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来,正渗透技术因其区别于其他膜过滤过程的独特特点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在应用膜过滤的产业领域里展开了广泛研究。水处理领域也是正渗透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其中正渗透膜材料的性能是正渗透技术的核心要素之一。采用分类归纳的方法介绍了近年研究者们对正渗透膜材料的所开展的试验和研究,获得的膜材料具有的性能指标的特点,讨论了目前已初步实现商业化的膜材料和工程的实际应用状况以及出现的困境问题。提出目前制备出的正渗透膜材料不足之处以及正渗透膜材料可以深入完善的研究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渗透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渗透是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其分离的驱动力来源于原料液和汲取液之间自然存在的渗透压差,近年来正渗透技术已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简述了基于此技术的正渗透水处理过程的基本原理,指出了这种新型水处理过程的关键技术——正渗透膜和汲取液,根据各自的技术特点对其进行分类概述,并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和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两方面介绍了这两项关键技术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从水通量角度对不同体系进行了简单比较,分析了各材料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它们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朱腾义  曹再植 《化工进展》2021,40(11):5894-5906
正渗透-膜蒸馏(FO-MD)耦合工艺作为一种新型膜分离工艺技术,具有工艺设备简单、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包含两个高截留率的膜过程,可实现废水的双阻隔处理,从而提高对有机物、油类物质、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在高难度废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合分析了FO-MD耦合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工艺特点,指出该工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通过高性能膜材料的开发及处理过程的优化来提高工艺的处理效率并节约处理成本。重点介绍了FO-MD耦合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高浓度氨氮废水和含油高盐废水等高难度废水的最新进展,探讨了FO-MD耦合工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总结出FO-MD耦合工艺几个未来发展的方向,为该工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渗透膜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岩红  丁昀  杨庆  李鹏 《化工进展》2014,33(12):3299-3303
正渗透技术因其低能耗、耐污染等优势受到国际和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尤其近几年来,取得了迅速发展。本文对正渗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及浓差极化现象作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内浓差极化是影响正渗透技术效率低下的重要因素,而制备适当的膜材料是有效改善内浓差极化的关键技术。回顾了正渗透分离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通过不懈的探索和研发,先后成功制备得到不同材料和结构的正渗透膜。重点讲述膜材料在正渗透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众多正渗透膜材料由于条件限制难以推广应用,希望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突破这项技术难题,缩短科研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在膜材料的实际应用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正渗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因其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正渗透己经在海水淡化、污水净化、食品处理、药物释放和能源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述了正渗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6.
正渗透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渗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因其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正渗透己经在海水淡化、污水净化、食品处理、药物释放和能源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述了正渗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渗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因其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正渗透己经在海水淡化、污水净化、食品处理、药物释放和能源等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综述了正渗透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应用现状,并展望了该领域的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正渗透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海水淡化应用过程中的技术特点和主要问题,指出了正渗透膜材料和汲取液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并对正渗透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聚乙烯醇复合膜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VA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耐污染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已成为被广泛应用的亲水性膜材料之一,尤其是作为复合分离膜的活性分离层材料。对PVA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和各种PVA复合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和渗透汽化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作了详细综述,以期为高性能PVA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纯水渗透系数、溶质渗透系数和结构参数是评价正渗透膜性能的三个关键特征参数,其通常采用实验测试和理论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测得,但不同方法测得特征参数间的差异会影响其对正渗透膜性能的准确评价和膜结构与性能间关系的建立。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归纳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正渗透膜特征参数测试方法和理论模型的特点及发展现状,比较了反渗透-正渗透法和正渗透法的优缺点和局限性。基于溶解扩散模型和浓差极化理论所建立的反渗透-正渗透法和正渗透法,其模型简单、便于计算,但其假设具有局限性,影响了方法的实施和结果的准确性。优化理论模型可提高正渗透膜特征参数测定的准确性,但新模型的稳定性和适用范围仍需验证。  相似文献   

11.
<正>渗透膜分离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回收的特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在海水淡化、污水净化和能源等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简述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其关键技术——正渗透膜和汲取液的最新动向,并对正渗透膜技术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聚丙烯中空纤维微滤膜为底膜、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功能材料、氯化铁为交联剂,采用溶液涂覆-交联工艺制备了表面荷电的中空纤维复合膜,将该中空纤维复合膜用于正渗透(FO)过程,研究了汲取液盐含量、原料液流速等对FO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荷电中空纤维复合膜可用于FO过程,以蒸馏水为原料液、Na2SO4水溶液为汲取液,采用PRO模式进行FO试验,当原料液与汲取液体积流量均为15 mL/min、汲取液浓度为0.5 mol/L时,FO水通量为12.3 L/(m2.h),盐通量与水通量的比为1.42 g/L。  相似文献   

13.
马苗  俞三传 《水处理技术》2011,37(4):14-18,28
对聚砜类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作了详细综述,以期为高性能磺化聚砜类分离膜材料的制备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磺化不仅可提高聚砜类膜材料的亲水性和耐热性能,而且可有效改善功能膜的渗透通量、选择分离特性与抗污染性能,从而促进该类膜材料在水净化、水脱盐、物质分离与纯化等领域中的应用.磺化聚砜类膜材料的磺化度对分离膜...  相似文献   

14.
张远柱 《净水技术》2000,19(4):28-30
该文简述了目前在电厂水处理系统中,压缩空气系统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介绍了罗茨风机的原理,以及在水处理系统中应用的实际情况。罗茨风机在部分电厂的应用对简化水处理系统,降低建设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正渗透(FO)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汲取液种类、膜污染和浓差极化现象对FO过程性能的影响,回顾了FO膜及其在水处理应用中的发展情况,旨在为FO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作用。介绍了3种FO膜制备的主要方法,分别是相转化法、界面聚合法和化学修饰,每种方法因原理不同而各具优势。认为FO技术以其能耗低、污染轻等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实验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而性能优良的FO膜的制备、汲取液的选择和分离仍是FO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关键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从水处理工艺技术的角度对膜生物反应器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正渗透膜分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渗透是浓度驱动的膜技术,是指水通过选择性渗透膜从高水化学势区域向低水化学势区域的传递过程。本文介绍了正渗透的基本构成(驱动力、汲取液和正渗透膜材料),指出膜两侧的浓差极化是水通量性能的最大障碍,采用通量模型说明了膜在两种放置方向下存在的内浓差极化和外浓差极化,内浓差极化对驱动力的减小起着重要的作用;论述了膜材料、原料液浓度、汲取液浓度对正渗透和压力延迟渗透水通量的影响;此外,评述了正渗透过程的膜污染和能耗。  相似文献   

19.
电厂脱硫废水正渗透膜浓缩零排放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膜浓缩(MBC)零排放技术在长兴电厂脱硫废水深度处理项目中的应用情况。系统可将22 m3/h含盐水浓缩至1.5~2 m3/h,盐分浓缩至200 g/L左右后进入蒸发结晶系统,最终生成结晶盐,经过浓缩处理后的清洁产水作为电厂锅炉补给水回用。运行结果表明,MBC零排放系统运行良好,有效地保证了电厂的稳定运行,带来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渗透蒸发膜及其在酯化反应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中强  陈庆龄 《化工进展》1996,(5):41-44,53
根据30余篇文献及有关的技术资料,从膜的结构,膜制备的材料,制备方法及表征等方面总结了近10年来渗透蒸发膜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以及将渗透蒸发膜应用酯化反应体系的研究成果和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