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2.
3.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酸性大红GR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种以待处理废水为接地极的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对模拟酸性大红GR废水进行降解试验,考察了峰值电压、放电频率、放电间距、作用时间及溶液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酸性大红GR降解效果的影响,并对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在废水初始质量浓度为30 mg/L,pH=2,放电间距6 mm,放电电压8 kV,放电频率10 kHz的条件下,放电处理20 min后脱色率达到76.4%;向反应体系中加入Fe2+有利于提高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溶液中Fe2+浓度为0.48 mmol/L时,放电处理20 min后脱色率达到92.1%。废水脱色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COD的变化则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酸性大红GR废水经放电处理后的中间产物主要为甲酸、乙酸、苯、对苯二酚、1-萘醌、6-萘酚、邻苯二甲酸(酐)、对羟基苯甲酸等,表明酸性大红GR分子上的C-N键断裂后,苯环在.OH的攻击下开环。降解产物中存在少量的羟基苯胺和对硝基苯胺,表明有少部分酸性大红GR的降解是通过N=N的断裂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5.
研究一种双杆式介质阻挡放电在不同条件下对酸性红73的降解效果,考察了能量密度、初始电导率、初始pH、初始质量浓度和放置时间等因素对染料降解率的影响,并对反应中生成的活性粒子(H2O2和O3)进行了检测。降解实验前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表明介质阻挡放电能够破坏酸性红73分子中的偶氮双键和萘环等。实验结果表明:能量密度的增加可以提高酸性红73降解率,当能量密度为265.8kJ/L时,降解率为70.0%,能量效率最高可达2.84mg/(kW·h)。酸性红73的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反应的能量效率。放电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增长,并可持续存在一段时间进一步引起染料褪色,臭氧则随着时间的增长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6.
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降解甲硫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线-筒式反应器中,应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对甲硫醚的降解进行实验研究.采用BPFN型窄脉冲高压电源供电,考察了重复频率、峰值电压、初始浓度、气体流量等单因素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能够有效地去除甲硫醚废气.甲硫醚去除率随着重复频率的增加而上升,但能量利用率却降低,本实验中采用重复频率为100 Hz较合适.当气体流量为1000 mL·min-1、初始浓度为906 mg·m-3时,甲硫醚去除率可达100%,此时能量利用率为0.864 mg·kJ-1.当甲硫醚初始浓度为525 mg·L-1,气体流量由1000 mL·min-1增加至2000 mL·min-1时,甲硫醚去除率由100%降低至85.7%,但是能量利用率却由0.706 mg·kJ-1升高至1.210 mg·kJ-1. 相似文献
7.
《化学工程》2016,(9)
采用新型两级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反应器对甲基橙废水进行降解处理,考察了甲基橙的p H值、电导率、降解率、化学需氧量(COD)随停留时间的变化。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液质联用对处理前后的甲基橙废水进行检测,并推测甲基橙降解机理。结果表明:甲基橙废水的p H值随着停留时间的增长而减小,电导率和降解率均随停留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甲基橙的COD值随停留时间的增长呈现先减小再升高最后降低趋于平稳的规律;经过表征分析,处理160 min后的甲基橙降废水中含有NO_3~-,HOOCCH_2CH_2CH_2CH_2CH_2SO_3~-,(CH_3)_2NCH_2CH_2CH_2CH_2CH_2COOH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BD)和旋转电晕放电(RCD)技术研究了二甲醚的转化,发现两者差异很大。从产物分布、转化率及能耗上看,利用RCD所获得的二甲醚的转化率高,几乎不受二甲醚停留时间的影响,且氢气、一氧化碳和不饱和烃的含量大,几乎没有液相产物,而利用DBD能获得较多的液相产物,包括一些醇、醛和含有甲氧基的有机化合物,如甲醛、甲醇和二甲氧基乙烷,且大部分组成都是含有甲氧基的化合物,液相产物的选择性高达32.23%,但是能耗较大。从放电特性上看,RCD能获得较强的脉冲电压和电流,使能量更加集中。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降解亚甲基蓝(MB)的效率,研究了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和光催化剂协同技术。实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HNTs复合光催化材料,并利用XRD、FTIR、TGA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考察了该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以及它与介质阻挡放电的联合降解过程中操作因素的影响,并对反应进行动力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TiO2-HNTs复合光催化材料与介质阻挡放电产生协同作用,并能有效地提高MB的去除率,处理60min后,协同体系对MB的降解率为85.37%,MB的降解过程符合表观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MB的去除率与MB的初始浓度,TiO2-HNTs的投加量、煅烧温度、放电功率和通气量有关。当MB的初始浓度为100mg/L、TiO2-HNTs的投加量为70mg/L、煅烧温度为300℃、放电功率为200W、通气量为200mL/min时,MB的去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法对染料茜素红溶液进行降解。考察了放电间距、输入电压及溶液pH值对茜素红降解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测定放电过程溶液中活性粒子O3的浓度,探讨了促使茜素红降解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高压电极与液面间距为8 mm、输入电压为8 kV时,降解效果较好。其中弱碱性环境下(pH=8.4)降解效果最好,40 min后茜素红浓度降为0.26 mg·L-1,在弱酸性环境(pH=5.8)中处理45 min后,茜素红浓度为1.61 mg·L-1,而在中性环境(pH=7.0)中降解效果较差,处理45 min后茜素红残留浓度为5.70 mg·L-1。溶液中的O3是推动氧化反应进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防除冰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无风环境下分别进行了交流介质阻挡放电(AC-DBD)、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NS-DBD)及射频介质阻挡放电(RF-DBD)等离子体除冰实验研究,采用高速成像技术与红外测温成像技术分别记录除冰过程中介质层表面相变及温度动态变化过程,对比分析了三者的优缺点及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在功率相同的条件下,AC-DBD等离子体激励的温升迅速,加热范围广,除冰实验效果最佳;对于NS-DBD等离子体激励,低压高频的除冰性能明显优于高压低频;RF-DBD等离子体激励放电主要集中在电极条边缘,放电剧烈,但电极间的区域温度较低,导致整体除冰效果不佳。最后,选择除冰效果最好的AC-DBD等离子体激励,在结冰风洞中进行了防冰实验研究。结果表明,AC-DBD等离子体激励整体防冰效果较好,但在防冰过程中,前缘会出现局部结冰,需进一步优化激励器构型及能量,提高AC-DBD等离子体激励防冰效果。 相似文献
15.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6,(5):62-65
研究了双介质阻挡放电降解苯酚废水过程中不同因素对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初步探讨其反应机理。采用自制双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以模拟苯酚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苯酚废水浓度、输入电压、废水曝气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输入电压为5 k V,曝气气水比为40∶1,反应时间60 min,降解质量浓度为200 mg/L的模拟苯酚废水,苯酚最大去除率达到95.3%;其中苯酚废水浓度、输入电压、曝气气水比对试验结果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17.
二氧化碳既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也是包含碳和氧的资源,把相对惰性的CO2转化为易于利用的CO是其利用的方法之一。采用介质阻挡微等离子体反应器通过单变量和正交实验探究了反应器参数(放电区长度、放电间距、介质厚度)和工艺参数(输入功率、放电频率和停留时间)对CO2分解为CO的转化率和能量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CO2转化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放电间距>放电长度>输入功率≈停留时间>介质厚度>放电频率;输入功率60.0 W、放电频率9.0 kHz和停留时间1.5 s、放电区长度60 mm、放电间距0.5 m、介质厚度1.6 mm时,CO2的转化率为10.6%,能量效率为4.1%。 相似文献
18.
19.
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是一种用途极其广泛的精细化工产品,其生产废水难以通过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进行处理。介质阻挡放电是一种高效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方法,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处理TAIC生产废水,考察了单位面积有效放电功率、溶液初始pH、电导率、放电间距等参数对TAIC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放电功率、中性环境、低电导率、减小放电间距有利于提高TAIC去除率,实验最佳条件下TAIC去除率可达89.19%。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