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2.
以柴达木盆地切12区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为例,针对制约油藏开发的关键地质因素——储层非均质性,运用地质、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深入剖析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认为沉积组构差异控制形成的储层孔隙结构差异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因,冲积扇沉积构型单元时空分布是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厚层砂砾岩发育2类储层孔隙结构、2类渗透率韵律类型、1种夹层类型、2类夹层分布样式、2种有效砂体结构、4类有效砂体连通模式,扇中复合水道平面非均质性最强,渗透率变异系数大于0.7,扇根"泛连通体"平面非均质性中等,渗透率变异系数介于0.3~0.5.储层非均质性主要通过沉积构型单元的渗流屏障分布样式、渗透率韵律性、储层孔隙结构等方面影响剩余油的分布,导致不同构型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在扇中复合水道及水道萎缩期单元内,受注入水沿高渗层大孔道非均匀突进的影响,形成绕流、孤岛状等微观剩余油,且富集于复合韵律层的上部;在扇根"泛连通体"单元内,受注采连通性差和储层低渗透性的影响,剩余油片状富集.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的探讨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储层在顺物源方向上的强非均质性特征,以沧东凹陷内小集油田枣Ⅲ—枣Ⅱ油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井岩心精细描述及各级次构型单元的精确表征与定量统计,明确了冲积扇单一成因砂体及各类隔夹层特征,提出了冲积扇区带划分方案,建立了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储层构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扇中-扇缘按顺物源方向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中内带、扇中中带以及扇中外带—扇缘带.扇中内带水动力条件以牵引流和碎屑流为主,辫流带砂体呈连片状,辫流砂岛单砂体规模最大,平均长300~800 m,宽150~450 m,厚5~12 m,夹层最为发育,发育中孔中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开发潜力大;扇中中带发育牵引流沉积,碎屑流沉积少见,辫流带砂体呈连片状向条带状过渡的形态,辫流砂岛单砂体平均长250~65 0 m,宽150~300 m,厚3~9 m,夹层数量减少、规模减小,发育中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最强,是油气开发的备选区带;扇中外带-扇缘带仅发育牵引流沉积,辫流带(径流带)砂体呈条带状,辫流砂岛单砂体规模最小,平均长200~500 m,宽100~250 m,厚2~6 m,夹层仅可见少量辫流砂岛内落淤层,发育低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中等,不建议作为常规油气开发区带.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上组为一断块油藏,砂砾岩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针对该区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砂体的组合特点及分层对比方案,通过应用孔隙几何学方法及流动带指标,对克上组储层进行了流动单元分类与评价,解决了储层评价的难题.该区流动单元分布特征明显有别于河流相和三角洲相流动单元分布的一般特征,工区发育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流动单元,各类流动单元呈现渐变拼接关系,各类流动单元依次出现.高级别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工区中部,工区西南部和工区南部的流动单元级别相对较低.流动单元研究成果对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勘探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县凸起南坡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滨扇、浊积扇四种不同成因砂砾岩扇体。本文对砂砾岩扇体沉积类型及各类扇体进行地震沉积相研究、建立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扇体沉积模式沉积模式及地震识别模式,总结砂砾岩扇体平面和剖面分布规律,根据沉积模式及勘探开发实践经验,总结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扇体成藏规律。针对砂砾岩扇体的复杂性,选择了识别与描述扇体的层位标定、时频分析、储层的横向预测、多参数分析、三维可视化等技术与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花场地区流一段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注采效果差等问题,结合该区实际情况,利用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福山凹陷花场地区流沙港组一段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受沉积构造的影响,储层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极差整体较强,均值系数普遍偏低,Ⅱ、Ⅳ油组的夹层分布相对较多;层间非均质性主要受层厚、砂厚以及隔层厚度的影响,不同层位差异较大。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不同地区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综合得出,研究区内位于河道内的Ⅱ、Ⅳ油组为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7.
樊家川油田河流相储层砂体非均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道砂体内部沉积结构韵律性变化和夹层的发育导致垂向上储导形成严惩的非均质性,从而控制了注入水垂向上的波及体积和剩余油的分布。根据多口取心井及检查井资料,建立了各类河道砂体非均质模型,并采用检查井水洗剖面详细描述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砂层内不同夹层分布及其韵律性变化所产生的非均质模型中剩余油分布规律,为该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进行井网综合调整及其剩余油挖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陆梁油田陆9井区头屯河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岩石学特点、成岩作用、孔隙类型、结构特征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等方面,对陆9井区侏罗系头屯河组储层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工区储层非均质性明显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极好储层和好储层比例极少,仅在部分地区零星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头屯河组储层岩性剖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总体上表现出下粗上细的正韵律.南北方向储集砂体的连通性较东西方向好,砂体连通型式以复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杏子川油田化子坪区长6油层组岩心、测井及测试资料的统计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长6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本区长6储层的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均比较强,其变化规律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韵律和层内夹层影响;层间非均质性取决于物性非均质性参数、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和层间隔层展布;平面非均质性与砂体形态及接触关系密切相关,同时利用孔隙度、渗透率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储层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0.
卞东油田E1f32储层属于中孔、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搞清剩余油分布模式是当前的主要任务.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对地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包括裂缝发育规律、隔夹层分布、断层与微构造发育情况和储层非均质性4个因素.研究表明,卞东油田剩余油分布在平面上主要与裂缝、断层及微构造分布情况有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裂缝系统不发育、井网没有控制的断鼻构造断层边缘区域或微型正构造分布的区域;纵向上与隔夹层的发育程度相关,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被隔夹层包围的砂体边缘或透镜状砂体中;同时,储层非均质性无论在平面还是纵向对卞1、卞13断块剩余油的分布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物源方向、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的分析 ,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均质系数等定量参数 ,对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13 油藏I 6小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 :分流河道主体部位的储层 ,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 ,其均质性较强 ;分流河道的边部、前端以及各分流河道交汇处则非均质性较强 ;并且 ,对于具有二元结构的正旋回储层来讲 ,纵向上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岩心饱和度分析、荧光薄片分析和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研究了砾岩油藏不同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与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关系,研究表明,纵向上正韵律油层中顶部驱油效率低,剩余油饱和度较大,而反韵律油层剩余油分布较均匀.聚合物驱对不同岩性砂砾岩均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对自由态剩余油驱替效果最好,复模态结构砾岩储集层不利于聚合物驱替束缚态和半束缚态剩余油.不可及孔隙体积对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有一定影响,在低渗透砾岩油藏聚合物分子量大容易造成聚合物注不进去,在注聚过程中,应考虑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地层渗透率的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3.
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13油藏Ⅰ-6小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物源方向、沉积微相、砂体展布的分析,采用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渗透率均质系数等定量参数,对尕斯库勒油田砂西区块E13油藏I-6小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认为:分流河道主体部位的储层,无论在纵向上还是在横向上,其均质性较强;分流河道的边部、前端以及各分流河道交汇处则非均质性较强;并且,对于具有二元结构的正旋回储层来讲,纵向上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L油田巨厚层油藏水淹规律复杂、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及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L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弱,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影响;油藏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  相似文献   

15.
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我国第一个浅海-极浅海特大油田-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层内韵律性、层间差异性、平面上砂体连续性、层间层内隔夹层的定量评价以及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揭示了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特征,指出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平面非均质性与微相带、砂体发育密切相关,并建立了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四种类型的孔隙结构模式。对指导埕岛油田馆上段油藏进行各种开发调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钟市油田潜四段含油层组多、油砂体多,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针对钟市油田潜四段储层非均质性引起的平面、层间和层内矛盾,以油砂体为单元,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手段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总结剩余油在纵向和平面上的分布特点,根据储层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的影响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对钟市油田潜四段进行了层系细分开发调整。研究成果表明:多层叠瓦状非均质性较强的油藏适合采用层系细分调整技术进行开发,对同类型油藏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使人们对比较好储集层所在区域以及空间分布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为油气开发、油气勘探等提供一些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了解决华池油田YT井区延9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储层进行小层划分和韵律特征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非均质系数的一些定性解释研究;通过对级差系数、渗透率变异系数、渗透率突进系数等表征参数研究表明,该地区的Y91+2储层的非均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8.
古潜山油气藏表面普遍发育一套准原地沉积成因的砂砾岩储层,物性好、产能高但展布规律复杂,亟需开展储层分布预测,支持潜山油气藏开发。该文以渤海A油田太古界潜山为例,采用"将今论古"思路,建立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原型模式。基于微古地貌恢复,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低频响应特征,实现了古潜山蚀源区砂砾岩储层分布预测,取得以下认识:(1)蚀源区砂砾岩沉积受局部地形地貌控制,在山地区、山间洼地、山间沟谷形成不同沉积组合模式;(2)在印模法基础上,采用层面斜率属性差异放大技术实现了微古地貌精细刻画,基于低频地震数据开展地震属性分析,利用属性分布与微地貌单元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判断储层分布预测结果的合理性。A油田研究结果显示,其蚀源区砂砾岩分布符合山地区发育的"山间侵蚀河道-山前冲积扇"组合模式,山间沟谷内砂砾岩呈连续条带状,山峰山脊区砂砾岩发育程度低、呈不连续斑块状分布,山前斜坡地貌单元砂砾岩呈连片分布。  相似文献   

19.
重力流沉积是目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相比于海底扇储层,湖底扇储层单砂体构型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定量构型模式研究鲜有报道。综合应用岩芯、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进行了砂体构型解剖,明确了湖底扇内部单砂体构型特征。结果表明:湖底扇中共识别了6种构型单元类型,即主水道、分支水道、朵叶主体、朵叶侧缘、水道间及朵叶间。基于直井和水平井的单砂体边界识别标志,完成了单砂体边界划分,明确了湖底扇朵叶体由多个单一朵叶体补偿叠置而成,补偿叠置样式受控于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单一朵叶体在平面上呈舌状,近端略窄,远端略宽,最大宽度与最大厚度之间成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宽厚比为100~160。基于构型解剖成果,建立了坳陷湖盆湖底扇的三维构型模式。研究成果对油田后期开发方案调整及剩余油分布的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钻井、测井、地震、分析化验等资料综合分析,辽河盆地新开-董家岗斜坡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一个完整的三级Ⅰ类层序.其低位域以发育厚层状紫红、灰白色砂砾岩夹泥岩组成的冲积扇相占优势,水进域以形成深灰色、褐灰色泥岩夹砂质泥岩组成的湖相沉积为典型特征,高位域过渡为浅色砂岩、砂砾岩及暗色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的扇三角洲相.对应的层序沉积相演化表现为低位冲积扇→水进湖泊→高位靠扇型扇三角洲,建立了相应的层序沉积相演化模式.指出有利于储层发育的砂体主要为低位域冲积扇相和高位域扇三角洲相,而水进湖泊相则是有利烃源岩相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