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下段V油组是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的重要含油层位,V油组顶部发育低弯度曲流河沉积。应用地震、岩心和钻测井资料,对V油组L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精细刻画,L砂体沉积主体为低弯度曲流河,低弯度曲流河可进一步细分为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等多种沉积环境,主河道正韵律特征明显,发育稳定,次级河道发育局限,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中-细砂岩,胶结疏松,孔喉发育,粒度统计结果表明,主要发育P-Q-R段;L砂体河道长度约为10.15 km,河谷长度为8.37 km,弯曲指数为1.21,整体表现为低弯度曲流河,河道宽深比为52.64~67.70。L砂体沉积时期构造相对平缓,基准面进一步降低,沉积物供给速率较低,是低弯度曲流河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该认识为莱北低凸起的岩性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沉积机理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发育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两种类型的三角洲.这两类三角洲与经典的三角洲模式不同的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分别构成了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骨架砂体,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控制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发育的主要是河流类型、地形坡度、水体深浅、不同水体密度差及河流沉积作用和湖泊的分散作用等.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曲流河水系,沉积物较细,地形坡度平缓,喷流机制为似等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大,以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为主;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主要发育于网状河水系,沉积物较粗,地形坡度较小,喷流机制属高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小,湖泊分散作用较强,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根据两类三角洲的特征分别建立了它们的沉积模式,并指出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平原相带呈透镜状或带状分布的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沉积机理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石炭二叠系发育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两种类型的三角洲.这两类三角洲与经典的三角洲模式不同的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分别构成了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和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骨架砂体,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控制石炭二叠系两类三角洲发育的主要是河流类型、地形坡度、水体深浅、不同水体密度差及河流沉积作用和湖泊的分散作用等.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主要发育于曲流河水系,沉积物较细,地形坡度平缓,喷流机制为似等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大,以河流、波浪和潮汐作用为主;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主要发育于网状河水系,沉积物较粗,地形坡度较小,喷流机制属高密度流,水体密度较小,湖泊分散作用较强,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根据两类三角洲的特征分别建立了它们的沉积模式,并指出曲流河浅水海相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网状河浅水湖泊三角洲的平原相带呈透镜状或带状分布的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的勘探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大路沟二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相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大路沟二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岩石类型、砂岩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及测井相进行了详细研究.具体分析了其沉积相类型与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沉积时期发育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亚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河口砂坝、席状砂、分流河道间、分流间湾6种微相。根据研究区沉积体系和平面展布特征.建立了长6段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分别为枝状砂体沉积模式和朵状砂体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是主要勘探目标之一。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露头剖面详细勘探为基础,结合前人成果,对岩性和岩石组合、沉积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长10—长9油层组可划分9种岩相类型,发育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曲流河相发育河床滞留沉积、边滩、天然堤及决口扇4种微相,曲流河三角洲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流间湾、河口坝及远沙坝5种微相,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间2种微相;长10—长9油层组垂向上具有粗—细—粗的复合韵律特征;曲流河砂体、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6.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及薄片等分析化验数据,文中开展了渤南低凸起西端B地区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B地区砂体以浅水三角洲水上及水下分流河道为主,决口扇及天然堤仅局部发育,未发育河口坝.浅水三角洲的沉积类型为浅水曲流河三角洲,发育具有一定弯度的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在4~9 m,宽度在100~1 000 m,...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富民油田三垛组垛一段5,6砂层组(E2s51,E2s61)主要有辫状河道砂体、中弯度曲流河道砂体、高弯度曲流河道砂体3种沉积特征各异的砂体成因类型;受古沉积环境特别是古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这3种类型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各具特点,且按一定的顺序呈有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8.
特高含水后期,河道砂体内部夹层是影响层内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针对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以萨尔图油田北二西区5口小井距密闭取心检查井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和预测分析方法,对曲流河河道、辫状河河道、高弯曲分流河道、低弯曲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夹层进行了定量描述,对夹层的岩性、厚度、分布部位及稳定性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辫状河河道—曲流河河道—高弯曲分流河道—低弯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的岩性呈泥砾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的变化趋势,夹层厚度呈明显变薄趋势;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厚度较小,厚度小于5 cm的夹层占总夹层数的65.5%;夹层的分布部位和倾角差异大,层内薄夹层多,测井资料无法识别的夹层占总夹层数的69.6%;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的稳定性较好,曲流河河道砂体内部夹层稳定性最差.辫状河河道砂体剩余油主要受沉积韵律影响,曲流河河道砂体中的剩余油主要受侧积夹层控制,低弯曲分流河道发育水平稳定层理,削弱了油层内部流体因重力作用而导致的水淹程度差异,砂体内部水淹程度相对均匀,有利于驱油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对松辽盆地黑鱼泡凹陷姚家组层序划分和体系域类型等研究表明,整个姚家组为1个三级层序,可划分为7个准层序,主要发育低位体系域、湖扩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各级层序界面主要依据岩性组合、测井响应、生物标志及地震剖面等识别。黑鱼泡凹陷在姚家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曲流河和三角洲沉积体系,其中曲流河沉积体系发育河道充填组合、河道边缘组合和泛滥平原组合亚相,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远砂坝及席状砂为主要的油气储集单元。  相似文献   

10.
苏北盆地富民油田三垛组垛一段5.6砂层组(E2S1^5、E2S1^6)主要有辫状河道砂体、中弯度曲流河道砂体、高弯度曲流河道砂体3种沉积特征各异的砂体成因类型;受古沉积环境特别是古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这3种类型河道砂体的非均质性各具特点,且按一定的顺序呈有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11.
基于钻井取心、录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结合地震正演技术和波阻抗属性,对渤海南部海域明下段底部储层特征和沉积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下段底部储层为交织河沉积模式,砂体层薄,横向变化快,平面上呈"交织状",可认为是由馆陶组的辫状河相向明下段中部的浅水三角洲相过渡的一种沉积类型;与辫状河和曲流河相比,交织河地形坡度小,水动力条件弱,河道稳定性强,不同河流水动力强度决定了各自具有不同的岩性组合、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特征;地震资料难以对明下段底部薄层砂体进行描述,通过地震属性寻找河道方向,结合断层和界面来圈定含油边界,为后期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为标志,通过对中亚南部湖盆Aryskum组古地理背景、砂体展布、水动力条件、沉积构造及地球物理响应等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其属于浅水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和支流间湾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支河道比较发育,不同方向的河道相互叠置,平面上连片分布,可形成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搞清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三上段沉积特征及展布规律,应用岩心、粒度、薄片统计、录井、地震等资料,总结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相类型和展布特征。结果表明:垦利A油田发育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前辫状河三角洲3种亚相,并进一步划分出辫状河道、冲积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及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应用层序地层学,将沙三上段划分为1套三级层序,低水位体系域(LST)以水下分流河道厚层砂岩为主,水进体系域(TS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以薄层砂岩为主。不同体系域砂岩厚度及展布规模,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及沉积物供给速率。该认识可为断陷湖盆斜坡带的砂岩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岩心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了准噶尔盆地Z1井区J1s2储层的沉积微相展布.认为J1s22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多期叠加的分流河道微相沉积.J1s21下部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微相沉积、上部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Z1井位于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微相沉积区,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的储层精细建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渤海某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缓坡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储层为例,利用以精细地质建模为目的的地震、测井和地质一体化综合研究方法,合理划分模拟单元并定量描述各单元内沉积微相特征;结合相概率函数和砂体连通概率等定量约束条件,建立了半定量—定量储层地质知识库,实现了等时建模、成因控制相建模、确定性条件约束随机建模三者的有效结合;采用基于目标的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对基于目标的分段模拟方法和河道模拟方法的沉积微相模拟结果进行的对比表明,前者能更好地实现河道主流线、相概率函数、井间砂体连通概率等多个条件的约束,其模拟结果与地质认识更吻合。依据相控建模思路及各微相砂体物性参数,采用协同模拟方法建立了物性参数模型。实际井资料表明,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宜川-黄龙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山西组和石盒子组是勘探开发主要目的层,天然气富集成藏主要受沉积相带和储层物性控制。由于晚古生代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沉积体系演化,沉积相类型不同,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尚不明晰。为此,通过沉积演化史分析,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微观储层分析、测井曲线等资料,对宜川-黄龙地区上古生界储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溪组主要发育潮坪相,山西组和石盒子组盒8段主要发育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相,本溪组潮汐水道、山西组和盒8段水下分流河道为最有利储集相带。本溪组潮汐水道砂体呈透镜状,分布局限,山西组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多期迁移叠加,有一定规模,盒8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呈“毯式”分布。本溪组储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为主;山西组和盒8段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以岩屑溶孔为主。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的岩性和孔隙结构是影响含气性的主要因素,储层整体具有特低孔、超低渗特征,但自下而上岩石组分中石英含量逐渐降低,岩屑和填隙物含量逐渐升高,自本溪组至山西组、盒8段储层的岩性和孔隙结构逐渐变差。本溪组厚层状的潮汐水道和山西组、盒8段连续叠置型分流河道砂体岩性纯、粒度粗、物性好、含气丰度高,为优势储集体,本溪组优质孔隙相对更发育,易于天然气富集高产。研究结果对宜川-黄龙地区勘探开发的深入及增储上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苏家屯地区营城组具有形成油气藏的良好条件,且研究程度低。为了研究其沉积微相与砂体储集条件,以指明有利储集相带,应用沉积学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序理论方法,通过分析岩心、录井、测井、地震资料、古地貌特征,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湖泊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并进一步识别出了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泥坪、滩坝等8种沉积微相,并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同时,将营城组划分为4段、6个四级层序和7个砂组,阐明了各砂组沉积相分布特征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认为,营一段末期(SG2)湖侵至最大湖泛面,沉积于其上的SG3砂组进积体系是最有利的油气储集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与储层分析表明,该区存在两支主辫状水道,分流河道砂体叠置且储层物性好,其与后期鼻状构造相组合是构造-岩性圈闭与岩性圈闭发育的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18.
针对前人提出锦州25-1南油田沙河街组二段为来自渤海辽东湾海域的辽西低凸起的扇三角洲沉积的观点,结合区域沉积背景、构造演化以及古地貌特征,充分运用岩心、测井、地震和重矿物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锦州25-1南油田沙河街组二段属于双物源沉积,其北方的物源主要来自西北的古东沙河,西南方向的物源主要来自辽西低凸起的西南部。油田范围内仅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共识别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水下溢岸、远砂坝和席状砂共6种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两种微相的储集性能最好,是后期开发井井位部署的最为有利的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9.
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砂体,深入分析其沉积特征及沉积序列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和什托洛盖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实测为基础,通过对各微相沉积特征和岩相类型进行分析,建立了该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自下而上可划分出前辫状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3 个亚相,并可进一步细分为远砂坝、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及沼泽等微相;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可识别出 8 种岩相类型,分别为粒序层理砾岩相、滞留砾岩相、不明显平行层理砾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块状砂岩相、水平层理粉砂岩相、水平层理泥岩相和水平层理炭质泥岩相;三工河组沉积时期沉积物堆积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辫状河三角洲扇体向盆地方向不断推进并叠置在远端之上,自下而上呈现出反旋回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