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压力环境是引发多种精神类疾病的重要外部因素,为了有效应对环境与健康之间日益严重的挑战,通过借鉴神经科学领域相关理论与方法,基于神经都市主义视角的范式创新,探索发现“大脑-身体-环境”的互动机制,提出了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影响机制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理论支撑体系、概念模型、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构建基于神经都市主义视角的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研究框架。以期为未来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指导,推动城市健康支持性环境的研究与营造,对神经都市主义研究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2.
健康街道是存量规划及健康城市背景下,街道发展的新模式和街道设计的新方向,健康街道可以充分发挥街道的身体、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出行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基于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促进体力活动、改善物理环境、提升街道安全、增强社会交往4个方面,提出多路径多因素的综合性研究思路,讨论城市街道促进公共...  相似文献   

3.
李锦  顾语琪  雷诚 《华中建筑》2022,40(1):64-68
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如何建设健康校园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其核心在于通过景观环境更新设计、持续提升健康支持性.该文基于健康校园的相关理论梳理,构建以"个体健康、环境健康和社会健康"为核心的健康校园更新设计框架.结合苏州大学本部校区展开实证研究和应用探讨,从"促进体力活动、健康功能融入、文化景观塑造、康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社区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的梳理,从健康、参与和安全的角度对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了户外环境满意度概念模型。从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两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评价研究进展。从全龄化社区、邻里再生理论和积极老龄化三方面分析了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满意度的研究趋势,以期为社区老年人户外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陆建城  罗小龙 《中国园林》2022,38(1):129-133
现代健康内涵的丰富使得社区花园营造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亟须探讨面向健康促进的社区花园营造理论与方法.在梳理国内外社区花园概念与综述的基础上,理清健康促进与社区花园的理论关系,构建健康促进下社区花园的分析框架,并以莫斯维尔社区花园为例进行健康促进实践总结.结果显示,参与维度的社区花园健康效益转化依赖于支持性环境营造这一...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其健康,因此本文旨在提出有利于诱发身体活动行为的高校户外环境设计策略。结合理论支持、因素构建和调查结果分析,建立大学生身体活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进而推导得出:满足区位便捷的可达性、拓展用户体验的友好性、利用边界空间的灵活性、挖掘地域文化的创新性、创造场地发展的可持续性五点策略,希望能够对校园身体活动促进价值的释放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建成环境是影响居民日常活动,特别是出行行为的因素之一,也是以公共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规划主动干预人群健康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从促进人群健康的视角出发,以建成环境、主动式出行(activetravel)、健康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建成环境对出行行为进行引导并影响公众健康的作用机制,并对建成环境促进主动式出行的影响因素的"6D"模型及其指标体系进行梳理,指出了现今研究关注的主要指标集中在土地利用模式、交通系统和城市设计引导三个方面;构建了影响因素的模型。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为构建主动式健康干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余洋  蒋雨芊  李磊 《中国园林》2021,37(3):20-25
在城市生命安全的视野下,城市空间对健康的需求被再次深度思考。基于文献梳理,从健康服务功能的角度,总结国际经验及近10年国内外街道健康绩效实证结果,将健康内涵与街道要素叠加,提出将健康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维度,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街道概念和作用机制,明确了体力活动、环境舒适、街道安全和社会交往4个健康影响路径,构建了“内涵-路径-属性-指标”的健康街道量化评估过程,以及涵盖“空间要素、管理实施、街道设计、健康绩效”4项内容的设计实践模式,并进一步说明了量化测度、健康绩效和设计导控的内容。拓展了健康性在街道空间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健康理念下的街道发展新模式,为街道的理论认知、设计导控与评估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与存量更新的背景下,人口变迁与环境变化带来了社区社会空间的重构,邻里关系出现疏离,居民的社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证明,建成环境对居民生理及心理健康具有主动干预价值,但对建成环境与社会健康的关系尚不清晰。介绍了社会健康的内涵与特性,梳理居民社会健康影响因素与社区建成环境要素的不同维度,厘清基于居民客观行为、主观感知及空间正义与社会规范的3种“环境—社会健康”影响路径,分类解析和提炼研究结论,分析发展动态并提出我国未来在该研究领域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方法,为构建主动式健康干预人居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居住区景观环境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老龄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构建适老健康居住环境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采用CiteSpace等科学计量工具对相关文献进行网络结构分析,系统梳理居住区景观环境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研究趋势概况。结果表明:(1)国内外的研究数量近10年以来开始呈显著增长趋势,国外研究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公共健康与老年医学领域,国内则以建筑科学与体育领域为主;(2)影响老年人健康的居住区景观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景观要素方面重点关注绿地、水体及感官环境,作用机制方面重点关注体力活动、自主需求及社会凝聚力;(3)已有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健康量表、环境实测及生理指标测量等主观或客观测度方法,总体正逐渐呈现出由定性为主转向定性和定量结合方式转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适老健康居住区景观环境的研究和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适宜步行出行的城市建成环境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探讨建成环境对老年人步行出行的影响要素、作用路径及规划干预,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影响老年人步行出行的建成环境要素。以重庆市江北区12个住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GIS空间分析和现场勘测获取社会属性、步行行为和建成环境空间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路网连通性维度中路网密度、街区边长、交叉口密度3个因子,土地利用布局维度中土地利用混合度、公共交通场站密度2个因子,绿地及开敞空间维度中公园绿地用地面积比、绿色开敞空间密度2个因子是影响老年人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路网连通性、土地利用布局、绿地及开敞空间3个维度的规划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究街区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考虑街区空间环境特征,拓展计划行为理论因素体系,提取居民低碳出行行为影响因素;假设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居民低碳出行行为意向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调查问卷数据,验证因素假设的准确性,获取影响因素与低碳出行行为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  相似文献   

13.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场所,能有效增进居民的社会交往。文章基于建成环境的主动式干预思路,梳理了社区公共空间增进居民交往的理论逻辑,尝试建立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环境研究框架,并提出研究重点:(1)探索居民交往行为规律及社区公共空间特征;(2)识别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导控要素;(3)研判适宜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特征;(4)构建促进人群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理论逻辑与实施框架可为建设社区健康支持性环境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儿童是城市未来的主人,研究建成环境对儿童独立出行能力的影响问题意义重大,这不仅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而且关系到未来城市发展。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儿童独立出行能力在急剧下降,最终影响儿童出行安全及儿童发展,造成育儿家庭的社会成本不断增加。本文在国内外文献综述基础上整理了居住环境、学校环境、城市环境这三类建成空间环境对儿童独立出行能力的影响因素,同时通过对岳阳市中心两所小学儿童的独立出行能力的实证调查,探索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改善儿童独立出行能力的规划对策,为创建儿童友好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探究社区户外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体力活动影响是提升公共健康、完善社区户外空间适老化研究的客观需要.社会生态学的引入引发物质和非物质环境的关联性思考,而体力活动影响机制则注重剖析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对相关概念与理论界定基础上,分析体力活动的影响因素及社会生态学模型、影响因素测度、环境特征要素及对体力活动影响机制实证分析.进而总结环境对老年人体力活动影响机制研究的挑战与不足,提出启示.  相似文献   

16.
居住区环境与居民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休戚相关,社会环境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案例,试图探讨影响健康住区社会环境较为重要的因素,为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益凸显的健康问题,大学作为学校教育生态链的最后一环,其校园疗愈支持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健康城市的重要助力单元,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重大。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近30年与疗愈相关的大学校园环境营造相关的海量国际文献进行可视化、全貌性综述研究;将研究演进历程划分为基础起步、科学细分、分化跨域、综合交互四个阶段,并归纳出生理疗愈、心理疗愈、社会疗愈导向下的三个核心聚类议题和13个细分聚类议题,用以评述当前大学校园疗愈支持性环境特征研究进展;最后将其与相关标准及国际实践经验结合,以期为未来我国大学校园疗愈支持性环境营造实践提供理论与设计指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从国内外环境设计促进健康行为的发展入手,总结了健康促进、健康城市、健康行为促进、"设计促进积极生活"等概念的研究历程,并且梳理了健康环境设计与评价的最新成果。之后分别从环境心理学、公共卫生学和设计学三个视角对环境设计促进健康行为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明确了对于健康行为促进来讲环境设计所产生的影响与可能的参与途径。然后文章对国内外既有文献进行了分类并概述了各类文献的特点和成果。最后总结了"设计影响行为、行为反馈设计"的良性互动循环,以启发今后我国环境设计促进健康行为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9.
环境与健康日益受到关注,但获取环境要素的方法没有明确的界定。通过不同的测度方法和尺度(400m、800m、1200m和1600m)获取物理环境特征(土地利用、密度、街道连接、可达性、坡度、建设环境、步行道环境、美观与安全)和社会环境(社交活动和社会交往),以及人群健康结果(体力活动、心理和生理层面健康)。通过回归模型探索环境对健康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测量方式间的差异,同时以社会环境为调节变量,控制人口特征。结果显示,在400m尺度下呈现显著结果的建成环境要素最多,但主观和客观测量方式之间关联度并不高。建成环境要素以相同的测量方式在不同的尺度下测量有不同的结果,在相同的尺度下通过不同的方式测量亦会有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GB/T19001-2008标准和GB/T24001-200 4、GB/T18001-2001之间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都要求组织按照"PDCA"循环的过程方法,建立过程模式的管理体系,进而实现管理的持续改进。过程方法,也正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审核的基本方法。运用过程方法建立过程模式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以下简称一体化管理体系),需要通过识别组织管理体系内诸多管理过程,以各个管理过程内相互关联的业务活动为基本单元,在各个业务活动中体现相关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要求;并以管理过程为基本脉络,建立一体化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其直接过程是与产品实现有关的过程,其它过程则为支持性过程;同样,在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其直接过程分别是环境绩效和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实现过程,其它的则为支持性过程。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主要地是对3个管理体系的直接过程进行整合,而3个管理体系的支持性过程则可以兼容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