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密度城市中的绿色与蓝色空间具有降低地表温度、缓解热岛效应的功能,两者有着相互促进的协同作用。城市蓝绿空间的格局是影响其降温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南京主城区为例,选取17个空间格局指标,分别从面积—边缘、形状、核心、聚散度4类表征城市绿色空间、蓝色空间与蓝绿空间格局特征,对比分析三者与地表温度的关联性,探讨绿色与蓝色空间对降温的协同促进作用。结果表明:(1)城市蓝绿空间格局对其降温效益的影响不具有季节性差异;(2)蓝绿空间格局整体性指标相较于单一绿色空间与蓝色空间格局指标,对地表温度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3)增加斑块面积、提升形状复杂度、减小空间破碎度均可促进城市蓝绿空间的降温效益。从整体性与协同性的角度探索了城市蓝绿空间格局对降温效应的影响,阐明了城市蓝绿空间统筹调控的必要性,有助于实现高密度城市规划实践中蓝绿空间格局的系统性优化与精细化调控,推动城市蓝绿空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天  谭凝 《南方建筑》2022,(3):19-27
以天津市内六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年、2011年、2017年间的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综合应用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景观格局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城市热环境与蓝绿空间的联系特征。结果表明,2004~2017年城市高温范围区域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跨越河流的空间限制不断拓展,而低温范围区域主要集中在蓝绿空间。蓝绿空间具有改善城市热环境的生态作用:在景观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绿空间的斑块周长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周长面积比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空间格局层面,地表温度与蓝色空间的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在1500m×1500m尺度样本中相关程度最高,与绿色空间在300m×300m最高,且蓝色空间的热环境改善效率更佳。最终提出面向热环境改善的城市蓝绿空间优化建议,可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祝浩翔  秦华  王海洋 《中国园林》2022,38(6):109-114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在当前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下,城市生态修复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其中能为城市生态空间植被恢复提供潜在种子来源,且低成本、可持续、生态效益高的土壤种子库技术也日益受到关注。以城市绿地、城市湿地、城市废弃地等主要城市生态空间为对象,论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研究进展,重点综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特征、影响因素和实践探索,梳理了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技术体系,包括修复模式、技术路线及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利用土壤种子库技术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植被恢复应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合适的工艺与方法开发、生态修复和景观化融合等方面,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土壤种子库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国土空间品质优化与美好人居创建的背景下,城市设计由侧重于物质形态空间设计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绿色城市设计,并更加积极地从公共空间塑造走向城市全域的体系构建。在此背景下,通过回顾以绿道、古驿道及碧道建设为代表的珠三角线性廊道实践,从规划目标、技术手段及建设成效3个方面总结分析实践中的经验与不足。分析认为蓝绿网络整体向着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但其网络性和系统性的不足导致生态要素的流动循环效应发挥不充分,城市建成环境所需的绿色资源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绿色城市设计所关注的自然、社会、城市三者间互动的视角出发,提出全域蓝绿空间网络构建策略及实施路径,以蓝绿网络作为韧性绿色基础设施支撑城市生命系统,以网络的再自然化实现城乡环境修补,以社会文化活力丰富网络内涵,以蓝绿网络构建为契机,促进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绿色路径。  相似文献   

5.
成玉宁  王雪原 《中国园林》2023,39(10):39-43
存量时代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探索既有生态系统优化与品质提升的策略与方法,“蓝绿”空间作为构成城乡生态环境的载体,理顺蓝绿系统协同机制、强化生态关联对提升蓝绿空间生态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剖析蓝绿空间的系统性及要素间的协同性,解析蓝绿两大生态系统的时空特征,在生态智慧的引领下梳理蓝绿空间融合规划的逻辑,通过优化建成环境生态体系、重构高效的生态秩序与空间格局,探索存量时代城乡生态环境蓝绿空间融合规划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6.
曹靖 《城乡规划》2021,(5):81-90
临水而居、泽水而栖,是古人追求亲近自然的营城理念,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生态文明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地方政府的发展思路从人水争地转向人水和谐.本文以合肥市南淝河为例,结合南淝河流域综合整治与蓝绿空间营建在规划、建设、管理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尝试从城市单条河流的尺度,围绕"人水和谐的河流生态系统"总目标,以目标区域的特有问题梳理、指标体系空间构建传导、科学模拟和评价最优生态廊道为基础,从水环境综合整治、蓝绿线划定、生态岸线改造、垂河通廊构建、滨水空间建设指引、滨水空间项目管控等方面,探索蓝绿空间在规划、建设、管理等综合层面的融合营建路径,保障城乡生态安全,提升城乡空间环境品质,引导国土空间规划中的蓝绿空间分类细化、建设实施以及蓝绿线的划定,以期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蓝绿空间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蓝绿系统为空间基础结构统筹城市生态、经济、社会等多目标的发展策略,是城市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发展挑战的共识。研究蓝绿空间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城市社会、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促进蓝绿系统综合功能充分发挥的前提。基于时空演化分析视角,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影像解译量化了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时空演变;引入协同发展评估模型,选取武汉市代表的社会经济指标与蓝绿空间特征指标构建了“经济—社会—蓝绿空间”三者的复合模型,测算了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效益以及复合系统的协同度。研究结果显示,1996-2018年间,武汉市蓝绿空间的面积、破碎度及暴雨淹没体积在持续减小,“经济—社会—蓝绿空间”复合系统协同度逐渐升高,这一趋势与武汉市城市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基本相符,表明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以及相关保护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城市子系统的协同发展。将蓝绿空间的形态结构变化置于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之中,量化蓝绿空间形态结构、时空变化的同时,探讨了其与城市经济、社会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过程,以期为城市蓝绿空间可持续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蓝绿空间是生态优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议题,其规划和设计策略指向了生态结构与格局的合理建构,也是城市水灾害治理与生态保护等技术性议题的重要基础。本文首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体系提出了蓝绿空间耦合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对应的多尺度蓝绿空间规划设计体系与空间模式:宏观尺度上重点关注全域蓝绿空间格局的构建,中观尺度上着重城镇集中建设区蓝绿空间网络构建并指向城市生态空间品质提升,微观尺度上重点关注详细设计层面对水体及水岸蓝绿空间的设计引导。同时,基于蓝绿空间规划与建设管控的目标,对蓝绿空间包括水面率控制、蓝线控制和连通度指标控制在内的控制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构建。  相似文献   

9.
圩田作为特殊的乡土空间类型,具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城镇化的推进使圩田空间受到干扰,需要构建水绿共生的新型生态关系来保障圩田的可持续发展。蓝绿空间作为圩田的生态本底,是圩田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区域,也是实现圩田空间水绿共生的重要部分。水阳江下游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圩田空间体系。文章以水阳江下游区域为研究对象,对水阳江下游金宝圩的蓝绿空间进行系统分析,从蓝色空间系统和绿色空间系统两个方面归纳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并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论述金宝圩蓝绿空间规划实践,进行圩田蓝绿空间规划策略实证,以期为其他地区的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郑斌 《福建建设科技》2014,(2):30-31,29
绿色建筑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但目前绿色建筑体系难以有效的应用在城市生态规划建设中,无法充分发挥其节能低碳的价值。本文通过借鉴绿色建筑体系的四大特点,总结出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开放空间网络、分布式能源系统、土地开发模式、城市规划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应对之道。希望能为城市生态规划思路提供研究依据,为建设实施提出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论述了新型城镇化下大学城建设面临的挑战;其次阐述了大学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必要性,包括新型城镇化下绿色城市建设的要求、校园文化与城市生态文化的"对接"、建设绿色功能示范区促进城市绿色科技的创新;最后提出了绿色理念下的大学与城市互动空间研究,包括加强城市与大学城之间的资源共享、绿色校园文化空间对城市的推动、绿色交通体系构建、绿色校园空间带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周聪惠  张诗宁  赵金  成玉宁 《规划师》2023,(11):109-116
在存量发展时代,仅通过城市内部孤立的蓝色空间和绿色空间已难以有效应对城市面临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为在规划中有效建立协同一体的城市蓝绿系统,最大化发挥蓝绿空间的协同效应和服务效能,在当前城市更新和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梳理城市蓝绿系统的要素构成、职能构成及结构构成,对规划中城市蓝绿系统的职能设定、用地获取、空间布局、实施管控等4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展开辨析,并提出城市蓝绿系统一体规划的总体框架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结合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蓝绿系统一体规划实践,讨论城市蓝绿系统一体规划策略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3.
徐振  周霜  陈飞 《风景园林》2022,29(7):111-117
在新时代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从二维和三维两方面测度城市街景蓝绿空间感知状况,有助于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和城市绿化建设提出科学的参考依据和优化策略。以江南水乡浙江省绍兴市为例,使用街景图片数据和全卷积神经网络语义分割法,识别二环内沿街蓝绿空间,并基于遥感影像的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和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比较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蓝绿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绍兴市整体沿街绿色空间感知度较高,但存在较大的空间分异;2)沿街蓝色空间虽然充裕,但由于路边植被、围栏等形成视觉障碍,存在不少“临水不见水”的现象;3)沿街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的比例在二维和三维方面分别呈中等程度相关和弱相关。基于此,就绍兴市沿街蓝绿空间的提升与改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水资源紧缺、水生态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英国提出了蓝绿系统方法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增强城市可持续性和韧性,这一方法强调以系统、量化的方式对城市水资源(蓝色系统)和城市植被系统(绿色系统)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并鼓励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规划设计过程。详细介绍了英国蓝绿系统方法包含的内容,同时,通过国内外案例来分别体现蓝绿系统方法的不同特点,旨在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效借鉴。案例表明,通过应用系统、量化的方法进行规划设计,蓝绿设施能获得很高的协同效益。  相似文献   

15.
牛港山公园是福州市山水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晋安新城的重要生态绿色核心。通过规划布局优化,调整梳理蓝绿生态空间关系,将水系与绿地融合,"蓝绿空间"交织重组和山水空间形态的重塑,重构了城市的生态景观格局和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成为福建省生态建设示范观摩点和福州市一张城市名片。  相似文献   

16.
武静  蒋卓利  吴晓露 《风景园林》2022,29(12):43-49
近年来,城市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城市蓝绿空间因其具有突出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以1992—2021年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文章为数据基础,以“城市蓝绿空间”和“碳汇”为主题,运用文献计量软件统计后,对中外文文献中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中外文文献发文量逐步上升,其中中国科研机构在国际合作网络中表现较为突出;2)在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领域,中文文献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低碳城市、城市绿地碳汇、碳汇效益,外文文献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碳汇量估算、碳汇管理和碳汇影响机制;3)中文文献研究侧重理论架构和评估体系的建立,外文文献研究则更关注方法探索和实操应用,方法类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点,并逐步向动态化且多维度的研究拓展。4)完善城市蓝绿空间碳汇研究框架,开展“双碳”目标下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福祉等多维度研究,统筹开展城市蓝绿空间系统的碳汇研究,强化城市蓝绿空间碳汇计量、评价及优化模型方法等,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具有改善城市环境条件、减轻城市排水系统压力、削减洪峰、降低能耗、固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诸多生态效益,建立相对科学的生态设计评价方式与体系,避免生态设计的形式化和表象化,有利于正确引导生态设计的发展方向,全面提高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指导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建设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岳亚飞  杨东峰  徐丹 《风景园林》2022,29(12):71-77
老年友好城市和健康城市的建设需要明晰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的效益。针对既有文献在指标选取和空间跨度方面的单维性,利用区分个体和邻域层级的分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从城市蓝绿空间的质量(内部环境特征、景观格局指数)与数量(可视性、可得性)维度系统比较对老年心理健康作用的差异,并从活动能力、环境感知和社会凝聚的中介路径,探寻造成差异的内在机制,同时在多空间尺度下检验结论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空间的可视性相比可得性有更高的老年心理健康效益;多样化的中介路径使得蓝绿空间质量维度指标与老年心理健康的联系更为显著;蓝绿空间与老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中介效应呈现出空间圈层下的规律性分异特征。基于上述结果提出老年心理健康导向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智慧城市建筑体系是以生态环境技术应用为核心,集生态环保技术、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城市垃圾分类回收技术、被动式建筑与绿色节能建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大数据智慧管理等新型建筑材料与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建筑系统技术。本文从生态智慧城市建筑体系的构成、技术水平与创新性、创新基础、市场与前景、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生态智慧城市建筑体系。生态智慧城市建筑体系具有生态融合、环境友好、节能减耗及大数据智慧管理的生态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特征,体现了生态与环境、环境与节能、城市环境与人居健康三个统一,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为我国未来城市建设向生态空间、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动力。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2)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评价土地整治效益,将景观效益设置为独立评价指标考虑其中,考虑耕地的综合性作用,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4个方面选取14个评价因子构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体系,探索更为科学全面的土地整治效益评价方法,为今后土地整治的开展与评价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研究结果:(1)诸城市黑龙沟等村土地整治项目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分别为8.04、8.18、8.04、8.08和7.54。(2)各项效益提升明显,整治综合效益达到良好,经济效益为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为良好,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未来的土地整治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耕地社会服务功能、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的保护与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