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2.
以新冠疫情为背景探究社区花园对公共健康的促进实验。首先梳理社区花园及公共健康的研究进展,界定相关概念,总结现有关于社区花园健康促进的研究;再以疫情下的参与式社区花园实践SEEDING行动为案例,探讨个体参与行动的小微社区花园、社区自主营建的小微社区花园以及社会组织参与设计和营建的中大型社区花园等不同类型能够产生的健康促进以及行动方式;最后从这些案例中总结社区花园中包含的自然因素和物质空间、园艺行为以及所建立的社群网络是促进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基于参加美国园艺治疗师注册认证的体会,通过梳理园艺疗法体系,从园艺治疗师队伍培养、园艺治疗计划制定、自然疗愈环境设计策略三个层面,系统分析国外园艺疗法基本组成、本质内涵和实施应用,揭示其相互关系和角色,以及对于构建完善的高质量园艺疗法体系的重要作用。结合中国园艺疗法的发展评述与未来展望,提出依托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业委员会推行的森林园林康养师认证体系,利用疗愈环境和治疗性景观营造,以及广泛的自然疗愈实践活动,共同编织完整的公共卫生与康养服务体系,为促进全民公共健康福祉发挥应用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5.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到生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同时受到生存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当前,城区居民通过旅行来“逃离”繁忙枯燥的生活的需求愈加明显,而旅行地日益趋同化、过度商业化的发展模式背离游客出行动机,出现心理需求与实际供应的断层现象。疗愈景观逐步发展为面向多元化人群,能诱发身体疗愈且具备正向心理转化能力的环境。文章总结自然疗愈景观概念,研究远离城市的大自然空间在结合疗愈手法的营造模式中如何使游客获得正向情绪提升与自我调节的启发,合理预判自然疗愈景观建设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 新冠疫情期间,长期脱离正常生活与生产秩序的居家生活引发负面情绪与精神压力。虚拟自然为人们在室内条
件下获得身心疗愈提供了可能。通过分析与总结既有实证研究文献,对虚拟自然环境与亲自然设计在恢复性主观评价、
认知能力、情绪健康、生理应激恢复等方面的疗愈效益予以评估。研究发现,静态或运动状态下沉浸于360°照片/
视频或电脑生成的虚拟自然场景中,恢复性主观感受均显著提升;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虚拟自然能显著影响认知能力,
但研究发现其能有效激发与认知能力相关的创造性思维;虚拟自然能有效缓解负向情绪,提升正向情绪,但这种影响
受设备可用性的调节;虚拟自然对生理应激反应的恢复具有显著影响,但应当以厘清时间因素干扰为前提。虚拟亲自
然设计的疗愈效益大小与自然元素的配置、类型、布局有关;室内亲自然设计中,相较于使用亲自然材料、自然窗景
等方式,室内绿化能带来更好的疗愈效益;虚拟亲自然设计的疗愈效益依赖于良好的场景设计。虚拟自然与亲自然设
计均是有潜力的疗愈场景,虚拟自然可与个体、公共空间、社交网络等相结合,实现个体、群体、社会等多个层面的
疗愈与修复,为环境营造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中西方康复景观、康复花园进行了文献综述。首先,通过对西方国家的研究中所使用术语的考察,介绍了康复景观、康复花园4种理论流派;其次,对146篇中文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并对重要文献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最后,结合西方的相关理论对我国的康复景观研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几百年来,许多文明都直观地利用花园提升人们的
幸福感。如今,大量的科学研究证实了与大自然互动对人类的
身心健康有诸多益处。与自然接触有助于恢复注意力,减轻压
力和敌意。设计康复花园时,参与式设计十分关键,在这个环
节,设计师向相关专家获取用户需求,深入了解那些有严重健
康问题的人所面临的挑战。案例研究展示了针对癌症患者、战
争伤员、心理疾病患者及临终老人创造的适宜环境所采用的原
则和设计方案。每个群体都有其独特需求,笔者、学生和社区
成员合作,设计了一系列温馨的康复花园。 相似文献
9.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疗愈环境对人类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价值已得到多方面研究的证实,早期心理医学、康复医学的成果逐渐影响了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学。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人居,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疗愈环境愈发凸显其重要价值。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层级蓝绿空间、自然元素等视角,拓展和深化了相关研究的内容,不断尝试运用新的实验手段,成果斐然。本刊编辑部以“健康城市与疗愈环境”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不同背景的学者就疗愈环境议题做集中并各有侧重的探讨。李树华从城市尺度探讨绿色和健康的联系,认为城市是人类聚集和生活的场所,随着人类的进化不断发展。理想城市应当符合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能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需求,也能提供有益人类健康的适宜人居环境。“绿康城市”论就是当今缓解“城市病”与“城市人群病”的理想模式之一,而日本东京城市中心“大手町之森”正是“绿康城市”论的实践先驱案例。基于人、自然和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追溯欧美、日本与中国理想城市的发展历程,并对进行建设“绿康城市”实践时应坚持的原则与构成要素进行探讨。美国新冠病毒感染率呈现的显著种族差异反映出健康公义问题。姜斌等就此提出假设:绿色空间覆盖率更高的地区感染率种族差异会明显减少。本研究在控制了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与慢性疾病变量后,通过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来测量新冠感染率种族差异与绿色空间变量的关联性。最后得出结论:在县级尺度,更高的绿色空间覆盖率会令种族间的新冠感染率差异显著减少,其中有四类绿色空间类型具有显著影响。最终我们建立了一个周边机制与五个核心机制来解释这种关联性。杜宏武等认为高密度城市日常生活场景满足人的恢复性体验尤为重要,新冠疫情强化了这种需求。良好设计营造的办公楼、住宅两种空中花园都有恢复性效益,但其空间形态、影响因素、作用机制有明显不同。为增进空中花园的恢复性效益,其空间位置、组合与空间联系应合理布置;探索其恢复性效益的影响因素,如视觉通达性、空间层次、绿视率等,提升其空间品质;构建支持性环境,强化复合功能,提高参与度和使用率。陈筝认为城市中的绿色接触对促进城市居民健康非常重要。在实际项目中,高绿街道的健康效益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街道本身的功能和使用。陈筝结合成都公园城市的街道改造建设,通过行为实验采集了40位被试在具体街道场景中步行、商业设施使用、街旁绿地游憩的选择偏好,以及他们对于街道环境的第一印象和分维度评价。与此同时,通过SMI Redn Professional桌面式眼动仪记录了被试在做相关选择或评价时的注视情况。为健康街道的设计提供决策支持。龙灏尝试梳理、阐述了循证设计在康复花园设计与建设中的具体运用。认为作为CCRC型养老社区中重要的心理生理康复空间,康复花园需要以循证设计为方法,通过科学清晰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心理疏导功能,伴随疫情下医养机构封闭化管理的常态化,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等等问题愈加突出,希望本文能为未来的康复花园设计思考提供依据与帮助,为新形势下CCRC型养老社区提供切实可行的心理康复空间。围绕WHO 老年友好城市框架,袁晓梅提出“基于健康管理的适老社区环境”概念。从“舒适安全”“促进活动”“亲近自然”“互动联系”四个层面,建构“老人+环境+生活”的关键技术体系。旨在将医学的康复治疗融入老年人日常的户外活动,为提升老年人口健康寿命提供有效的环境解决方案。结合袁晓梅教授团队初步的研究成果与循证实践,说明相关技术的健康绩效与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不能每天在大自然之中遨游,我们迫切希望家居环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所以在现代家居空间室内设计中自然风格也成为了设计的一道独特亮点,总的趋势来看自然风格无论是在什么人群中,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赞同。伴随着现代化和科技化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强烈渴望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亲近,来缓解内心的压抑。 相似文献
11.
粗犷、单一的城市环境、建筑空间令人觉得烦闷.高效的运作速度无形中成为了市民的潜在压力,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文章回顾高密度环境与疗愈环境的定义与发展,并通过国内外资源数据库,对近年来国内外对疗愈作用研究进行收集,进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未来舒适人居环境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心理健康一直是公共卫生领域尚未解决的议题,疗愈建筑与疗愈环境的研究在多学科合作背景下愈显迫切。借助Bibliometrix和Biblioshiny的R语言包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概述研究作者、国际合作等基础信息,进而分析研究领域、演化阶段,探明发展规律及现存挑战,提出研究的未来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英国园艺展览活动遍布一年中的各个季节。花展中的展示花园,主题和创意缤纷多彩、贴近日常生活,与中国展示性花园的设计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展示花园的主题涉及社会爱心、生态保护、宗教道德、人生感悟等。展示花园创意灵感的源起简单而随意,创意的表达注重细节的体现和场景的营造,而且受到多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影响。企业赞助者的多元化与花园主题的多样化和生活化有着直接的关联。以企业投资为主体,由行业自发组织的方式是导致展示花园主题丰富性和园艺展会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对建筑安全和人类生命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可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的产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在现代风景园林在生活中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但是在现代风景园林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在于自然过程融合的过程中出现的引入与引导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现代风景园林中能够与自然过程相融合十分的重要,远离都是的喧闹、亲近大自然、并且回归大自然,在自然过程的引入和引导中,能够为风景园林在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融入自然的帕克里克H.多拉德健康中心;可持续性修复的甘尼特园区;为城市架起沟通桥梁的丝朵拉河畔:对场地干预最小化的托马斯·杰斐逊游客中心;沙漠的绿洲——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物设计研究所……我们将与您共同探讨在城市设计与演变过程中景观的生态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建筑生命中自然围合法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实际存在的以及使用过程中的"建成物"与其外部元素发生交互作用的一般性机制的进行了剖析,并从建筑内在微循环系统的角度对该机制进行研究,从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建筑生命问题.在对自然围合法则概念进行重新定位的同时,又对自然围合法则的研究领域、作用机制以及对其研究的意义和作用等问题都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引言
人类建设城市,亦建立了一种不受自然干扰的生活方式。然而自古以来城市人又会不断为这种与自然割裂的生活慨叹,希望重回自然,与自然修和。例如中国文人当官便要入城,但从不把自己当作永久的城市人,总要在家乡购置田地,以建后路。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16)
在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的今天,使我们不得不去深思我们人类的行为。当今争论最大的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之争是不可避免的,研究清楚这两个主义,对于我们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找到一条合适的出路是有很大意义的,当然这也是最值得我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