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叙述饮料的种类,重点介绍过滤的方式,并说明硅藻土原料的性能及其过滤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固—液分离理论基础上,着重讨论硅藻土助滤剂的制备方法、过滤机理及其粮油食品过滤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4.
硅藻土与板框过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助滤剂中,硅藻土占75%~80%,我国啤酒的第一级过滤大多采用硅藻土过滤。它的特点是能有效除去液体中1微米甚至0.1微米的微粒或微生物。硅藻土制品具有较好的过滤性能与吸附性能,是近代啤酒工业用得最广泛的一种助滤剂。而板框过滤机由于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控制浊度,废硅藻土排放用水较少等优点在国内啤酒过滤中被广泛应用。本文将对硅藻土的性质、加工等并结合我公司板框过滤机使用硅藻土助滤剂的具体情况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5.
杨晓宇 《酿酒》1997,(4):16-16
浅谈硅藻土在啤酒生产中的应用杨晓宇(哈尔滨香泉啤酒有限公司)硅藻在植物分类学中属单细胞藻类植物中的一大类。生活在水深适度的海水或淡水中,细胞壁上具有规则排列的微孔结构。硅藻死亡后,其遗骸沉积于海水或淡水中,经过长时间地质改造,便形成了粉红色或黄白色的...  相似文献   

6.
将市场上有售的珍珠岩助滤剂与硅藻土助滤效果进行比较,证明珍珠央求虎剂性能优于硅藻土助滤剂。替代后能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7.
板框式硅藻土过滤机在啤酒过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纤维素粉和硅藻土助滤剂在过滤酱油,白酒,水解大豆等蛋白液方面的应用,目的在于推广纤维素助滤剂在食品方面的应用,并逐渐取代硅藻土助滤剂。采用真空布式抽滤杯,将种助滤剂对比过滤相同料液,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粉助滤剂在提高滤速,保持风味,再生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过滤精度稍差于硅藻土,比较适合过滤精度要求不高,滤速要求较大的料液的过滤。  相似文献   

9.
通过介绍过滤原理、特点、方法,选择了酱油生产的硅藻土圆盘过滤机,用其生产可以获得清亮无沉淀的高品质的酱油,酱油风味与理化指标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以山茶油原油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制备化妆品级无色山茶油的脱色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和活性炭的比例为20∶1,脱色温度90℃,脱色时间为20 min,脱色剂用量为6%,脱色时搅拌速度为150 r/min,达到最大脱色率98.22%。  相似文献   

12.
13.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油茶籽油水剂法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油茶籽为材料,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油茶籽油水剂法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得到油茶籽油的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经150℃烘烤后自然pH值条件下,提取温度80.2℃、水料比3.8:1(mL/g)、提取时间3.4h,在此条件下提油率可达69.1%。油茶籽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压榨二级油茶籽油国家标准,表明水剂法提取油茶籽油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建立了压榨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最佳的萃取条件为:二乙烯基苯/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柱,萃取温度60 ℃,萃取时间50 min,解析时间5 min,相比较传统手动水浴萃取法具有更高的总峰面积和主峰面积;采用该方法共鉴定和定量出压榨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47种,其中醛类化合物是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得到压榨油茶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为2-氢-3-羟基-4,4-二甲基-2(3H)呋喃酮、二羟基-2(3H)呋喃酮、2-甲基丙醛、苯乙醛、壬醛、正己醛、反-2-壬烯醛、癸醛、1-庚醇、3-乙基-3,5-二甲基-吡嗪。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磷脂酶LeeitaseUltra对茶油脱胶的工艺,建立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酶用量与磷脂脱除率之间的数学模型,确立酶法对茶油脱胶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反应时间4.3h、反应温度47℃、酶用量44mg/kg。在此最佳工艺条件下,茶油脱胶率达89.41%(n=3)。  相似文献   

16.
超声波辅助提取油茶籽油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油茶籽为原料,筛选出正己烷为提取油茶籽油的适宜溶剂,并确定了最佳提取方法。考察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油茶籽油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提取油茶籽油的较佳工艺条件,并对该工艺条件下提取的油茶籽油进行了理化检测。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各因素对油茶籽油得率的影响依次为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以正己烷为溶剂提取油茶籽油的较佳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12、超声波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30 min。在该工艺条件下得率达40.89%,所得油茶籽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均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7.
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样品中均分离并鉴定出8种脂肪酸组分,主要含有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接近,但各脂肪酸含量略有差别.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56 g/kg,最低的只含有0.077 g/kg,平均值为0.117 g/kg.而橄榄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低的有4.511 g/kg,而最高的达到8.401 g/kg,平均值为5.78 g/kg,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为油茶籽油中的近50倍.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β-谷甾醇含量差异不大,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高于橄榄油.油茶籽油中仅有1个样品含量最低,为1.08 g/kg,其他样品含量都在2.0~3.5 g/kg区间,平均值为2.422 g/kg,而橄榄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较高的2个样品分别有2.05 g/kg和2.09 g/kg,其余样品含量均在1.0 ~2.0 g/kg之间,平均值为1.534 g/kg.油茶籽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为橄榄油样品的1.58倍.  相似文献   

18.
以棕榈油作对照,采用精炼茶油进行深层煎炸。测定煎炸用以及薯条中的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的主要化学指标,即酸值、过氧化值、羰基价、碘价、皂化值、K值及极性化合物含量等的变化;分析煎炸用茶油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评价薯条的感官品质。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煎炸30h(120批次),茶油及棕榈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价、极性化合物含量和K值均逐渐升高,碘价和皂化值则逐渐降低;总挥发物含量逐渐增加,而一些小分子质量挥发物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用新鲜油煎炸的薯条的总体得分较高;除过氧化值外,薯条中茶油的其它测定指标的变化滞后于煎炸用油的变化。对照国标GB7102,24h时除茶油中的羰基价超标外,其它指标至30h时仍处于规定限值范围。茶油的深层煎炸寿命为24h(96批次)。用茶油煎炸的薯条易被消费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脱脂在异黄酮分析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荆海强  刘兆荣  孙震  朱燕 《食品科学》2003,24(1):105-107
以染料木素(Genistein)和黄豆苷原(Daidzein)为代表分析了在提取过程中除去脂类过程对大豆异黄酮分析的影响。用染料木素来表征大豆制品中的异黄酮较为合适,用正己烷除油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电子鼻山茶油芝麻油掺假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海铮  王俊 《中国粮油学报》2006,21(3):192-197
本文采用电子鼻系统对山茶油、芝麻油的掺假(大豆油)作了检测.通过对传感器信号进行方差分析可知,三种油脂的传感器响应有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PCA)对山茶油与大豆油及其混合物检测效果较差,对芝麻油、大豆油及两者混合物取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对山茶油和芝麻油的掺假都有较好的检测效果,并优于PCA方法.运用BP神经网络拟对混合油脂进行定量预测,对山茶油掺假的定量预测效果较差,对芝麻油掺假的预测效果略好于山茶油,但最大绝对误差已达0.134,还不能取得较为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