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抛石挤淤的概念,分析了抛石挤淤的填筑体质量可靠性问题。从道路质量可靠性出发,在工程实例中提出了对抛石挤淤的质量进行逐级控制,并对抛石骨架复合地基的弯沉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周胜  张巍  李平 《山西建筑》2007,33(28):118-119
简述了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指出了抛石挤淤加固软土地基的优点,分析了抛石挤淤地基处理原理,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抛石挤淤地基处理的施工方法和处理效果,以推广该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归纳分析,阐述了抛石挤淤技术的基本原理、施工工艺以及研究现状,指出了淤泥开挖施工控制、抛石厚度、抛石填料对挤淤效果的影响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抛石挤淤法在处理公路软土地基的具体应用情况,并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抛石挤淤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施工顺序、施工要点及处理效果,为今后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抛石挤淤是一项比较成熟的软基处理技术,其施工便捷、无需抽水、无需挖淤,在公路、城市道路施工中,经常用来处理河塘洼地范围内的软弱地基。昆山中环工程中一超深取土坑应用抛石挤淤加强软基,并采用沉降观测法和水平位移法来检验抛石挤淤处理软土地基的施工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宋道军 《山西建筑》2010,36(25):286-287
介绍了软土的概念及抛石挤淤处理软土路基的原理,结合工程实例,对相关设计参数的选用,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以及采用此法处理软土路基的注意事项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完善抛石挤淤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7.
选取兰永一级公路的9标段抛石挤淤处理段作为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与实际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比未处理和经抛石挤淤处理后的地基沉降、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然后选择模型的1个影响因素作为变量,研究该变量对抛石挤淤处理软土地基效果的影响,最后将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处理后的地基沉降和水平位移均明显减小,并且复合模量较大,整体性较强;孔隙水压力减小说明抛石挤淤处理使地基固结加快;路基沉降量均随抛石体模量、宽度及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回填砂土厚度变化不规律,需考虑实际情况及当地经验选取抛石体;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相差不大,满足工程需求。  相似文献   

8.
在软土路基的加固处理工程中,抛石挤淤法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常见的软土地质,可结合淤泥质土的特征进行施工.本文介绍了软土路基的特性,从施工工艺原理、施工技术要求及施工质量控制等几方面阐述了抛石挤淤在重庆某区县外环公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东升 《地基处理》2003,14(1):31-39
通过对抛石挤淤法的原理、实践和效果的分析,再到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比较论证,对这种应用比较广泛但没有多少理论研究的软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提出了抛石挤淤法的应用条件,施工方法以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软土路基的特点及危害,并对常见的市政道路软土路基加固技术进行分类;以某市政道路软基加固工程为例,对不同的软基加固技术原理及特点进行对比,采用抛石挤淤法结合强夯置换法进行处理,结果表明抛石挤淤结合强夯法具有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简单、加固效果好,成本较低等优点,在石料充足供应地区可以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1.
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培养过程中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丝状菌污泥膨胀现象,分析了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认为是反应器中低污泥负荷和低溶解氧浓度共同作用所致.通过提高污泥负荷[>0.25 gCOD/(gSS·d)]和溶解氧浓度(DO>2.0 mg/L),可使污泥沉降性能得到恢复,但历时较长(需30 d左右);而在提高污泥负荷和DO浓度的基础上,向反应器中通入少量的臭氧(0.02 g/gSS)可使污泥沉降性能得到快速恢复(仅需10 d左右).在控制污泥膨胀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未对膜生物反应器去除COD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Ultrasonic Sludge Pretreatment for Enhanced Sludge Diges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recent decades, the anaerobic digestion process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and various methods for process enhancement have been explored. These methods include heat treatment, alkali addition, phase separation and membrane enhancement. In general, whilst technically feasible, the methods have not proved to be economically competitive.
The pretreatment of sludges with high-power ultrasound has been investigated as part of a twelve-month research project funded by six UK water utilities. Cell lysis and particle-size reduction (caused by ultrasonic cavitation) are thought to be the key parameters through which the digestion process is enhanced. A series of laboratory-scale anaerobic digesters has been operated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biogas yield have been noted following ultrasonication. Experiments have been completed with a variety of ultrasonic devices (of different geometries and 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sludge types (e.g. primary, secondary and co-settled). Current experiments are investigating methods through which the technology can be successfully scaled-up and applied on a full-scale plant.  相似文献   

13.
好氧颗粒污泥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控制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SBR反应器内接种好氧颗粒污泥,经驯化后对人工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考察了培养过程中污泥形态的变化以及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时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探讨了丝状菌在污泥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方法。结果表明,丝状菌污泥膨胀对COD的去除率有影响,但对去除NH3-N、TP的效果影响不大。通过增加反应器内的水力剪切力对控制丝状菌污泥膨胀有一定的效果,而减小C/N值,均衡进水中的营养可从根本上解决污泥膨胀问题。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的MLSS约为3 000 mg/L,沉降性能较好,SVI为77 mL/g;对COD、NH3-N、TP均具有较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4.52%9、5%9、0%左右。  相似文献   

14.
SBR工艺中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在严格控制SBR工艺试验运行条件下,就污泥负荷对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污泥负荷不仅不是导致污泥膨胀的因素,而且对污泥膨胀有抑制作用;在污泥负荷降低到一定程度(“临界负荷”)后,SVI迅速升高,加速污泥膨胀的发生。还发现,进水底物浓度与“临界负荷”及低于“临界负荷”后污泥膨胀的最大程度SVImax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都可用微生物的选择性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5.
活性污泥工艺中剩余污泥的减量化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剩余污泥减量化的理论基础和技术策略,指出剩余污泥的减量化可能会导致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变和出水中氮浓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6.
活性污泥法剩余污泥量的计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随着氮磷去除要求的不断提高,污泥泥龄已成为活性污泥法设计和运行的关键参数,而如何计算剩余污泥量是计算污泥泥龄的关键。国内的计算方法,无论是动力学法还是经验法,都只考虑由降解有机物BOD5所产生的污泥增殖,没有考虑进水中惰性固体对剩余污泥量的影响,计算...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污泥减量技术中存在的对氮、磷去除率低的问题,开发了具有脱氮除磷和污泥减量功能的HA-A/A-MCO工艺.对微型动物种群变化及污泥特性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其污泥减量化机制.结果显示,曝气池实现了生物相的有效分离以及高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利用微生物的逐级捕食作用达到了污泥减量效果.稳定运行时,系统各反应池的微型动物种类及数量呈现明显变化特征:厌氧池、缺氧池与细菌培养池的微生物种类与数量基本相当,以游泳型纤毛虫占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后生动物;好氧2池以固着类纤毛虫为优势种群,且轮虫和红斑瓢体虫数量渐增;好氧3池以固着类纤毛虫和后生动物(轮虫和红斑瓢体虫)占绝对优势.系统的污泥产率随曝气池生物相的逐渐明显分离与高级别微型动物数量的增加呈下降之势,最终稳定在0.112 gMLSS/gCOD.HA-A/A-MCO系统拥有较低的SOUR是由低有机负荷引起的,而不是由微型动物的捕食所致.  相似文献   

18.
活性污泥法是采用最普遍的污水处理工艺,而丝状菌污泥膨胀则是该工艺污水运行中易发生、危害大的问题.介绍了近30 年来国际上关于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丝状菌污泥膨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运行4个实验室规模(3 L)的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其污泥龄(SRT)分别为2、8、14、20 d。批次摇瓶试验通过设置3个工况(正常运行、加入生物抑制剂、无微生物)来讨论5种污泥(4个SBR和当地污水处理厂)对浓度为5μg/L的10种药物的处理效果,以及在一个运行周期(8 h)中吸附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挥发损失的去除贡献。试验结果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基本能被去除,去除率在60%以上,立痛定、磺胺甲恶唑能被部分去除,去除率为30%~55%;降固醇酸、林肯霉素、甲氧苄啶的处理效果不好,去除率<15%。在相同污泥浓度下进行的摇瓶试验结果表明,对4种磺胺类药物的去除率为20%~60%,磺胺甲恶唑、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甲基嘧啶主要依靠吸附作用去除,磺胺嘧啶则是依靠生物降解作用去除。从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对磺胺类药物的去除效果与污泥龄有着显著的关系(p<0.02)。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上海市白龙港水质净化厂现有格栅设施除渣效果较差、污泥含渣量较高,导致后续污泥处理设施磨损严重、正常运行受到影响的问题,拟引进一套进口污泥除渣过滤机.通过试验考察处理能力为80 m3/h的进口污泥除渣过滤机的除渣效果,并确定其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污泥除渣过滤机在采用32目标准筛的基础上具有很好的除渣效果,其对污泥的渣块去除率最高可达65%以上;污泥除渣过滤机最佳工艺参数如下:进泥流速为55 ~ 70 m3/h,进泥浓度为0.6%~2.0%,进泥含渣量>3.0%,污泥的VS/TS值>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