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华 《建筑节能》2011,39(6):44-46
从分析建筑节能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室内耗能指标的要求。结合巴顿国际B区1#楼工程实例,探讨盈速粒建筑外墙节能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围护结构创新的建筑节能设计。采用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对该建筑进行建筑节能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建筑的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以及建筑耗能计算等均满足《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的节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广州亚运城居住建筑实施节能65%对提高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本文基于广州地区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经验和相关工程实践,从自然通风、空调设备能效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3个方面着眼,利用建筑能耗分析软件DeST-h对亚运城典型居住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了实现节能65%的具体设计控制指标,为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3.
节能率目标是广西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核心内容,其值需根据广西实际情况研究确定。采用市场上常见的清华斯维尔节能计算软件BECS 2016,以典型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广西夏热冬暖地区南、北区建筑实现55%节能率所对应的围护结构性能指标进行计算,并结合工程实际应用的节能产品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合理的节能率要求及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4.
张霖 《新建筑》2007,(3):118-121
建筑是能源消耗的主要领域,推进建筑节能对于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居住建筑节能起步较晚,公共建筑节能与全国同样刚刚起步,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广西建筑在防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实践,它们对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筑节能是节能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不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的差异,其建筑节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建设部及各省市相继颁布了相应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技术规定或实施细则,《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就是其中之一。该标准充分考虑了我国南部夏热冬暖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特点,对居住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如何进行节能设计作了规定并提供了灵活、有效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比评定法”。该标准的制订和实施使得夏热冬暖地区建筑…  相似文献   

6.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夏热冬暖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典型代表城市(广州市)公共建筑的能耗特点,从建筑围护结构、暖通空调系统、建筑照明系统等方面,探讨了适合在夏热冬暖地区使用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最后,根据相关的标准、规范,给出了广州市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内容及其步骤,即建筑节能诊断、建筑节能改造方案的确定、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和建筑节能改造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7.
在夏热冬暖地区进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时,设计师对建筑朝向的优化设计有待加强。通过采用DOE-2对典型居住建筑在不同朝向时的能耗进行计算,分析得出夏热冬暖地区建筑朝向对能耗有着显著影响,南北向时建筑能耗比东西向时低15%左右。建议节能设计标准体系文件的规定宜从严格要求、灵活实用的立场考虑朝向问题,同时建筑师在设计时应依据设计条件,对建筑朝向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夏热冬暖地区南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中外窗的节能规律和潜力,以广东省佛山市一栋住宅建筑为例,采用清华斯维尔节能设计软件,详细分析了外窗传热系数、玻璃遮蔽系数、外窗玻璃种类对建筑节能的影响。从这些分析中得出夏热冬暖地区南区住宅建筑外窗各性能参数对节能的影响规律:外窗玻璃遮蔽系数对建筑总耗电量影响最大,外窗传热系数对建筑总耗电量的影响很小;当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在0.6以上时,室内的自然采光效果非常不错。这些对夏热冬暖地区南区住宅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及优化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广西地区气候特点、广西地区对节能居住建筑外墙的设计要求、广西地区居住建筑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提出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技术体系在广西等夏热冬暖地区应用的技术优势,并通过工程实例论证了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体系在夏热冬暖地区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0.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广东省实施细则》已于3月15日起实施,并成为广东节能建房的"硬指标"。《细则》要求,居住建筑的立面设计,应有利于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空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近年来房地产的大量开发,无论是居住建筑、公共建筑,还是商业建筑都离不开空调的使用。为配合国家提出的节能倡议,出台了相应的法规和标准。其中《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就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浅谈我国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志华  郭俊明 《建筑节能》2007,35(12):60-62
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是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一线从业人员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内涵还不尽了解这一情况,根据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阐述了我国采暖居住建筑、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刘蔚宏 《福建建材》2010,(4):96-97,109
针对福建省闽南地区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南区的气候特点,通过合理选用设计方法,采取适当的居住建筑节能技术,达到居住建筑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福建省南安市典型住宅建筑为例,采用DOE-2软件分析了活动外遮阳、外墙、屋面三方面对建筑空调能耗的影响,进而得出经济合理的围护结构构造做法,对夏热冬暖地区南区住宅建筑节能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夏热冬暖区域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建筑节能改造经验,结合厦门市夏热冬暖地域地理环境特点,基于能耗模拟分析软件,建立模拟图形模拟分析厦门市一栋经节能改造的既有建筑室内热环境和光环境,进行节能改造前与改造后的能耗情况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对既有居住建筑采用加设遮阳构件和提高玻璃物理属性的办法,能够较好地达到节能改造目的。提出相关建议,以便给予同类型建筑节能改造提供相关数据参考,有利于进行节能改造设计优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反射隔热涂料在建筑外墙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际项目工程应用中,分别以节能与隔热来反映反射隔热涂料的应用效果,但隔热效果常常存在不满足规范的情况。通过对广西夏热冬暖地区外墙与反射隔热涂料有关的国家与地方规范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文献调研与实际项目工程经验,列出了常用的外墙构造做法,并计算应用反射隔热涂料后其节能与隔热的效果。对不满足隔热要求的外墙构造做法,结合地区特点提出在外墙内侧增加10 mm或30 mm厚的无机保温砂浆可满足隔热要求的构造做法。为当前广西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墙应用隔热反射涂料,提供符合现行国家及地方标准规范要求的构造参考。  相似文献   

17.
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出公告,批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带技术规程》为行业标准。其中,《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编号为JGJ75—2012,自2013年4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0.4,4.0.5,4.0.6,4.0.7,  相似文献   

18.
建筑节能——中国节能战略的必然选择(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2020年的建筑节能目标 2010年建筑节能目标 新建建筑分步骤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建筑照明节能标准》以大中城市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eQUEST软件对广州地区某建筑群内典型建筑进行能耗模拟计算.计算两栋典型建筑的节能率。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强化建筑自然通风降温功能,提高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提高空调设备能效比等节能措施,A1建筑和B1建筑节能率分别为69.7%和64.8%。该建筑群的节能设计优于《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相似文献   

20.
广州地区居住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卓伦  孟庆林 《建筑科学》2006,22(B04):24-27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颁布实施以来,广州地区许多新建的住宅都进行了节能设计,以达到节能50%的规定目标。本文利用动态能耗模拟软件DeST-h,按照标准规定的对比评定法,对广州某栋住宅楼进行了全年空调能耗逐时模拟。通过构建基准建筑和参照建筑,计算得到了此栋建筑全年空调能耗值以及节能百分率撇和分析了采用不同屋顶构造、玻璃类型和墙体构造等围护结构形式对空调能耗的影响,并得到了这些节能措施所节能数量在建筑可节约能耗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此外本文,也介绍了在夏热冬暖地区,利用DesT-h对居住建筑进行节能评价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