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胡塞尔提出“现象学” ,在哲学研究中“面向事物本身” ,把各种观点和假设“悬置”或“加括号” ,通过现象分析 ,揭示意识的“意向性” ,通过排除与本质不相干的东西 ,把意识还原成它的本质的东西 ,通过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活动寻求哲学生命中的绝对真理。胡塞尔在哲学道路上探索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探索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和提出的某些富有建设性的观念 ,为认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和新的思维方向 ,直接启迪了存在主义哲学。但是由于其自身主观先验主义的局限性 ,他的哲学始终无法摆脱主观性、唯我论和研究方式单一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真理的问题,是认识论与知识论中层次最高又最复杂的实际问题。为了正确认识真理,讨论了真理的概念、真理的结构及其性质与特点、真理的冲突及二律背反、真理的误区、真理的悲哀等问题,对真理的样态及存在现状作了考察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追溯了尼采悲剧艺术理论的演绎过程,阐述了这一理论与“酒神精神”之间的关系。针对尼采美学存在的明显的非理性特征,深入挖掘“陶醉”这一艺术概念的特征——陶醉之经验即生命存在之体验。借助海德格尔对于尼采的研究,指出尼采美学的“反‘柏拉图主义”’特征,并揭示了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才是对虚无主义最卓越的反抗”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4.
略懂辩证法的人都知道:科学真理来自于社会实践,同时,又必须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常识。可是,林彪、“四人帮”这伙主观唯心主义者都肆意颠倒真理与实践关系,奉行“倒过来”的反动哲学,推行一条由感觉到物质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连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被搞乱了。研究微积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中考察一下科学真理与实践标准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澄清这一理论上的是非。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哲学史上,围绕认识的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经验论和理性论各从不同的方面割裂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陷入了片面性。德国古典哲学克服了这种片面性,但他们未能把思维与存在真正统一起来,因而也未能解决认识的源泉问题。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把社会实践纳入认识论并置于首要地位,同时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从而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起源问题。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儿童个体获得普遍必然性认识的原因,丰富和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赫胥黎的进化论构成了鲁迅早期的思想体系。尤其是尼采思想对他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尼采的“权力意志”、“超人哲学”、“反道德”等思想衍生出了鲁迅小说中的“狂人”、“疯子”、“孤独者”、“强者”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7.
在中世纪有5种重要的真理理论,分别是坎特伯里的安瑟尔谟的真理理论、彼得·阿伯拉尔的真理理论、托马斯·阿奎那的真理理论、基于指代思想的真理理论和14世纪的真理语义理论。“正直”这个概念刻画了安瑟尔谟的真理理论,“dicta”是阿伯拉尔真理理论中的真值承担者,托马斯·阿奎那维护根据理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等来获得真理的方法,基于指代思想的真理理论反对通过形而上学的方法获得真理,14世纪的真理理论认为通过语义方法获得真理,并且引入了对命题指代的量化。  相似文献   

8.
马基雅维利与尼采都主张专制思想,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为专制寻求道德上的支撑点。他们认为君主与超人是道德价值的自立者,凡人与末人是传统道德的束缚者。由于有相似的出身且所处的时代都面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他们力图创造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的道德价值体系——"政治无道德"和"主人道德"。从历史意义上看,马基雅维利与尼采大胆地撕去了罩在专制者面前的"善良道德"面纱,将专制者真实的道德状况赤裸裸地揭示在世人面前。从现实意义看,他们从被统治者的"被服从倾向"引出专制者存在的合理性,对现代民主思想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客观性”概念在波普尔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其理论的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的涵义。在本体论层面,“客观性”是指世界3的主体间可检验性;在认识论层面,是指真理的符合事实性;在方法论层面,是指猜想-反驳理性批判方法的可靠性。同时,这些不同层面的涵义又是相互贯通的。在波普尔看来,客观知识本质上是猜测性的,因而在认识论上主张逼真性真理观,与此相应在方法论上坚持证伪主义,“客观性”概念使这三个层面联系成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  相似文献   

10.
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含义的传统阐释存在简单化弊端的基本价值认为,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不等同。绝对真理并非独立于相对真理之外的某种“真理”。列宁的“总和说”没有错。  相似文献   

11.
求真是人们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活动。务实是人们改造世界,实现价值的活动。求真务实有机地把真理和价值结合起来,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真正做到求真务实,必须在求真中务实,在务实中求真,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实现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围绕李光头和刘镇群众,以夸张、嘲讽的方式和狂欢式的情绪言说着荒诞。但是,小说之荒诞是与客观真实结合在一起的,是以现实的荒诞为基础的,小说正是用荒诞叙说真实。  相似文献   

13.
斯宾诺莎以自然为人生善的终极背景,从建构理想人格观念出发,论证善、恶何以必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自我保存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最终以人的真实存在作为善的指向;把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视为人生的至善,体现着求真与向善、知识与道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实践唯物主义,其实践概念是目的性和手段性、价值性和真理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实践的目的性、价值性、革命性引导出邓小平的“解放思想”的观点;实践的规律性、真理性、科学性引导出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的观点。因此,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5.
lose oneself这种语言现象,蕴涵着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迷失的深层原因亟待我们思考与认同。审视两者的关系和区别,需要从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传统层面、我国社会存在的现实状况、以及个人的认知状态出发,去寻找真正的原因。在认知和实践的层面,全面而深刻地理解"lose oneself"的意蕴,努力在把握和驾驭中实现发展与升华。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自我认识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基本职责,是实现自我的先行条件,但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需要对人类自我的认识进行正确的把握和理解。人类的自我认识关涉人能否由存在者的层次返回存在,通达真理和自由的重大问题。返回存在要求我们必须经正确的路径--内观和体验,踏上寻求真理之路,通达真理,欢享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实事求是思想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在毛泽东的决策思维中占有异常重要和突出的地位,是其从事一切决策实践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决策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其内涵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胸中有‘数'”是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决策思想在实践中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理解和使用理性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着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普遍理性与特殊理性、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演进理性与建构理性的矛盾或争论.在马克思的实践视阈中,我们可以完成对理性问题的解答:理性是人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试图且有可能使自己的行为既合乎规则又合乎目的的能力:它是理性的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含义的统一,是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普遍理性与特殊理性、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建构理性与演进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伊丽莎白·毕肖普的诗歌营造了神秘的超验之境,这个想象性的世界不仅是对人类本源性历史时空的再现,与外在宇宙自然的契合,更是对自我内心的精确描摹,透过梦境与幻境展现心理体验的超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