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作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制药设备在以工程教育为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针对工程教育培养目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与实践结合、工程能力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制药设备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结合教学经验及教学实践,对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  相似文献   

2.
赵博  许轩晨 《聚酯工业》2021,34(2):29-32
本文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理念为指导思想,针对"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课程的特点,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考核方法、校企合作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研究,把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工程热力学》是国内外多个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结合《工程热力学》教学目标和课程特点,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案,通过重构教学单元,挖掘核心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课程内容与其他多门学科联系紧密、基本理论多、理论性强、教学过程难度较大。本文分析了当前"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举措,并对一线教师自身工程素养的提升途径提出了建议。本文为基于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改革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5.
《化工设计》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组通过对教学目标优化整合,以“化工设计竞赛”为任务驱动,工程案例和思政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和过程成绩、大赛成绩和答辩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完成大赛任务的同时,达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并且将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升华,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度使命担当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较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化工人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其他具有工程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尤其是思政教学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发酵工程》为生物工程专业的特色骨干课程,其教学效果对于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以工程素质培养为导向,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必要。本研究从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设计和考核方式优化三个角度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进行了探讨,为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效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元素应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挖掘,并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文章以沈阳化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为例,介绍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及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法,并以“黏性流体绕曲面流动及边界层分离”章节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思政育人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旨在使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工科建设要求,山东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创新”为导向,对工程训练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该专业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工业生产,融入科研成果,注重工程创新,丰富课程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原则,遵循OBE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工程训练基地,实施强化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此次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由此建立的工程训练课程教学模式对其他高校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石油加工工程相关课程是石油高校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石油特色鲜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对培养大学生的工程概念、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加工工程课程体系的特点与现状,分析了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中实践"教学模式,并依此进行改革实践,强化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研究式教学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笔者以生物工程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生物分离工程"为例,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开展研究式教学。在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式教学的组织形式,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提出以研究性实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学位培养和能源材料课程教学的特点,引入CDIO教学理念,从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结果表明能源材料课程CDIO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是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材料工程专业学位硕...  相似文献   

12.
化工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华  刘玉民  席国喜 《广州化工》2010,38(3):200-202
根据化工分离工程的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探讨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新方案。针对用人单位对化学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以培养工程复合型人才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科研和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把"学以致用"的观点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观念和工程实践,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本文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满足我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改革有效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输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平台课程,是学生从理科思维向工科思维转变的关键课程。传统的化工原理课堂教学活动固化,考核方式单一,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无法匹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目标。对此,文章提出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拆解成多种高阶能力与素质,构建五阶教学模式,并设计与拆解目标相匹配的结构化教学活动和多维度考核评价方式,以保证目标、活动、评价之间的一致性。教学实践表明,五阶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充分分析本校化工制图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为目的,结合地方化工企业产业发展需求,从课程定位、课程双基双技、实践教学模式及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化工制图的课程改革与实践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具体任务带动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读图、识图及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谢兴勇  祖维 《广东化工》2013,(7):158+163
根据化学反应工程的课程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水平为目的,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经过"卓越班"教学实践,在工程案例精选、课程组织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黄皓  杨忠华  周卫  左振宇  刘建忠 《广州化工》2022,50(1):132-134,137
针对生化反应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以生物工程专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为导向,结合该课程的特点,运用工程观念分别从理论教学重点内容的发掘和优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以期为该课程在专注于培养生物工程类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高校的教学提...  相似文献   

18.
刘晓丽 《广东化工》2010,37(6):135-137
通过设计Web Quest教学信息平台,从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两个方面探讨了Web Quest主题探究性学习模式在生化工程设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和实践证明,运用Web Quest模式进行教学,可使学生自主地建构所需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培养实践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该教学模式适合大班教学,是一种较好的大范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提高本科生工程能力的教学改革为目标,通过在《化工分离过程》课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等各方面因素的研究,探讨了提高课堂质量教学中培养、培养化工专业本科生的工程能力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新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模式改革,转变教与学角色。开展了以校级选修课程《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进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从教学方法、内容和手段方面对课程教学过程展开课堂设计和实践,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这种模式的优越性,拓展课本知识,延伸教学深度,探索适合该课程教与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