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吸附饱和粉状糖用活性炭,经堆积发酵,造粒,自然干燥后置于斜板炉中再活化,并经后处理可以生产脱色性能优良的粉状再生炭。本文介绍该方法的机理,工艺设备,再生炭的特性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活性炭是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化工商品,年贸易量高达十余万吨。其主要用途是气体净化、溶剂回收、脱色脱臭、水处理、防毒面具、催化剂载体等。过去活性炭以木质原料生产粉状产品为主。六十年代以来,随着需求量增大,主要生产国家美、日、荷、西德、苏联等纷纷转向用价格低廉资源丰富的煤为原料,制造各种型号的颗粒状活性炭。国外粒状炭产量已超过粉状炭,日本粒状炭产量为粉状炭的1.5倍。  相似文献   

3.
苏琼  王彦斌 《应用化工》2003,32(5):27-29
采用中和法,碱溶法和碱溶 吸附法对色酚AS进行精制,探讨了精制过程中碱溶水量、碱量,吸附活性炭粒度、用量等因素对色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碱溶 吸附法可制得外观好,含量高,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要求的白色酚。精制的最佳条件为:色酚溶解温度75~80℃,色酚与碱摩尔比1∶2.7,色酚与水质量比1∶15,活性炭用量为0.15g,且粒状活性炭脱色效果较粉状活性炭好。  相似文献   

4.
胶粘剂与粉状活性炭按不同的胶炭比混合、干燥、研磨得粉状胶炭混合物。测定了碘吸附值、亚甲基蓝脱色力和焦糖脱色力3种液相吸附力,讨论了原料活性炭、胶粘剂的种类和用量对活性炭成型物液相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接过程中,原料活性炭液相吸附力的劣化按碘吸附值、亚甲基蓝脱色力、焦糖脱色力的顺序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并随所使用胶粘剂分子质量的减小和用量的增加而加剧;原料活性炭的碘吸附值的损失率一般不超过10%,而焦糖脱色力的损失率几乎都达到了100%。用本方法制备的活性炭成型物的液相吸附特征是:适于吸附碘之类的小分子,具有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整的较低的亚甲基蓝脱色力,而对焦糖色素之类的液相大分子的吸附力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处理活性艳红X-3B染料废水的静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炭纤维(ACF)、粒状活性炭(GAC)、椰壳活性炭(椰壳AC)分别处理活性艳红X-3B模拟染料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活性炭用量下,吸附率顺序为:椰壳AC>ACF>GAC;温度10~50℃,吸附效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溶液在弱酸性条件下,3种炭材料均有较好的吸附效果;随着染料溶液浓度的提高,脱色率是下降的;加热和微波均可使GAC和椰壳AC再生,而且再生后的吸附性能均基本可恢复到原来的100%,ACF经微波再生后,吸附量达原来的2.4倍。  相似文献   

6.
胶粘剂与粉状活性炭按不同的胶炭比混合、干燥、研磨得粉状胶炭混合物。测定了碘吸附值、亚甲基蓝脱色力和焦糖脱色力3种液相吸附力,讨论了原料活性炭、胶粘剂的种类和用量对活性炭成型物液相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接过程中,原料活性炭液相吸附力的劣化按碘吸附值、亚甲基蓝脱色力、焦糖脱色力的顺序而变得越来越严重,并随所使用胶粘剂分子质量的减小和用量的增加而加剧;原料活性炭的碘吸附值的损失率一般不超过10%,而焦糖脱色力的损失率几乎都达到了100%。用本方法制备的活性炭成型物的液相吸附特征是:适于吸附碘之类的小分子,具有在一定范围内可调整的较低的亚甲基蓝脱色力,而对焦糖色素之类的液相大分子的吸附力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实验出发,对粒状活性炭吸附有机物后的再生与水的预处理深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比实验得出:入口水浊度从4FTU降至0.1FTU,热碱洗脱再生时,洗脱率从51%增至93.6%,相当于使用寿命延长6倍。从而得出结论:若保证活性炭入口水浊度接近零,活性炭吸附有机物后就容易再生。此时,热碱洗脱法可代替焙烧法,对活性炭进行经济、方便、有效地再生,水的彻底预处理是使用活性炭吸附有机物的最重要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 活性炭在水的深度处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其粒状活性炭与粉末活性炭在生产中的应用而言,粉末活性炭比粒状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好,价格便宜的优点;但是,其用量却没有粒状活性炭用量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粉末活性炭再生困难,如果将其舍弃不仅不经济,而且还会带来二次污染。催化法湿式氧化粉末活性炭再生法正是为了解决粉末活性炭的再生问题而产生的。所谓“催化法湿式氧化粉末活性炭再生法”,就是将吸附了有机物的活性炭泥浆,  相似文献   

9.
在海因法生产甘氨酸的过程中,需要用粉状活性炭对甘氨酸母液脱色精制甘氨酸,经过分析,活性炭所吸附的物质主要是氰化物,氰化物是一种即有剧毒又容易降解的特殊化合物。本文采用三水平四因素实验,通过碘吸附值计算出再生活性炭的性能恢复率、损耗率、综合恢复率等性能指标,探索了影响该废活性炭再生的主次因素和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活性炭再生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炭用量5g,微波功率640W,辐照时间7min,活化剂ZnCl2的浓度为3mol/L。在该工艺条件下,该废活性炭的综合恢复率为93.52%。  相似文献   

10.
发明的细详说明:本发明是关于去除被活性炭所吸附的物质而进行的再生方法。由于粒状活性炭吸附能力强,作为填充使用的场合极其方便,以及其他一些优点,所以被许多吸附处理装置所利用。但是饱和了的失效炭借再生方法使活性炭反复使用是有困难的。作为再生方法,直到现在所采用的方法有加热的方法以及用苛性钠或盐酸水溶液等药液洗净的方法。前者因再生操作上的处理复杂,再生时活性炭损耗大,再生条件的运转管理复杂,被吸附物质中的不挥发成分会积蓄等,而后者因再生效率的界限及再生所需的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乙二醛脱色用活性炭进行了再生和重复利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简单的方法难以使活性炭再生,但一次脱色后活性炭仍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可重复使用,可大幅减少活性炭的使用量和产品的带损量,同时减少了脱色后活性炭的处理量,由此每年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00万元。  相似文献   

12.
在甘氨酸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为精制甘氨酸,改善甘氨酸产品的外观品质,需用吸附能力很强的活性炭对甘氨酸母液进行脱色处理,经脱色处理后,活性炭吸附饱和后成了废活性炭。废活性炭中含有大量成分复杂的有机物,属于危险固体废弃物,若不及时处理废活性炭,既浪费资源,又损坏环境。为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固废产生,需对废活性炭进行再生利用。介绍了甘氨酸母液脱色废活性炭再生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486浅谈碱液脱色──活性炭吸附有机质的实验──邱会仙等;《内蒙古石油化工》1994,No114~15页本实验研究的是以活性炭为吸附剂。所选用的是CH─88型粉状活性炭对天然碱中有机质的吸附情况。活性炭的吸附除与本身的性质有关外.还与吸附时间、吸附...  相似文献   

14.
在采用溶剂萃取法净化湿法磷酸时,磷酸中的有色杂质会与萃取剂作用,干扰萃取过程,因此有必要事先对磷酸进行脱色处理.对4种活性炭的脱色及再生性能进行了研究,用间歇实验筛选出了一种脱色性能好、磷损失小的活性炭.并用玻璃吸附柱进行连续吸附实验,测定了其初始脱色率和最佳用量,以及经过1次再生和2次再生的再生率和最大脱色率.实验结果表明,新炭的最佳用量为1 kg原酸用12.9 g新炭,脱色率为72%;1次再生的活性炭再生率为99.5%,脱色率达到新炭的95%.适用于湿法磷酸脱色的活性炭是颗粒状、比表面积大、孔隙体积大和平均孔径大的一类产品.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流程的中和工段、设置粒状活性炭装置,代替该工段脱色所使用的粉炭或大孔树脂装置,使脱色去除甲酚由同一装置完成。饱和粒炭采用碱解析,甲酚得以回收利用,粒状活性炭通过解析再生而循环使用,试验证明,后处理过程中排放的废水里,甲酚含量降低到0.5mg/l以下,产品色泽度小于1。  相似文献   

16.
王跃辉  梁英娟 《河北化工》2009,32(12):21-22,39
分别用粉状活性炭、粒状活性炭和粘胶基活性炭纤维处理污水处理厂出水。通过对水中COD、氨氮、浊度、pH值等指标进行对比实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纤维的吸附速率最快,达到吸附平衡所用时间最短,对水中COD吸附容量达124.6mg/g,浊度的去除率为83%,但对氨氮、pH值无明显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纤维的改性研究和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炭纤维是在碳纤维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一代吸附材料,相比于活性炭(粒状和粉状),活性炭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微孔丰富、孔径小且分布窄、吸附量大等优点。介绍了活性炭纤维的表面结构特点和化学组成,综述了活性炭纤维在国内外的改性现状及在烟气脱硫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活性炭纤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作者利用橡碗栲胶渣为原料,经破碎后采用氯化锌浸渍工艺,制得脱色用粉状活性炭,产品吸附指标符合LY216-79标准。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粉状活性炭再生困难,得率低,再生产品易粉化,导致过滤性能下降。为克服上述缺点,作了湿废粉炭加水溶性高分子粘结剂造粒再生的试验。废炭为白酒脱色精制用过的市售粉状活性炭,含百分之几的纤维素类助滤剂。所用粘结剂为:藻朊酸钠、废糖蜜、动物胶、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废糖蜜单独作粘结剂性能较差,需要与其他粘结剂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造水促进中心,自1973年以来,推行了一连串用活性炭处理下水,以使水能重新利用的技术开发事业。其中,粒状炭加压过滤处理的技术开发,已经结束,在东京都江北国家和东京都共同建设的50000立方米/日的生产性试验设备,1979年四月已投入运转。同时,1976年开始在千叶市中央下水处理场内进行的粉状炭处理下水的中试设备(处理量300立方米/日)也已获得了必要的技术数据。粉状炭和粒状炭相比,吸附性能和价格方面都是优越的,但再生技术尚未确立,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