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珠三角水乡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具有悠久历史和地域特色的珠三角水乡景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从而必将经历激烈的演变过程。以广州小洲村为例,通过对小洲村空间景观格局、建筑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剖析,结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探讨在蔓延的城市空间里保护与延续珠三角传统水乡景观的途径。提出乡村景观的保护重点主要包括各级文物点的保护、乡村空间景观意象的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经济的发展。论述了通过保护并延续水乡聚落景观的质朴性特征;水乡建筑的多元化保护与利用;建立多种社区居民参与的保护机制以维持水乡文化景观的原真性;建设绿色廊道,保护水乡景观区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等手段,保证珠三角水乡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岭南水乡景观空间形态的分析与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炎热多雨、重商远儒、兼容并蓄的人文地理环境下,岭南水乡景观空间中在田园风光、河涌水巷、节点园林3个主要层次表现出明显的特性.其中国园风光构成水乡开敞的外部空间;河涌水巷既构成发达的内外商业带,又展现自身丰富的景观形态;节点园林中以水口园林和祠堂庙宇前广场最具特色.在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广州亚运城岭南水乡风情建筑项目,从空间精神与格局、空间片段与要素、传统材料3个方面的表达探讨其空间形态的营造.展现有形有色、可触可品的地域景观及民情风俗.  相似文献   

3.
传统聚落的营建蕴含着古人建立良好人居环境的智慧,杭嘉湖地区传统聚落作为中国水乡聚落的典型代表,类型丰富、体系完善,其景观特征是经人工梳理自然水系、堆挖土地而形成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文章从风景园林学角度出发,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梳理杭嘉湖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并分析二者对当地聚落形成发展的影响。将区域内的聚落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然环境与土地利用方式,划分出嘉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的4种典型模式:湖溇圩田型聚落、湖荡圩田型聚落、水网平田型聚落和三角洲平田型聚落,从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解析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我国水网地区传统聚落景观的成因与特征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传统聚落景观保护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胡紫玥  曹伟 《园林》2024,(2):46-54
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拉毫村作为湘西典型的苗族防御性村寨,其村域风貌、建筑文化、空间格局在国内传统古村落中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风格。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研,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和历史沿革,对村落形态、选址、防御、格局、营造及装饰进行了分析,对湘西苗族防御性建筑研究有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6.
黎林  彭重华  马卫华 《山西建筑》2007,33(14):10-11
总结了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常见的河道景观类型,对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外部空间河道景观的组成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外部河道景观的空间形态及边缘处理,探讨了该水体营造景观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7.
潘莹  段佳卉  施瑛 《南方建筑》2021,(3):130-136
为研究广东三大汉民系传统聚落在长期抵御自然灾害侵袭的过程中,形成的包含聚落外围防灾、产业防灾、居住地防灾等聚落防灾景观模式。综合运用景观学、环境学、灾害学、农学跨学科研究方法,与“土地开发类型- 自然灾害类型- 聚落景观构成模式”技术路线对广东汉民系传统聚落景观防灾模式的深入解读,梳理历史防灾经验,总结历史智慧。得出了如下结论:广府核心区应对低地水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围防洪- 基塘水土调配- 聚居地梳式泄洪”的典型景观模式;潮汕核心区应对沿海风灾环境形成了“外围堤林防风- 农业分区种植- 聚居地密集式抗风”的典型景观模式;客家核心区应对山地水旱环境形成了“外围堤坝并举- 陂塘蓄水防旱- 聚居团块式防洪”的典型景观模式。  相似文献   

8.
潘莹  方逸真  施瑛 《风景园林》2020,27(1):83-89
粤北古驿道沿线传统聚落是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学者已开展沿线传统聚落的研究,但未从景观视角确立聚落中的观测指征。结合Google earth和ArcGis软件以及实地调研,对粤北古驿道中的连州丰阳-东陂古道、西京古道、梅岭古道沿线的传统聚落进行定点采样和定量分析。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其宏观层面的聚落高程、聚落规模,中观层面的聚落景观格局、居住地内部肌理、坑塘布局特点以及微观层面的民居平面形制。结合移民史和地方志等史料进行环境作用机制分析,得出不同层面的聚落景观差异分别受不同的主导因子影响,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影响其宏观层面,民族民系与移民文化主要作用于中观、微观层面。通过对比研究,明确粤北不同古驿道沿线聚落景观资源的差异,以期为各条古驿道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岭南水乡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而日渐式微的问题,提出“涌”式水乡的概念,梳理其演化形成过程,阐述文化生态理论的相关概念以及论证岭南水乡和文化生态的关联性。以东莞漳澎村为例,从文化区、文化生态位、文化生态因子3个方面剖析漳澎水乡文化生态系统,厘清其文化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抽象出基本要素并总结基本特征。最终从景观营造原则、构建完整景观和延续文化脉络3个角度探讨了漳澎村水乡景观营造策略,为城镇化浪潮下岭南水乡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湿地生境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受严重破坏并形成残存斑块,使其物理性状、生态功能、生物因子与自然湿地存在差异,需要采取不同的景观恢复目标和策略.世博后滩湿地的景观修复策略注重维持生境的基本条件:在水动力学恢复和控制表土侵蚀的基础上,扩大湿地牛境斑块和建立功能性湿地,以增加缓冲能力,防止生物入侵,进行植被保育和恢复重建,为城市化过程中残存湿地斑块的保护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岭南水乡景观文化的原真性与特殊性正在消解,人们对岭南水乡独特的乡村景观意象逐渐淡化,岭南水乡的特色景观如何应用多感官感知优化是研究的主要问题.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是较为典型的正在经历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岭南水乡,运用认知地图法探讨中山市三角镇的乡村景观意象,基于现状调查分析,提出乡村景观意象...  相似文献   

12.
裸露山体缺口景观影响度及其生态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锋  章梦涛  陈振峰 《中国园林》2009,25(11):63-66
近年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大量挖山取石造成了众多的裸露山体缺口破碎带,这对城市景观和自然环境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裸露山体缺口依据其形成原因可划分为开采坑口、开挖边坡和崩岗等不同类型.影响景观的指标包括交通因子、面积因子和视距因子等,选择景观影响度和综合评判法对深圳裸露山体缺口的状况进行了评价.裸露山体缺口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有喷混植生、挂笼砖、植生盆(槽)、连续喷丝植生和综合节水技术等.  相似文献   

13.
张斌 《风景园林》2018,25(11):112-116
少数民族聚落景观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特殊类型,其演变实质是文化的变迁。聚落景观演变的文化驱动机制有三:内化机制表现为人对聚落景观的意义认同和范式遵从;外化机制表现为人的意志外化为制度文化并对聚落景观施加影响;涵化机制解释相异文化接触交流的途径以及可能导致文化分离、整合、同化或边缘化的结果。分别对传统的和现代的少数民族聚落景观演变进行文化解析,提出基于内化机制重构意义系统,基于外化机制优化制度文化和营造真实景观,基于涵化机制弘扬文化自信与自觉,以抵御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现代异化。  相似文献   

14.
刘滨谊 《风景园林》2022,29(9):12-17
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过的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五阶段”,重新认识、定义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关键作用;重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的缘起、初心及早期的科学研究观与创新成就,借以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成因:重复性的应用研究有余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足,分析、分解思维方法有余而综合、整合体系的思维方法缺失。论证了以“交叉、综合、体系”理念发展景观感知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景观感应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涵盖全景观感应五方面的5个“元素体”及其组成的“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主张,由此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综合、一体的景观感应体系化框架,旨在推进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与应用走向体系化,让景观感应在风景园林学科及其美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理论研究与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堤工程在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往往造成滨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服务功能和空间活力丧失等多种问题。基于弹性防洪理念,这些单一功能的城市河堤在防洪效能、生态服务、环境品质和公共活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城市河堤的多目标弹性景观修复可以运用软化、退让和复合3种主要策略,以实现防洪与景观的平衡。以四川省富顺沱江项目为例,根据现状情况、问题和修复目标,将项目中已建和规划河堤工程划分为4种形式,综合应用景观修复策略,对不同类型河堤提出相应的改造途径。最后,总结景观修复项目实施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提出适合中国城市河堤工程的弹性景观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是时下风景园林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们给出的定义中体现出的统一特点是:生态修复并不是自然的生态系统次生演替,而是人们有目的地对生态系统进行改进;它并不是简单的物种恢复,而是对系统的功能、生物的多样性和持续性进行全面的修复。生态修复的方法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植物修复等。植物修复作为生态修复的常用方法,植物景观作为园林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利用植物修复方法时,关注植物景观的营造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周超 《建筑与文化》2021,(5):112-11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开展,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过去同质化的商业开发行为导致村落个性缺失、历史文脉中断现象不断上演,而乡村振兴的同时还应留住"乡愁".文章以苏南①石公村环境与景观改造为例,从区域整体层面规划设计,到对建筑庭院细节整治、村落周边环境、公共交往空间、水体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景观整治改造的同时注重彰显地域文脉,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8.
潘莹  苏蕴蕾  施瑛 《室内设计》2023,38(2):143-150
岭南低地水网密布的环境中,沥滘水 乡是一个以宗族主导的沙田开发为背景,以地 缘、血缘关系为连接,以集体力量改造周边环境 构建出的有多样化形态类型的水乡聚落群。通 过文献阅读、实地访谈调研、地图分析等方式, 探讨水网环境影响下沥滘水乡聚落群的形态类 型构成,归纳网型水乡聚落、块型水乡聚落、线 性水乡聚落的基本形态特征,分析聚落空间的 结构层次和营建逻辑;并在共时性研究的基础 上,探讨其历时性演化的机制和路径。对这一案 例的研究是对聚落群空间层面的岭南水乡聚落 研究的补充和拓展,对于该历史地区的保护更 新建构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中,工业遗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文化景观遗产视角,以马尾船政的3个阶段为研究内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福建船政工业文化景观遗产物质空间特征进行解析,将复兴为主线,文化为核心,将文化与科技、旅游相融合,提出空间价值的完整保护、时间价值的永续更新、文化价值的创新表达等价值传承途径,旨在为福建船政工业遗产融入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地域景观特征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杜春兰  周容伊 《中国园林》2023,39(10):44-50
寺庙是古代城镇生活与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三峡地区的寺庙景观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基因与生态营建智慧。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结合ArcGIS软件、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对三峡地区寺庙的空间分布特征、驱动因素以及成因机制进行解析,提出影响要素之间的互动平衡机制,并归纳“借势”“变通”“善用”“适应”等景观营建智慧,以期为三峡地区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