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空间规划从传统城乡规划体系的“补丁”跃迁 为当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先行系统,多元分析技术介入 的评估路径是合理了解生态空间本底特征和制定规划管控策略 的科学保障。以襄阳市为例证区域,运用生态敏感性分析、生 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最小阻力模型、电路理论廊道模拟等多 元技术遵循“本底评价-格局优化-分级管控”的路径逐级开展 生态空间规划。襄阳市生态空间占比56.33%,共识别35个 生态源地和73条最佳生态廊道;构建“一干七支、西屏北网、 三楔四区多点”的襄阳市生态安全格局;制定生态空间分级分 要素管控策略和用途管制的正负面清单,并提出“护绿、增 绿、补绿”的生态修复策略。以期对新时代国空体系下的生态 空间规划实践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兰亦阳  来昕  郑曦 《风景园林》2023,30(2):131-138
【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ESP)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措施。近年关于ESP的构建与优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其中关键因子——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深入分析仍是一项挑战。【方法】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基于生态资源综合评价,结合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区域ESP,并根据优先级矩阵,确定其中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优先级。【结果】结果表明:1)石家庄都市区生态源地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农田与水体;2)高优先级的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主要集中在西部浅山区与滹沱河沿岸,是需要重点关注与保护的区域。【结论】通过对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优先级排序后进行区域ESP优化,可有效界定区域生态系统维护过程中的关键区域,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了解区域生态资源提供助力,并为相应的绿色空间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生态空间网络是促进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同与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但当前相关研究和实践很少 同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供应和需求,难以充分发挥生态空 间网络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以上海大都市区为例,测度生态 系统服务的供需水平,通过热点分析识别生态源地和供需失 配区,运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形成面向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协同的生态空间网络。根据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 出分级分类规划管控指引,以期为大都市区生态空间的规划 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绿地生态网络的研究现状入手,梳理近年来生态源地识别,生态网络构建、评价及优化的常用方法,发现现状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存在源地提取主观性较强、忽略结构性景观要素、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阻力面构建依据不够科学等问题。而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路径法的生态网络构建框架综合了现有结构性景观要素识别、连通性分析以及潜在廊道网络构建等方法,以连通性水平作为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为景观格局分析、生态源地的识别与结构性廊道的提取、斑块廊道重要性的定量分析及阻力面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SPA的生态规划的研究方向,包括MSPA对于尺度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边缘宽度值的设定对于不同物种生态规划的意义、基于MSPA和连通性分析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及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对于不同绿地类型生态建设的差异性指导及可操作性探讨,为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王敏  宋昊洋 《园林》2022,(3):78-86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提升公众福祉的关键手段。相关研究多从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切入,却忽视了不同功能分区对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预期需求效益与实际供给效益存在一定错位的问题。面向差异化发展目标,如何在分区层面梳理并明晰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发展优先次序,对于合理配置生态资源、构建契合区域发展需求的生态安全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基于此,研究选取上海市崇明岛为研究对象,基于5大功能分区发展指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指数,识别生态源地;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建阻力面,在此基础上运用电路理论的连接度模型构建生态廊道、判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探索耦合功能分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路径。结果表明:(1)识别得到研究区的生态源地斑块共193个,总面积339.84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4.9%;生态廊道共374条,总长度为866.14 km;生态“夹点”共0.49 km~2,障碍点共404个;(2)受功能发展导向和自然生态本底的双重影响,崇明岛生态安全格局的各类空间要素在不同分区内的分布特征和景观类型特征存在差异,西部、北部和东部地区以蓝绿空间为主,源地大块集中且廊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三生融合是乡村景观空间的基本格局,识别生态格局、优化生境网络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修复乡村生态环境的基本途径。【方法】基于土地覆被类型遥感解译,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及生境类型分布;依托MSPA方法识别生态斑块,采用InVEST模型评价斑块的生境质量,并结合三生空间类型提取生态源地;综合运用ArcGIS的栅格计算器及Linkage Mapper工具箱进行生态廊道、夹点、障碍点的识别。【结果】进一步整合出江宁区四片区-五组团-多廊道-多节点的多层级复合式生境网络格局,将其作为构建区域乡村生态本底的基础。【结论】在尊重三生空间融合的前提下,基于定量及空间定位与定性研究,初步形成乡村生境优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如何科学确定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是城乡规划和风景园林领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基于电路理论模型量化源地间物种转移廊道的功能连接度,引入经济学“效益成本比”思想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空间范围划定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功能连接度效益成本比的拐点作为该条廊道规划建设的参照宽度。结果显示:1)研究区共识别59个30hm2以上的生态源地,其中大型生态源地多处在研究区外围,景观阻力面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地“核心-边缘”特征;2)基于最小成本路径模型与电路理论提取出126条生态廊道,并识别了重要生态源地、夹点及障碍点,发现障碍点与夹点空间存在明显拮抗关系;3)整合电路理论(Circuitscape平台Pairwise模式)与分段线性回归模型划定研究区城市生态廊道的参考宽度范围处于60.27~371.83m,并对比了现有功能连接度量化方法对廊道参照宽度有潜在影响。以上研究结论可为今后城市乃至区域生态网络构建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构建高品质、多样化 的魅力国土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游憩需求。景 观特征评估及景观空间格局构建是提升国土游憩空间供给品质 的重要基础。以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例,基于游 憩导向,运用LCA-MSPA-MCR综合模型评估喀斯特景观资 源并构建景观游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漓江分为23个景观特 征类型、211个特征区域,共识别13个景观源地,5个一级景 观点、3个二级景观点、5个三级景观点,22条景观游廊道, 划分喀斯特山水景观区、城市风光景观区、山地森林探险区、 水库休闲与森林康养区四大游憩区域并提出空间管控与发展策 略。研究结果将为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和开发游憩的协调共 存、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科学识别生态源地、合理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I)网 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措 施。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通过景观指 数法与风险“源(source)-汇(sink)”法的协同使用,识别出 大同区、红岗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和萨尔图区的区域生态源 地。基于多层级网络构建原则,使用最小成本路径(LCP)方法 生成城市生态廊道,整合多级廊道的空间结构,优化大庆市主 城区的GI网络布局。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化源地筛选耦合多层 级网络构建的研  相似文献   

10.
童潇  林蔚  李晖 《园林》2023,(3):84-9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对维护典型区域生态安全与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广州北部生态屏障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并通过电流密度判断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以确定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1)共识别出54处生态源地1973 km^(2),呈现“东北部多,西南部少”的特点,94条生态廊道,共379.43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25条。(2)识别待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6处生态“夹点”、9处主要生态障碍点、34处次要生态障碍点和55处生态断裂点,主要位于流域下游的城市建设区域和相邻源地之间。根据各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关系和土地利用现状提出核心保护类、诊断提升类、重点修复类、调整重塑类和源地贯通区5种修复类型并提出相应策略,为流域型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修复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生态规划中,主要倚重“千层 饼”生态适宜性区划和“廊道—斑块—基质” 景观生态格局构建这两种方法,所建立的生 态空间或局限于城市不可能发展的区域,或 以不确定的迁移廊道联系景观斑块,其最大 缺失是缺乏对生态过程的深层理解与预测。 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剖析不同时期生态规 划思想方法对生态本体的认知广度和深度的 缺失与不足,尝试拓展对生态本体认知的广 度和深度,扎根于对生境这一具有“生物群 落”邻里概念、能作为生态系统基本空间单元 的生态本体的认知,提出以“结构控制”生境 网络为手段的生境生态系统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2.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是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景观生态学"过程-格局-功能"研究框架,将生态结构系统、生态过程完整、生态功能稳定作为生态服务高效的目标导向,构建了"源地识别-廊道优化-节点选取-网络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网络构建途径。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对泰山区域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模型方法,识别与优化了泰山区域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泰山区域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3.
生态安全问题是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对城市生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能够为城市提供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基于景观安全格局理论从4个层面完善公园城市体系:(1)问题诊断层面;(2)格局优化层面:包含指标选取、生态敏感格局识别、阻力面设置及生态廊道提取;(3)主体分类层面;(4)优化策略层面。针对目前我国公园城市构建面临的生态问题,提出优化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策略,以期为我国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地处湖南丘陵地区浏阳市为例,选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安全三方面要素10个生态敏感性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多因素叠加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浏阳市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在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浏阳市景观格局分析,应用最小累积耗费距离模型进行市域景观格局优化,并将优化成果应用于浏阳市中心城区景观绿地系统规划。结果表明:1)浏阳市生态敏感性总体较高,总体分布规律为城镇区域较低,市域中西部区域偏低,东北部区域相对较高,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非敏感区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2.99%、18.20%、18.79%和10.02%;2)浏阳市域内优势景观类型明显、异质性差,景观形状复杂、破碎化程度较高,整体连通性差,景观生态系统不稳定,不利于现状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结合敏感性景观格局分析结果,构建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等景观要素,形成以林地、绿地等为主的生态斑块,河流、道路绿带为主的生态廊道,土地利用作为绿色基质的景观优化格局,并利用优化成果对浏阳市中心城区景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丘陵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城市扩张造成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环境发生显著退化,如何针对生态交错带特征开展区域生态修复,成为亟待研究的规划技术问题。文章借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一般方法,结合秦岭北麓人工自然交错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的生态特殊性分析,选择西安市鄠邑区为对象开展研究,提出适宜人工自然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分析4步骤,包括: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识别、交错带景观资源整合,并基于此提出了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修复的基本思路与分区策略。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地构建生态网络并划定生态控制区能够有 效提升城市韧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以重庆市主城区为研究对 象,采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指数法,对土地利用 类型中的耕地、林地、水体和草地进行网络要素组成统计和景 观格局分析,并提取耕地、林地2类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依 据斑块面积和斑块重要性指数进行重要性分级,将级别高的斑 块作为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 生态廊道,通过重力模型完成了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分级。结果 表明:1)重庆市主城区中耕地与林地面积之和占比达69.86% 且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为严重;2)应对耕地和林地斑块进行分级 规划保护,划分耕地与林地的生态控制区;3)重庆市主城区共 计构建出281条廊道,其中林地型廊道28条、耕地型廊道253 条;4)通过识别生态廊道的土地利用类型,根据重要性分级结 果对生态控制区进行调整,最终识别和划定了重庆市耕地控制 区和林地控制区。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市主城区生态控制区的划 定、调整及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景观生态视角下镇域生态服务评价与网络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寒地区的农林牧生产空间和自然环境空间是覆盖镇(乡)域的主体要素,承担着多种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生态过程,是景观功能策源地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枢纽区域。立足于景观生态学视角,借助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建立镇域景观要素类型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分析框架,以生态服务指数构建为手段,Arc GIS操作平台为工具,实现基于单元景观类型累积计量的生态服务强度评价。在此基础上,以"斑块—廊道—基质"为景观结构范式,通过重要的生态服务斑块的辨识与基质阻力表面的建立,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循环计算得出镇域生态服务的最小耗费方向与最佳廊道,构建生态服务功能网络,为镇域生态服务强度辨识与功能优化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沿黄河南岸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应用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域Landsat Oli 8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景观安全为出发点,构建景观流运行阻力面,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研究区域景观结构与生态功能,提取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要素,最后提出连通生态廊道、加强生态节点功能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案,为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环境生态空间的适应性发展研究对空间生态安全、景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空间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大运河山东段的台儿庄古镇为例,在景观格局优化视角下,构建水环境生态空间适应性发展框架,提出实践研究思路及适应性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运用ArcGIS软件对台儿庄古镇水环境生态空间的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运河沿线与龟汪、西塘湾、庙汪的交汇区域为极高敏感区,运河沿线景观绿带区域及古镇水巷区域为高敏感区,古镇商业性建设用地及北部、东部的民居区域属于中低敏感区,基于此构建水环境生态安全体系并划分水环境生态空间管控分区;2)台儿庄古镇下垫面径流量为0.828,应适度增加透水性材料,提高水环境系统的生态循环功能;3)增加古镇空间界面中的水环境景观,提升景观空间活力。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为大运河沿线的古镇聚落水环境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生态网络作为整合景观斑块和廊道的有机结构,提升景观连通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途径。完善北京市朝阳区的城市生态网络,可推动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空间建设。【方法】以朝阳区为研究区域,选取2005、2010、2015、2020年4个时间节点,利用图论(graph theory)原理工具Graphab进行景观连通性分析,探讨生态网络的演变特征和图论在网络格局优化方面的应用。【结果】发现:2005—2020年,朝阳区绿色空间规模持续提升,斑块总数增加,但平均斑块面积缩减27.3%,网络趋于破碎化;生态网络整体水平上的景观连通性提高,连通概率指数(probability of connectivity, PC)提升35.4%;最大连通单元面积(size of the largest component, SLC)提高,平均连通单元面积(mean size of the components, MSC)下降,核心景观连通单元优势度增强,而平均景观连通单元退化,网络趋于两极化;个体水平上的景观连通性等级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结论】基于图论实现朝阳区生态网络的诊断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