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广泛应用于宽带码分多址(WCDMA)中带通滤波器体积大且性能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交叉宽面耦合-发夹型多层微带线带通滤波器。分析了发夹型谐振器不同耦合结构组成的滤波器,并用Momentum矩量法仿真其3D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新型滤波器拥有较好的通带和阻带特性,通带内插入损耗低于0.33 dB,回波损耗低于-21.710 dB,其中心频率及附近达到-50.973 dB,阻带衰减低于-80 dB;采用多层微带线结构,体积减小约1/3;引入交叉耦合,在低频阻带内产生2个传输零点,矩形系数减小,频率选择性优越;电路加工精度较易满足。  相似文献   

2.
基于信号干扰理论,提出了一种差分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由于该滤波器结构具有互补对称性,使该滤波器在差模激励时表现为带通滤波器,在共模激励时表现为带阻滤波器。另外,共模激励时,输入/输出端口之间有两条电长度不同的传输路径,使得共模信号在整个通带范围内得到很好的抑制。试验结果表明:差模通带中心频率f0为7.85GHz;最大回波损耗低于-25dB;3dB相对带宽为61%(5.5~10.2GHz);通带内插入损耗最小可达0.2dB。在差模通带内,共模抑制最小可达-20dB,其中-20dB抑制共模阻带带宽可覆盖5.5~10.2GHz,实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3.
基于基片集成波导具有高通传输特性,而光子带隙结构具有带阻特性,构建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基片集成波导带通滤波器。为了验证该想法,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为5.0 GHz,分数带宽为60%的滤波器。电磁仿真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在频率为3.5~6.5 GHz时具有明显的通带特性,带内最大插入损耗约为0.6 dB。  相似文献   

4.
800MHz发射机带通滤波器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最优化理论对应用Bessel函数设计的800 MHz带通滤波器元件参数进行优化调整,以使其性能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同时,还具有在通带内的衰减特性几乎为常数,最大偏差只有0.1299dB的平坦特性.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带有两个方形切角和相互正交槽线的平面双模带通滤波器,并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分析.该滤波器在中心频率2.04 GHz处,最小插入损耗达到0.09 dB,通带内在2.01~2.14 GHz之间回波损耗大于10 dB,在2.00~2.14 CHz之间插入损耗小于1 dB,3 dB相对带宽为9.31%.通带两侧在1.82...  相似文献   

6.
一种具有谐波抑制特性的窄带带通滤波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小型化带通滤波器结构及其设计方法.该滤波器具有良好的窄带滤波特性和高次谐波抑制功能,其高次谐波抑制特性由谐振加载耦合微带线结构所产生的多个传输零点来实现,其中心工作频率和带宽则由短路短截线特性决定.基于传输线模型和奇偶模分析推导的解析设计公式使得该滤波器的设计变得简单而快捷.采用这种方法研制了一个中心频率为2.4GHz的窄带带通滤波器,其3dB带宽为300MHz,通带最小插损为0.4dB;在二次、三次谐波频率上具有35dB的衰减,而四次谐波的衰减也超过20dB.  相似文献   

7.
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结合Fourier 变换分析了交齿形微带滤波器.给出了时域模拟中Gaussian 脉冲激励问题空间时脉冲参数必须满足的条件,以限制数值色散误差和尽可能利用信号能量.讨论了尺寸微变和不同齿数对交齿形微带滤波器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结构尺寸变化对滤波器通带性能的影响较小,而齿数变化对滤波器通带性能的影响相对较大,并可能出现新的通带  相似文献   

8.
基于等效电路模型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高频透波频率选择吸波体,实现了吸波体通带位于其吸波带之上频段的滤波特性.频率选择吸波体的损耗层和带通层分别采用了加载集总电阻的曲折方环单元和十字缝隙单元.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结构的通带中心频率位于X波段内的9.34 GHz,通带中心频率处的插入损耗小于0.7 dB,-10 dB吸波带为3.0~8.3 GHz.当电磁波斜入射角度小于40°时,所设计结构均保持稳定的传输性能和反射性能.由于频率选择吸波体所采用的周期单元结构的旋转对称性,其传输和吸波性能对入射电磁波的极化方式不敏感.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小型化带通滤波器结构及其设计方法.该滤波器具有良好的窄带滤波特性和高次谐波抑制功能,其高次谐波抑制特性由谐振加载耦合微带线结构所产生的多个传输零点来实现,其中心工作频率和带宽则由短路短截线特性决定.基于传输线模型和奇偶模分析推导的解析设计公式使得该滤波器的设计变得简单而快捷.采用这种方法研制了一个中心频率为2.4 GHz的窄带带通滤波器, 其3 dB带宽为300 MHz,通带最小插损为0.4 dB; 在二次、三次谐波频率上具有35 dB的衰减,而四次谐波的衰减也超过20 dB.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无线通信领域对滤波器的小型化要求,基于微带平面结构易于集成的特点,设计了一款应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的双频带微波滤波器,其中心频率为2.4/5.2 GHz.首先,利用矩形环形微带谐振器自身存在的两个模态相互耦合形成通带,以缩小滤波器体积,并且在通带两边各形成一个零点,以提高滤波器的选择性.然后,对矩形环形谐振器进行压缩,以进一步缩小滤波器体积.最后,采用IE3D仿真软件对所设计滤波器的性能进行仿真测试.实验结果显示:在2.4/5.2 GHz时,滤波器通带内的插入损耗分别为-3.0 dB和-2.5 dB,回波损耗均小于-15 dB,且整个电路尺寸为18 mm ×18 mm.这表明,该方案设计的滤波器达到了性能指标,且实现了小型化.  相似文献   

11.
颗粒状滤料与纤维状滤料组合式过滤器,是由颗粒状滤料层与纤维状滤料层组合而成的两层、二级过滤器.可根据过滤介质不同、而选择不同的颗粒状滤料与纤维状滤料组合.特别对去除含油污水、去除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用固定窗口长度的多普勒滤波器进行测速时的不准确性,提出了自适应调节窗口长度的多普勒滤波器,给出累积估计错误准则求得最佳的窗口长度.利用卡尔曼滤波器提取加速度,自适应调节多普勒滤波器的窗口长度,通过雷达信号处理与数据处理一体化的方法,得到更为准确的多普勒频率及目标速度.仿真结果表明,它比基于固定窗口长度的多普勒滤波器有更精确的速度估计.  相似文献   

13.
分散滤波器     
研究大系统中分散滤波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两种离散滤波器方案.仿真结果证明,与以往近似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两种方案能够得到更好的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前,大多数多传感器联合滤波算法不考虑共同的系统状态过程噪声对各局部状态估计的影响,而实际上这种噪声是不可忽略的。基于此,从信息空间的角度出发,从理论上推导了多个传感器联合滤波算法,并验证了以往的不考虑共同系统状态过程噪声的多传感器及考虑共同系统状态过程噪声但传感器数只有2个的最优联合滤波算法均是该算法的特例。与一已有的联合滤波算法的仿真比较表明:该算法所获得的状态估计精度好于原有算法所获得的状态估计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固定及改变水力负荷时曝气生物滤池沿滤层高度去除污染物效率的影响.方法在气水比为5,水力负荷为2 m3/(m2.h),pH值为6.5~8.1,温度为14~18℃,进水CODCr为102.4 mg/L时,其沿滤层高度的工作性能,及水力负荷分别为1、2、4、6、9、11 m3/(m2.h)时对曝气生物滤池沿滤层高度去除污染物效率.结果曝气生物滤池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沿滤层高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改变水力负荷直接影响曝气生物滤池沿滤层高度的工作性能.结论当水力负荷为1~6 m3/(m2.h)时,滤池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计算Kalm an滤波器的方法主要采用迭代计算法,在工程应用中在线进行无穷迭代运算所带来的较大计算量势必影响计算速度。提出了稳态Kalm an滤波器的概念,并用Kalm an滤波器增益阵的稳态值计算Kal-m an滤波器。采用稳态Kalm an滤波器避免了在线计算Kalm an滤波增益在各时刻的函数值,因而减小了采用迭代法计算Kalm an滤波器的计算负担。  相似文献   

17.
小波分析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共轭滤波器。本文证明了Daubechies的│HN(ω)│^2与Meyer的│HN(ω)│^2有相同的极限。并根据其极限给出了一种新的滤波器H↑ ̄(ω),证明了Nψ(ω)几乎处处收敛于ψ↑ ̄(ω)。  相似文献   

18.
纤维滤料与匀质滤料相比,纤维滤料在过滤速度、截污容量、过滤精度、过滤周期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中试试验结果表明,纤维过滤技术对浊度的去除效果更好,初滤水更容易稳定,并可有效减少占地面积。当滤速为16 m/h时,纤维过滤出水浊度可达0.2 NTU以下。  相似文献   

19.
将WFFT替代某雷达(M雷达)中的MTI方法以抑制杂波.对各种窗用于M雷达时的窗函数及通道数优化选择作了分析,并对其抑制杂波效果作了比较,得到了相关结论,为提高M雷达的杂波抑制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强跟踪滤波器与卡尔曼滤波器对目标跟踪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早期的卡尔曼滤波器和近期提出的强跟踪滤波器对匀速运动目标和机动性目标的跟踪情况.通过仿真,说明在信噪比较小的情况下强跟踪滤波器的目标跟踪性能优于卡尔曼滤波器的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