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以哲学为基点,而以政治为落点,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理论命题,而且藉以为永贞革新张目、为革新志士正名,这正是它鲜有其匹的高妙之处。它以无可辩驳的周密论证给唐代元和年间的哲学论战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2.
科学与道德是精神文明构成中两个基本要素,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科学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中外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科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一些论述,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中国在五四运动前后,围绕这方面的问题,在思想界曾经进行过论战。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与道德的发展是畸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无论在其深度和广度方面都与哲学专业的教学不同,其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浓缩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教学方法上的哲学方法与科学方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由我校社科系强乃社副教授承担的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经济哲学思想发展史研究”于2 0 0 3年 5月 19日通过市教委验收 .  本项目针对经济哲学的思想史、理论背景进行了分析 ,对基本问题的历史和逻辑发展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新意 ,尤其在中国传统经济哲学思想史概括上有一定突破 .  专家认为 :本研究对经济哲学思想史的发展做了概括和梳理 ,对原经济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问题的发展做了较深入分析 ,对相关领域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经济政策也有参考价值 .本项目 15万字的专著初稿已经完成 ,正等待出版 .“经济哲…  相似文献   

5.
《南昌水专学报》2017,(5):45-51
《中国之命运》一书表面上看主要是在宣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重大意义,实质上是为国民党专制统治构建意识形态话语基础,论证其独裁统治的合法性。同时,该书攻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为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制造舆论。该书将一个中国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平等问题转换为"哪个党才能救中国"的政治选择题,并抛出了"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的口号。对这样涉及两党选择和意识形态冲突的问题,中共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响亮口号。论战的核心效果就是中共以"领路人"形象公开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取得了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论战暴露了国民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劣势,展示了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优势,总结国民党的教训和共产党的经验,对于当前我们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改良派与革命派进行了针锋相对、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新民丛报》在与《民报》的论战中违背了历史潮流,在论战方法、整体实力上都处于劣势,最终因失败而停刊。探讨其失败的原因,对于当今舆论宣传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7.
针对地铁列车引起的建筑物二次辐射噪声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和评价量的探讨分析。从多个角度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运行列车引起的室内二次辐射噪声特性。从分析频谱宽度、分析时间长度和背景噪声等几个方面研究了影响建筑物室内二次辐射噪声评价量的若干因素,并探讨了不同评价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中国现行标准中使用的评价量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饰》2008,(Z1)
本文探究了中国传统的制器活动,对中国传统遗物哲学的"道"、"器"论的体系和思想源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器物符号在现代设计中的延续、本土文化的传承以及用户体验的提升的意义进行了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器"论对现代设计理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玲 《饰》2004,(3):30-32
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和西方基督教对服饰的影响。去年的时候收看了中国健力宝“龙队”与西班牙“皇马”在北京工人体育馆进行的一场比赛。对于足球,我是个外行。只知道双方实力悬殊,不仅如此,我还注意到两队的球服在颜色的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反差。和以往很多次比赛一样,中国队一如既往地着带有红色的球服。其实这一现象并不奇怪,因为中国人尚红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中国人喜欢趋吉避凶,很重视吉事穿吉服,凶事穿凶服。这多半是受礼法的影响和制约。例如西方婚礼上新娘都穿着洁白的婚纱,因为在西方白色代表着纯洁。而在中国,白色在古代服饰领域属命运不济的一种颜色,民间以“红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民法与经济法学界围绕经济法是否是为独立的部门法和经济法与民法的调整对象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回顾这场论战,对于今天的学者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八十年代的论争从沟通不足到充分沟通从而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双赢。论争的重要原因在于学者对经济法的现代性认识不足。而论争也并非纯粹的逻辑上的学术争论,这其中有着抢地盘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