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天石 《水泥》1991,(12):19-24
快速而准确地预测水泥强度,是水泥生产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许多水泥厂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28天标准抗压强度与快速强度之间的换算经验公式。以水泥快速强度预测28天标准抗压强度,从而快速控制出厂水泥标号。由于各厂生产工艺因素不尽相同,水泥强度预测公式也不可能雷同;而必须依据本厂实际生产数据推导出各自专用的经验公式。这种经验公式在数学上通常用回归分析法以最小二乘法原理导出,公式建立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运算。利用微机建立数学模型能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多数工厂不具备这样条件。尤其是  相似文献   

2.
水泥生产的连续性较强,因质量检验特别是物理强度检验滞后性决定单靠质量检验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质量控制的需要,所以如何提高对熟料强度判断的准确性、及时性来满足生产需要是众多水泥企业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工作。我厂经过近三年来对熟料7天与28天抗压强度间关系跟踪分析、验证,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并已逐步应用于生产质量控制中。现将应用中的几点体会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化学分析确定熟料强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鸿洋 《水泥》1997,(1):10-11
  相似文献   

4.
1前言我院设计的黑龙江省涪良河水泥厂Z000t/d熟料新型干法生产线,1995年6月一次点火成功后,经过3个月的生产调试,窑系统顺利通过了72h达标考核。但调试过程中也发现,熟料3d抗折、抗压强度均较高,然其强度增进率却较小,致使28d强度不够理想(见表1)。对此,我院现场调试人员会同工厂有关技术人员一起排问题、找原因,并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使该厂熟料28d强度有了明显提高,现就此作一简单介绍,供参考。2影响熟料强度的因素探讨(1)由于资源条件原因,进厂原料率值不够理想。建设初期,该厂对可供工厂原料工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调整配料提高熟料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近年来,我厂由于进厂煤和粘土成分的改变(煤灰中的A12Q含量由35%下降至明%左右;粘土中的A12Q含量由15%下降至12%左右),导致两台湿法窑(#1-f3.linX2.7m乃.3mX95m;扦2-~3.sinX145m)烧成熟料中的A12Q含量过低,早强矿物qA少、熟料强度一直偏低(见表1)。同时,我厂一直采用低铝高铁配料方案,生料烧结范围狭窄。当烧成温度稍低时,因液相量不足,容易产生飞砂料;当烧成温度稍高时,又因液相量过多容易结大块。从而一旦看火操作控制不当,易导致熟料生烧、欠烧、强度偏低。1997年4月~6月我厂先后采取不同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期以来,劣质煤粉煅烧工艺与熟料产能,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熟料3天强度的波动三者间的平衡关系成为我厂工艺管理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7.
赵向东 《水泥》1998,(2):40-42
1引言我厂为Φ4m×60m2000t/d窑外分解窑,窑尾带5级双系列旋风预热器和DD型分解炉,于1994年5月进入调试、试生产阶段,1994年5月至1995年底累计生产熟料60余万t。生产熟料强度一直在550~630MPa范围内波动,不太理想。笔...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较高的熟料强度、良好的物料易烧性,以及易于控制生产,选择适宜的熟料三率值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本文将根据我厂2000t/d窑尾带5级双系列旋风预热器和DD型分解炉的预分解窑(Φ4m×60m)近几年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寻求熟料强度与熟料三率值的关系。1根据熟料强度确定理论KH值的最佳范围众所周知,C3S是熟料的主要矿物,在水泥水化过程中水化速度较快,对熟料的3d(R3)、28天(R28)强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实际生产控制中,熟料中C3S的含量,是由熟料的KH值来决定的,去掉因fCaO存在而未形…  相似文献   

9.
无熟料矿渣水泥强度激发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洪平 《水泥》1990,(12):27-30
白水泥熟料的漂白过程是白水泥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艺环节,我国大部分白水泥厂都是利用回转式漂白机将熟料淋水急冷来实现熟料漂白作用的。这种漂白方法简单、经济、稳定,漂白效果较好。然而,伴随着淋水漂白过程,熟料的强度将会发生变化,作者根据本厂的试验数据对此作一简单分析,以期适应白水泥国家新标准对强度提出的较高要求。一、熟料淋水至烘干过程的强度变化早期的研究资料认为,漂白水不直接参加化学反应,只起到一个物理介质作用,即从熟料中很好地吸收热  相似文献   

11.
蔡海 《中国水泥》2004,(3):36-38
水泥抗压强度检验值是评判水泥强度等级的主要指标,因此水泥抗压强度检验值的误差是否足够小,直接影响对水泥质量的评判。我们知道,检验误差与检验人员是否具备熟练的检验技术、是否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以及检验过程中是否有差错等因素有关,包括制备水泥强度试件的试模、成型方法、养护方法,试压时使用的抗压夹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采用帷幕冻结法井筒下部冰点位置难以精确估算而导致施工困难的问题,利用回归分析法从竖向和径向温度场变化规律分析,得出了冰点地层位置,确定了安全施工范围,简化了施工工艺,达到了井筒安全施工的目的,为淮南矿区冻结法施工井筒确定安全临界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吴佳丽  赵志曼  全思臣  曾众  梁祎  栾扬 《硅酸盐通报》2017,36(11):3770-3777
研究硅灰、聚羧酸减水剂、柠檬酸、聚乙烯醇乳液对磷建筑石膏强度的影响,根据各因素对强度影响的拟合曲线特征,提出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运用MATLAB软件建立多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磷建筑石膏强度的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硅灰是影响磷建筑石膏强度的最主要因素,通过模拟值与试验值的比较,验证回归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王玥  王江荣 《水泥工程》2018,31(6):17-19
以灰分、全水分为煤样指标建模了煤炭发热量的非线性二次回归预测模型,通过测试及对比,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能够满足工程需要,预测效果优于线性回归模型及神经网络模型等。另外,该预测模型还具有容易程序实现、操作简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对建筑用聚氯乙烯(PVC)塑料管材进行室内自然老化测试,得到几组老化后拉伸强度数据,利用非线性回归法,得到室内自然老化的预测数学模型。经与试验数据比较,该预测模型的误差范围在-3.2%0.9%。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回弹法检测C50以上高强混凝土强度的试验研究过程,总结认为回弹法检测高强混凝土强度是可行的,并通过多个回归方程式进行试算比较,取精度高者作为绘制测强曲线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A公司2500t/d生产线采用无烟煤设计的管道式分解炉,单系列五级悬浮预热器。近一段时间公司熟料28d抗压强度偏低,基本在50MPa上下,较常规熟料28d抗压强度低5~6MPa左右。熟料强度低,势必影响混合材的掺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本文就熟料28d抗压强度偏低的原因进行数据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19.
分析了拉深过程中压边力的真实需求,设计了专门为可供拉深模使用的氮气弹簧配气的阀门,实现了实际“压边力-行程曲线”与理论“压边力-行程曲线”十分接近。特别适合生产批量大、精度要求高,变形条件恶劣的拉深模采用。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aim to gain a wider understanding on the design rules of bioinspired adhesives for application in the medical field, the adhesion of fibrillar structures on soft and stiff polymers was determined in bench top studies on surfaces with variable roughness and in ex-vivo wet tissue tests. The adhesion strength of stiff fibrillar structures was found to be dependent on the roughness of the adherent surface. For a given fibril width and density, the optimal adhesion was seen when the length of the fibrils was of the same range as that of the roughness of the surface it was tested against. Over this limit, the adherence decreased. In the case of soft adhesive structures, the same trend was observed where an optimum adhesion was seen when the size of the pillars matched that of the adherent surface roughness. This observation was at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surface contact. The adhesion of fibrillar structures on tissue samples in ex-vivo tests showed a similar trend with enhanced fibrillar interpenetration favoring a larger number of contacts and a stronger capillary force expected to account for the adhesion enhanc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