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对1例疑似肉毒毒素中毒的婴儿病例灌肠液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确证。方法对患儿的灌肠液样品进行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分离及肉毒毒素检测。结果患儿灌肠液样品TPGY培养物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类似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培养物经胰酶处理后小鼠仍出现中毒并死亡,但培养物经100℃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不出现中毒和死亡。A、B、C、D、E、F六种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B型单价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患儿灌肠液样品中分离到梭状芽胞杆菌,该菌经表型、生化、PCR肉毒毒素产毒基因鉴定,结果为产B型肉毒毒素的肉毒梭状芽胞杆菌。结论患儿疾病与B型肉毒毒素中毒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 一、概述: 在pH大于4.6的低酸性食品罐头中,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威胁的主要微生物要算是肉毒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了。它是食物中毒病原菌中耐热性最强的细菌,有A、B、C、D、E、F、G七种亚型,已知可产生强毒素并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主要是A、B、E、F型。由于此种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外毒素,即使是含有微剂量毒素的食品,如果人误食后,也能中毒死亡。从1960到1976年以来的十七年间,肉毒中毒事件仅在美国就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4种肉毒毒素(botulinum neurotoxins,Bo NT)基因分型方法,为四川省监测和食物中毒中肉毒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分型鉴定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使用本实验室保存的6株肉毒梭菌(包括A、B、E型)验证4种肉毒梭菌PCR基因分型鉴定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多重PCR分型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两种多重PCR分型方法和一种实时荧光PCR分型方法,比较方法间的差异,并初步分析差异原因。结果 3种多重PCR方法均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检测A、B、E 3种型别肉毒梭菌。ISO多重PCR方法 1中A型检测虽能获得预期条带,但结果条带不清晰。其余两种多重PCR方法在分型检测肉毒梭菌时,可获得清晰的预期条带。实时荧光PCR分型方法能在多重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到不同型的肉毒梭菌,但由于荧光标记相同,要获得分型结果需要分别检测各毒素型别。结论美国FDA多重PCR方法和ISO多重PCR方法 2操作较简单易行,可在四川省肉毒梭菌监测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起疑似婴儿肉毒中毒进行实验室诊断研究。方法对1例疑似婴儿肉毒中毒病例的粪便、食用过的食品和生活环境涂抹共计30份标本/样品进行梭菌分离鉴定及肉毒毒素检测,对分离菌株进行产毒试验。结果将患儿粪便标本培养物上清液腹腔注射小鼠后可致小鼠出现典型肉毒毒素中毒表现(竖毛、呼吸困难并出现典型的蜂腰、四肢麻痹),继而死亡,且培养物上清液经胰酶处理后毒性增强,表现为小鼠出现中毒及死亡时间较未处理组明显缩短。但培养物上清液经100℃加热处理后再次染毒动物,小鼠未出现中毒和死亡。混合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及单价抗E型肉毒毒素诊断血清可对小鼠起到保护作用。从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到G~+芽胞杆菌,该菌在哥伦比亚血平板上呈不规则半透明扁平菌落,边缘根状生长,并携带E型肉毒毒素产毒基因,16S rRNA将其鉴定为丁酸梭菌,产毒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可产E型肉毒毒素。结论该起婴儿中毒事件是由感染产E型肉毒毒素的丁酸梭菌引起。  相似文献   

5.
<正>英国的食物研究所和瑞士的雀巢研究中心合作中开发了一个检测肉毒梭状芽孢杆菌(非蛋白质水解型)孢子的新方法。这种细菌是造成食品中毒的一种罕见但致命的肉毒毒素的主要来源。肉毒梭菌神经毒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从某企业获取的30批次婴儿配方乳粉样品进行肉毒毒素和肉毒梭菌检测,对分离到的1株B型肉毒梭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方法 参照GB 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对样品进行肉毒梭菌分离及肉毒毒素分型实验;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分析菌株的遗传特征。结果 30批次样品中均未检出肉毒毒素;将增菌液进行小鼠腹腔注射后,4批次乳粉样品出现了典型小鼠肉毒中毒症状,但仅从1批次乳粉样品中分离到肉毒梭菌。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该菌为Ⅰ群B型肉毒梭菌,毒素基因簇为Ha型,毒素基因为B2亚型。结论 针对背景微生物复杂的婴儿配方乳粉中肉毒梭菌检测,不应以菌种分离作为金标准,而应以增菌液小鼠毒性实验结合肉毒抗血清保护实验作为确认方法。全基因组测序可对分离菌种进行精准鉴定和相关遗传特征分析,为中毒事件处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肉毒神经毒素(BoNT)是肉毒梭菌产生的神经毒素,是最强大的毒素之一。为了研究肉毒神经毒素A在酵母中的活性及功能,在酿酒酵母细胞中表达BoNT/A LC,观察其对酵母生长影响以及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方法研究其在酵母中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BoNT/A抑制野生型酵母的生长;在酿酒酵母细胞中BoNT/A具有水解酶活性,当其活性位点突变后,BoNT/A突变体的表达不会抑制酿酒酵母的生长;过量表达酵母的SNAP25同源基因SEC9可以回补BoNT/A轻链过表达的酵母的生长。在BoNT/A轻链表达的酵母细胞中,其催化活性可以通过酵母的生长来检测。因此,这类特殊的酵母细胞可以用来分析BoNT/A。  相似文献   

8.
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PCR-DHPLC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食品中A型肉毒梭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应用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以A型肉毒梭菌的A型肉毒神经毒素基因作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的产物经DHPLC技术进行快速检测。以非A型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等23株参考菌株做特异性实验;A型肉毒梭菌DNA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实验。结果: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方法灵敏度较高,最低检出限可达到为111ng/tube。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检测A型肉毒梭菌,是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1例疑似肉毒中毒病例的相关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方法 参照GB 4789.12—2016对病例暴露食品样品(自制辣椒酱、咸菜、芝麻酱、卤猪蹄)和粪便标本进行前处理,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样品/标本中肉毒毒素基因,通过动物试验进行毒素检测和型别确认,经接种疱肉培养基和TPGYT培养基增菌培养,采用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纯化,并做菌种鉴定。结果 5份样品/标本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仅在自制辣椒酱样品中检测到A型肉毒毒素基因;通过动物试验进行毒素检测,在自制辣椒酱样品中检测到A型肉毒毒素,其他样品/标本中未检测到肉毒毒素;5份样品/标本中,从自制辣椒酱和卤猪蹄样品中均分离到A型肉毒梭菌。结论 该起中毒事件是由食用肉毒梭菌污染的家庭自制辣椒酱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快速查明昆明市一起疑似由肉毒梭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菌的具体类别。方法根据GB4789.1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样品在庖肉培养基中35℃厌氧增菌5 d后镜检,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肉毒梭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并进行肉毒毒素分型。结果镜检符合典型的肉毒梭菌的特征,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肉毒梭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均检测出E型肉毒毒素。Real-time PCR检测只需在增菌后4~6 h的检测时间,即可得到结果,且无需进行菌体的纯化培养,鉴定时间节约至少96 h。结论此次事件为食用被E型肉毒梭菌及其毒素污染食品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用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可对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作出快速判定。  相似文献   

11.
温度和pH对不同镰刀菌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从小麦、玉米、大米、大麦等作物中分离得到的12株不同种类的镰刀菌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温度和p H对其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结果表明,镰刀菌在10~35℃和p H3~11范围内均能够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最适p H为6~8。供试镰刀菌能够产生的毒素主要为A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伏马毒素和镰刀菌酸,产毒温度为5~40℃,但不同菌株的最适产毒温度存在差异;产毒过程受p H影响较大,过酸(p H3~5)及过碱(p H9~11)的条件下均未检测到任何毒素。总体上看,不同种类镰刀菌产毒类型存在差异,毒素产量受温度和p H影响比生长更大,且大多数菌株的生长与产毒最适条件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查找病因,指导临床救治,以便为肉毒梭菌食物中毒事件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WS/T 83—1996《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启动国家卫计委特效药系统紧急采购肉毒梭菌诊治血清应用于病人,分析致病原因与病程变化关系,确定诊治措施。结果确诊发病病人2例,仅1人住院。在住院患者血清中检出A、B型肉毒梭菌毒素,应用A、B型肉毒梭菌抗毒血清并对症治疗、机械通气,治疗25 d后,症状缓解,逐渐好转并康复出院。结论本次事件是由于进食被A、B型肉毒梭菌毒素污染的自家腌制酸肉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建议做好饮食安全宣传,加强食物中毒防控。  相似文献   

13.
石家庄市肉毒梭菌在环境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肉毒梭菌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为预防、诊断、治疗肉毒梭菌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地貌,均匀抽取8个县(市、区),采集土壤、食品和水3类样品,检测肉毒梭菌污染情况.结果:采集土壤、水、食品3类样品共350份,肉毒梭菌检出15份,检出率为4.3%,其中,12份为8型肉毒毒素,3份为A型肉毒毒素.发生过肉毒中毒的县(市、区)肉毒梭菌检出率高于未发生过的县(市、区)(P<0.05).山区与平原肉毒梭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石家庄市外环境中肉毒梭菌污染较以前严重,并且存在A型肉毒毒素.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南京地区随机抽查的蜂蜜标本中A、B、E 型肉毒梭菌芽胞污染状况.同时对A、B、E 型肉毒梭菌芽胞在蜂蜜中的存活时间进行了试验观察。采集标本40份.经增菌  相似文献   

1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对液态发酵红曲黄色素粗提物色素组分进行分离纯化和分子结构鉴定,确定其化学结构式。结果表明,红曲黄色素有2种主要色素成分,组分A和组分B,两者在分析型液相色谱上分离度达到2.51。进一步将分析型液相分离条件在制备型液相上进行放大并调整,收集得到组分A和组分B,纯度分别为98.95%和99.02%,达到标准品的纯度。通过质谱分析结合一维及二维核磁共振,确定组分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8,为红曲素(C21H26O5),组分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32,为Monaphilone B(C20H28O4),A和B的显色性能来自于其分子结构中的α,β-不饱和酮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初,日本新修订的软饮料杀菌标准(85℃加热30分钟)对A、B型肉毒杆菌耐热芽孢并不能达到杀灭要求。因此,对于低酸饮料(PH4.0以上的软饮料)很有必要重行制订适当的灭菌标准。 繁殖在低酸饮料中的杂菌 低酸饮料(番茄汁和蔬菜汁除外)的致害菌因产品种类而不同。 直接饮用的低酸饮料,软饮料原液中仅糖分可产生水分活性。蔗糖在10~13%浓度(aw约0.99)时,水分活性几乎不变,对杂菌繁殖不产生影响。多数食品的PH值都分布在3~7范围,而杂菌繁殖的最适PH虽然在中性附近,实际繁殖PH范围都是很宽的。罐藏食品的主要害菌是芽孢菌(表1、2)。其中,肉毒杆菌属于食物中毒性细菌,能产生高耐热毒素,尤以A和B型肉毒杆菌芽孢  相似文献   

17.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桃仁中 10种真菌毒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了桃仁中黄曲霉毒素G2、G1、B2、B1、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B1、B2及T-2毒素10种真菌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方法 样品经70%甲醇溶液超声提取,用水稀释后经HLB柱净化,经C18色谱柱分离,以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10种真菌毒素的线性关系良好,γ>0.995。回收率在60%~100%之间。结论该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多成分残留测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57件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50件婴幼儿米粉进行梭状芽胞菌分离鉴定分析及毒素基因检测,获得梭状芽胞杆菌的污染水平数据,并评估各鉴定方法。方法 通过分离菌株的生长特性、革兰染色、普通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等表型特征,应用微生物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综合鉴定,通过PCR对分离的梭状芽胞杆菌进行肉毒毒素基因检测,对肉毒毒素基因PCR阳性片段进行测序和比对分析。结果 57份市售婴儿配方奶粉中有26份样品中检出38株梭状芽胞杆菌,其中9份样品中同时检出超过两种细菌。50份市售婴幼儿米粉中有5份样品检出5株梭状芽胞杆菌。奶粉中分离的一株楔形梭菌E型肉毒梭菌毒素基因PCR扩增阳性,扩增片段测序比对结果显示这段序列并不是E型肉毒梭菌毒素基因,全基因组测序结果也证实。43株梭状芽胞杆菌均未检出肉毒梭菌的毒素基因。结论 梭状芽胞杆菌鉴定需要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市售婴幼儿配方奶粉、婴幼儿米粉中存在梭状芽胞杆菌的污染,应加强婴幼儿配方食品中重要梭状芽胞杆菌的监测,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复配型防霉剂在皮革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5种防霉剂,即富马酸二甲酯(B)、尼泊金丙酯(C)、肉桂酸(D)、异噻唑啉酮(E)和肉桂酸酯类衍生物(A)及8种它们的复配组分(A∶E=10∶7、A∶E=5∶10、B∶E=10∶8、B∶E=5∶10、C∶E=10∶6、C∶E=6∶10、(E+B)∶A=10∶5(其中E∶B=5∶5)和(E+C)∶A=10∶5(其中E∶C=5∶5))用于蓝湿革和成品革的防霉处理,并用抑菌圈法测定了经防霉处理的皮革的防霉性能。结果表明:E的防霉性能明显好于A、B、C、D,能单独用于蓝湿革和成品革的防霉;而A、B、C、D都不适合单独用于蓝湿革的防霉。8种复配型防霉剂对蓝湿革和成品革的防霉性能,都比单独的A、B、C、D好,与E的防霉性能接近,能够用于蓝湿革和成品革的防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桃仁中黄曲霉毒素G2、G1、B2、B1、赭曲霉毒素A、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B1、B2及T-2毒素10种真菌毒素的高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法。方法样品经70%甲醇溶液超声提取,用水稀释后经固相萃取柱净化,经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ulti-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下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10种真菌毒素的线性关系良好,在低、中、高3个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60%~100%之间,RSDs(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为0.4%~3.7%。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中药材中真菌毒素的多成分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