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上游客发布的旅游攻略和照片数量激增,成为以游客为视角研究旅游地特征的重要数据源。以太原市清徐县西怀远村为研究对象,通过照片视觉内容分析、文本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游客的景观偏好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游客对西怀远景观偏好的类型是艺术墙绘和田园风光,而对文化活动、生活体验类等关注低,整体呈现重观光、轻体验的特征。(2)时间上,旅游受花期影响,呈现一年两季峰值特征;空间分布上,游客的集聚热点区域分别是油菜花田、艺术墙绘区和粉黛草田,游线单一。建议加强文化资源挖掘,丰富游线;结合节日安排节庆活动,提升旅游竞争力。研究有助于城郊乡村明确资源利用方向,以促进旅游产业活化。 相似文献
2.
滨河绿地拥有水、陆域相结合的自然资源,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社交的重要场所。从游人需求角度出发,探究游人偏好何种植物景观,对滨河绿地的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以郑州市东风渠、七里河、熊耳河3条河流滨河绿地为例,在调研分析滨河绿地植物多样性水平的基础上,运用游客自愿拍摄法(VSEP)收集游人拍照点位置及偏好植物景观照片,并借助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游人拍照点空间分布特点及植物景观偏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游人在动态游览时对滨河绿地整体植物多样性感知程度较低,更关注视野范围内较小面积样地的植物种类丰富程度;近水道路植物景观空间、滨水植物景观空间为拍摄点密集区域;游人拍摄照片时关注植物个体特色、植物景观空间及个人在植物景观空间中的感受;游人偏好的植物景观空间普遍具有植物种类及观赏特性丰富、可进入草地面积大、地形起伏、有花卉装饰、空间视线开敞、与水体相结合、色彩和谐、适中的硬质铺装面积及绿视率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了解近代南京山水风景资源的时空分布与演变,有助于探究风景名胜的发展规律,为当代城市风景系统的营建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运用ArcGIS平台,以南京钟山风景区为例,对近代历史景观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历史景观资源数量呈现2次波动,民国时期的景观资源类型趋于多样化,纪念建筑数量最多;2)历史景观资源集聚于钟山头陀岭、独龙阜、小茅峰,鸡笼山南坡,玄武湖梁洲等地;3)历史景观资源的分布重心由西北向东南长距离偏移,1840—1912年的移动趋势较弱,1912年之后的分布趋势逐渐增强;4)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因素直接作用于历史景观资源的选址,交通条件、统治阶级的干预及战争动乱等人文因素推动着时空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园林文献史料构建山水名胜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为历史景观资源空间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4.
视觉关注度与审美偏好是衡量城市景观元素感知属
性的2个独立变量。这2个概念往往易被混淆,且鲜有研究探
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甄选出既受人关注又受人喜爱的景观元
素。通过将城市景观照片作为测试媒介,结合眼动分析法与审
美偏好测试,量化分析了城市景观元素的视觉关注度与审美
偏好。结果显示:1)相比自然景观元素(山体、树林、水体、
草地),人工景观元素(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桥梁、道路)更
易受到关注;2)不同自然景观元素对审美偏好的贡献差异显
著,水体审美偏好显著,而山体偏好表现负向;3)在易受到
关注的各类景观元素中,传统建筑、桥梁等偏好显著,现代建
筑偏好表现负向。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
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口是传统村落景观风貌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选取安徽省黄山市唐模村的水口景观空间进行眼动追踪实验,探究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保持水口独特景观风貌、提升游客的情感与体验感。通过眼动指标的量化特征分析,实现对水口景观空间视觉的可度量和可视化,总结了水口景观空间游客视觉行为的规律。研究表明:(1)在水口景观空间中,门窗洞口、牌匾楹联等人工要素比植物、水体等自然要素更受游客关注,人工要素在文化类风景园林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2)游客对大面积单一的植物、水体的视觉偏好较小。(3)第一次注视前时间、第一次注视持续时间与要素的像素数量、RGB均值具有较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蓄滞洪区是城市防洪减灾体系与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蓄滞洪区的城市更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时空景观视角下的城市更新关注空间的时间维度与发展过程,能够较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洪涝灾害、促进经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本文分析了蓄滞洪区城市更新改造现状和必要性,引入时空景观概念,探讨蓄滞洪区在时空景观视角下的特征,提出蓄滞洪片区城市更新策略,并以泉州西华洋蓄滞洪区城市更新设计为例,探究如何在提升蓄滞洪区功能的前提下,对蓄滞洪区进行改造更新,建成动态发展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7.
城市森林公园拥有良好的自然资源,能承载各种游憩活动,为市民带来多种益处。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与炮台湾森林公园为例,利用GPS设备每隔10s采集一次游客的地理坐标位置,并应用栅格密度、标准差椭圆与热点识别3种空间统计方法分析相关空间位置点,识别受游客喜爱的游憩场地与景观空间类型。结果表明:游客在2个森林公园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共青森林公园西部与炮台湾森林公园南部吸引了大量游客;最吸引游客停留的区域包括儿童游乐设施区、广场、大草坪、烧烤区和滨江区域。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9.
垂直绿化在增加城市绿量的同时,也具有极高的审美效益。相关研究仅从使用评价角度对现状进行总结,未形成系统的垂直绿化设计方法。以景观偏好理论为基础,利用照片模拟不同密度、色彩、质感、视觉比例、图案造型等要素的商业建筑外立面垂直绿化,以此为基础进行问卷调研,对影响城市垂直绿化景观公众审美偏好的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并提出设计建议。研究发现植物色彩丰富度、叶片质感及面域比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垂直绿化的审美偏好。植物配置的选择应多植物组合,优先选取可观花、叶片质感光滑的植物,叶片大小以3∶5∶2的面域比为宜;图案造型的设计须充分考虑场地特征,以规则的种植形式为主,实现最佳的景观美感。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景观偏好分析的社区农园公众接受度研究—以北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各居住区自发种植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不少学者将注意力转向社区农业的研究,视其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策略。本文以北京市建成时间在2000年后,位于五环附近区域的3个中等收入居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景模拟图片并辅以文字问题的问卷方法,调查六环以内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偏好与认知态度。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公众偏好的物质空间因素和非物质空间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与居住小区的结合模式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居民对于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整体低于非生产性景观;对于社区农园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和种植;宅旁绿地和闲置用地是居民认为最理想的可开展社区农园的场所。此外,种植槽的使用、把握好农业景观以及人工景观的比例、增加作物种类等景观设计手法有助于提升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偏好。整体而言,本研究表明只要能够恰当地针对人群社会背景,并巧妙地进行景观设计,就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对社区农园的接纳程度。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公共园林由士绅官员、文人墨客、地方民
众等历经千百年共同建构、感知,承载着中华民族集体的景
观偏好。以西南边疆云南省省会昆明的西山-滇池-大观楼传
统公共园林为例,整理描写其景观特征的330篇古代艺文,
通过Nvivo软件,运用扎根理论从五感角度分析艺文内容,
并对艺文景观偏好进行三级编码。研究发现:1)视觉景观
在艺文中出现的占比最高,听觉、触觉、嗅觉次之,分别为
99%、36%、24%、7%,视觉和听觉同时出现的艺文占比
高达35%;2)“山水楼”是中国传统公共园林重要的景观偏
好模式,蕴含了中国传统公共园林营造智慧和中国人集体景
观审美意识。昆明“山水楼”模式的出现,是中华民族在西
南边陲地区“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见证。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文化背景的景观偏好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群体的景观偏好特征,对指导未来的景观建设、继续扩大国际旅游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9个国家379名在杭的中外游客对西湖风景区40处代表性景观的偏好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平均偏好水平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外游客均对特殊天象类景观有着高度偏好,对自然景观的偏好高于人工景观.文化背景差异对文化景观的偏... 相似文献
13.
景观意象作为游客主体和景观客体之间的映射,是提升景观吸引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武汉市的7个湖泊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Google Cloud Vision提供的在线机器学习算法,自定义景观标签,构建Auto ML模型对16883张网络景观照片进行图像挖掘与内容识别,归纳景观意象的具体维度,从景观类型、景观要素、空间尺度和意象元素4个层面分析公众对景观意象的感知特征,探讨不同样点的感知共性与感知特性以及影响偏好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湖泊公园中自然景观的感知高于人文景观,其中水体景观、林木景观、历史文化是湖泊公园的核心感知要素;大尺度空间广阔深远的自然景观和小尺度精细化设计的人文景观更受游客偏好;常绿树、湖泊、背景建筑群、草地和倒影是湖泊公园中感知最强的意象元素;以及体现公园特色的特异性景观更容易得到游客的高度感知。本研究丰富了景观意象的研究内容与分析方法,为以大数据图片实现景观偏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探究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的演变规律,促进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开展建筑业安全事故时空分形研究。对 2000~ 2018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上事故快报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并根据谷歌地球系统中的经纬度信息,建立了建筑业安全事 故的时空分布数据库。基于分形理论中的 R/S 方法,研究建筑安全事故的时间分形特征;利用分形理论中的网格法,统计不 同网格尺度下建筑安全事故的事故数量,研究建筑安全事故在全国、九大自然地理区以及干湿分区的分维值,分析其空间分 布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建筑安全事故时间序列分形特征客观存在,Hurst 指数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安全形势将会更加 严峻;全国范围内建筑安全事故具有较好的空间分形特征,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分形特征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景观的重要价值之一体现在景观时、空的环境价值与景观意境的精神价值的内在相关性。本文试图通过图示语言对中国传统景观意境时空特质进行阐释,揭示景观意境的存在。景观意境显示的是共时性的时间特征和场域性的空间特征。景观意境是对景观时间的消弭和对景观空间的消融之后,景观时、空"迹化"的结果。最后,本文利用图示分析进一步呈现景观意境的精神价值与自然山水的关联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景观的重要价值之一体现在景观时、空的环境价值与景观意境的精神价值的内在相关性。本文试图通过图示语言对中国传统景观意境时空特质进行阐释,揭示景观意境的存在。景观意境显示的是共时性的时间特征和场域性的空间特征。景观意境是对景观时间的消弭和对景观空间的消融之后,景观时、空“迹化”的结果。最后,本文利用图示分析进一步呈现景观意境的精神价值与自然山水的关联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城市景观格局已经成为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演变的重要研究领域.以斑块一廊道一基质为代表的景观生态学派"空间语言"成为其主要定性描述方法.近年来,有关景观格局动态的定量测评成为热点,浮现了大量景观模式的描述指标,但在研究方法上并未有新的突破.本文在评述城市景观格局既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一种建立在RS/GIS平台基础上的"总体性特征一梯度性特征"两步骤的城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综合定量测评方法,并以西安都市圈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直接地发掘城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