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楠  金熙俊 《当代化工》2015,(1):125-127
简单介绍了甲醇制芳烃(MTA)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以及MTA反应所适用的催化剂ZSM-5及其优势。指出以HZSM-5做催化剂时,MTA反应的最优化反应条件,并综述了国内外目前对于ZSM-5催化剂的几种改性方法。并提出适用MTA的催化剂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2.
朱伟平  李飞  薛云鹏  郭磊  孙琦 《现代化工》2014,(7):36-40,42
详细地论述了甲醇制芳烃技术在国内外研究概况,具体介绍了甲醇芳构化技术、以甲醇为原料生产烯烃联产芳烃的组合技术和甲苯甲醇烷基化技术,并针对实际情况对我国发展甲醇制芳烃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消除内、外扩散对反应过程的影响下,研究了甲醇制芳烃的反应动力学,采用基团集总的方法,按照MDOH、C1烃、烯烃、烷烃、芳烃等5个集总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试验进行验证,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偏差很小,说明建立的模型是真实可靠的,为该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固定床等温积分反应器内进行了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研究,借助集总动力学的概念,充分考虑到水和积炭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得到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模型方程.采用Runge-Kutta法求解动力学微分方程,并优化动力学参数,最终得到了可计算各集总组分反应速率的总动力学方程.然后根据乙烯、丙烯、丁烯相互之间的比值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分别计算出乙烯、丙烯、丁烯在任一条件下的反应速率方程.通过统计检验及计算值与实验值的比较,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芳烃生产面临石油资源短缺等困难,而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当前过剩的甲醇产能为煤基甲醇制芳烃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原料,对于我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甲醇制芳烃(MTA)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MTA固定床、流化床技术;针对传统MTA过程产物复杂,分离能耗大,经济效益差等不足,归纳总结了更具经济性的甲醇一步法制对二甲苯(MTPX)以及甲醇一步法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MTO&PX)技术;针对传统MTA催化剂稳定性差等不足,对比介绍了甲醇直接制芳烃以及低碳烯烃制芳烃路线,结果表明甲醇经低碳烯烃制芳烃工艺路线具有催化剂寿命长、产品组成易调节等优势。最后,本文认为分子筛限域效应、分子筛表面修饰新技术、金属-酸双活性中心协同效应是未来MTA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系统回顾了甲醇制芳烃(MTA)的反应原理、MTA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沸石与脱氢组分)、修饰组分、制备方法以及MTA催化剂反应-失活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甲醇可通过氢转移与脱氢环化两种途径转化为芳烃,后一途径可获得更高的芳烃选择性。负载具有脱氢功能的Zn组分、低硅铝比的ZSM-5基催化剂为性能优异的MTA催化剂。La、P及Si等组分的修饰可改善MTA催化剂的水热稳定性、提高其芳烃选择性或对二甲苯(PX)选择性。积炭、脱氢组分聚集、还原及分子筛骨架脱Al(或Ga)是导致MTA催化剂失活的重要因素。最后指出,改善催化剂水热稳定性、提高芳烃收率与高附加值芳烃产品的选择性及实现制备过程的绿色化是未来MTA催化剂开发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化学工程》2015,(9):74-78
甲醇制芳烃是典型的煤制芳烃技术,既降低了石油的负担,又贯穿着"绿色化学"理念。芳构化反应是一个酸催化强放热反应,其催化剂是在ZSM-5分子筛基础上通过过渡金属元素改性后得到的,用来提高芳烃的选择性。我国甲醇制芳烃技术目前已取得较大的进步,正逐步实现工业化进程。文中主要综述了甲醇制芳烃的机理,国内外芳构化工艺进展,芳构化技术的关键,以及分子筛催化剂的失活问题,最后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甲醇制芳烃的研究进展,从甲醇芳构化技术和甲苯甲醇甲基化技术两个方向,详细论述各技术的特点,并提出了发展甲苯甲醇甲基化技术由于能耗更低、对二甲苯收率更高,是今后技术研发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流化床和固定床均适用于MTA反应器。对MTA中的固定床技术和流化床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固定床技术和流化床技术均可实现一步法制芳烃。提高反应压力有利于降低工艺过程的能耗。流化床技术在运行难度,建设投资和原料成本上均优于固定床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固定床反应器内进行了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研究,借助集总动力学的概念,充分考虑到水和积炭对反应过程的影响,建立了5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求解,最终获得了新鲜催化剂上可计算各集总组分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表明模型预测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芳烃是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甲醇生产技术的成熟,甲醇制芳烃工艺已经成为现阶段非石油路线合成轻质芳烃的重要途径。目前,甲醇制芳烃工艺中常用的催化剂为ZSM-5分子筛,但仍需对分子筛进行合适的后处理改性操作如调变分子筛酸性、活性中心位点和孔道结构等,以提高芳烃收率及特定产品的选择性。综述了甲醇制芳烃反应中ZSM-5分子筛催化剂负载法、碱处理法、酸处理法和水热处理法等改性技术研究进展,以期达到工业化要求,最终实现甲醇制芳烃工艺的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赛鼎工程公司的固定床甲醇制芳烃、清华大学循环流化床甲醇制芳烃、河南煤化集团研究院与北京化工大学煤基甲醇制芳烃及甲苯甲醇甲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  相似文献   

13.
14.
甲醇制芳烃(MTA)是以煤炭为起始原料合成优质芳烃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石油替代具有战略意义。综述了MTA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产业化进程,对经济性进行了简要分析,对安徽发展MTA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16.
近年来,利用廉价易得的甲醇与低附加值轻烃进行耦合反应制烯烃或芳烃,赢得了许多研究学者的关注。经过研究证实了耦合反应过程不仅存在热量耦合互供情况,而且反应物之间也发生了耦合作用。本文首先从催化剂研究、工艺技术开发及反应机理等方面介绍了甲醇耦合轻烃反应的研究进展,到目前为止,甲醇耦合轻烃反应研究大多处于实验室基础研究阶段,反应主要以ZSM-5、ZSM-5/ZSM-11、ZSM-11分子筛及对上述三种分子筛进行改性后的分子筛为催化剂;其工艺技术主要利用固定床和流化床反应工艺技术;同时反应机理研究得到耦合反应中单分子反应机理和双分子反应机理可能同时存在,在低转化率和较高反应温度时,反应通过单分子进攻B酸性位的C—H键或C—C键,生成五配位碳正离子,在这种反应机理中高能量过渡态决定了高活化能,单分子反应机理占主导;而当转化率较高和低反应温度时,双分子反应机理占主导,反应过程中被吸附的化合物将发生异构化、β断裂和烯烃的烷基化反应。最后,在实验基础上进行了甲醇耦合轻烃经济性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结合催化机理,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甲醇制芳烃的催化研究进展。主要以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反应条件对甲醇制芳烃性能的影响展开,从催化剂制备的角度,分别讨论了不同金属的改性、不同的金属改性方法、引入催化促进剂以及优化扩散性能对甲醇制芳烃选择性和转化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增加共进料反应物对于甲醇制芳烃反应机理的启发和对反应结果的影响,指出了集成各种改性方法而并不损失其对催化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8月21日,落户四川广安经开区新桥园区的甲醇(2817,–11.00,–0.39%)制芳烃项目举行了隆重的开工仪式。这标志着经开区完成了向小平同志110周年诞辰献礼的开工建设任务,这也是经开区"规划项目抓招商,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效益"的"七抓"产业发展的重要体现。该项目由重庆安汉投资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总投资4.1亿元,占地120亩,主要建设14万t/a甲醇制混合芳烃、11万t/a高清洁汽油和3万t/a液化气生产线。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投资1.1亿元,主要建设4万t/a甲醇制混合芳烃和1.5万t/a液化气项目,  相似文献   

19.
在温度583~623 K、压力9.2~12.1 MPa和无催化剂的条件下,采用在线采样实验装置进行超临界甲醇与松脂反应动力学研究。建立了一套超临界甲醇与松脂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利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在线跟踪测定反应体系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按照物质结构和动力学相近原则划分复杂反应体系的集总组分,构建了超临界甲醇与松脂集总反应网络。以Matlab和Origin软件估算了动力学模型参数,得到单萜化合物脱氢、加氢、裂解,树脂酸酯化和裂解的活化能分别为117.38、76.56、67.62、153.74和126.05 kJ mol 1,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已得到的SAPO-34催化剂上甲醇制烯烃反应动力学方程,对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并采用该动力学方程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模拟计算,考察动力学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减小,属于平行失活;反应体系中的水能有效减缓催化剂失活,而在较大的甲醇累积量时,水对催化剂平均活性的贡献越来越不明显。对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总动力学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