了PANI在可见光、红外、雷达波等频段特性研究;最后,展望了PANI通过在分子结构设计、纳米材料复合、器件结构等方面研究及改进,解决实用中柔韧性、兼容性、寿命、功耗等方面难题,将会在光学自适应伪装、多频段复合隐身伪装等智能伪装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无机和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及其在电致变色器件中的应用做了详尽地分析.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广泛研究的一种变色子修饰半导体电极的复合型电致变色器件.通过对这种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剖析,分析了变色机理,展望了这种变色器件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8.
以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出尼龙6(PA6)纳米纤维,并以该纳米纤维为模板,采用原位聚合法进行对甲苯磺酸(TSA)掺杂的聚苯胺(PANI)的合成,制备PANI-TSA/PA6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纤维。应用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测试仪(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纤维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热重测试仪(TG)对纤维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出了以TSA-PANI为壳、PA6为核的复合纳米纤维,且纤维形貌规整均匀,热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近十年来聚苯胺导电高分子及其复合物气敏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纳米结构聚苯胺、聚苯胺与有机高分子复合材料、聚苯胺与纳米结构无机半导体或金属等复合材料的气敏响应特性及敏感机理。讨论了影响聚苯胺基纳米复合材料气敏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复合材料的纳米结构、制备工艺,以及有机高分子,无机半导体及金属等复合材料和检测气体的性质等,提出这类高分子复合气敏材料今后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相似文献   

20.
核壳型复合半导体纳米粒子,作为复合半导体纳米粒子材料的一个重要分支,凭借其优异的性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有机/无机和无机/无机核壳型复合半导体纳米微粒及其光学性质、分类、制备方法和应用.并对其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