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21,(1):100-102
翻译既是两种不同语言形式之间的转换,也是两种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转换""阐释"和"再现"。翻译不仅能引发和促进社会变革,推进文学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于民族身份的塑造和民族文化的建构与传播至关重要。抵抗文化霸权的抵抗式异化翻译策略不仅可以参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建构,而且有助于异国文化的借鉴和本土文化的传播,从而推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9)
《望岳》被誉为经典泰山诗集大成者,与泰山同寿,非常值得推广到英语世界,以加深英语读者对泰山的理解与欣赏。英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提出的文化翻译观超越了狭隘的研究视角,将翻译纳入文化这一宏大的研究范畴,以文化转换、交流为己任,正适用于指导该诗英译。本文将比较吴钧陶与许渊冲的两个译本,尤其是"岱宗"、"齐鲁"及"造化"三个文化词的英译,探讨文化翻译思想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30)
隐喻是生动形象、运用频繁、富有表达效果的艺术修辞格,英语隐喻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公认的难点。近些年兴起的生态翻译学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将有助于译界重新审视和解读各种翻译现象和翻译思想。因此,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视角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作品为例探讨隐喻翻译,以期对隐喻翻译做出全新的探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2)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诸多西方读者的喜爱,因而有许多研究者已从顺应论等视角对其进行过研究。然而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红楼梦》英译本研究为数不多。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角度对《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人名翻译的适当建议。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2)
深度翻译是译者再阐释的理论,强调尊重他族文化,在译作中再现文化异质性。陌生化作为一种文学创造手段主张打破读者习惯化、自动化的感受方式,背离日常语言和前在文本经验,使读者获得审美快感。陌生化使翻译过程中的求新求异的异质化倾向上升为一种审美再现。因此本文试图从深度翻译所倡导的彰显文化异质性本质入手,深入阐释翻译过程中所追寻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6)
文章在生态翻译学视野下,以美剧Desperate Housewives的字幕翻译为研究个例,对比分析央视组和字幕组在不同翻译生态环境中主体性的体现,指出译者的主体作用受到翻译生态环境的限制,体现为对生态要素的适应与选择。我们提出,翻译生态学的"译者中心"指翻译生态系统中译事的"中心",并非生态系统的中心。译者的翻译行为是基于生态学基本原理的、受制于生态要素的主体性生态行为。这是"译者中心"的翻译生态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2)
关于佛经的翻译,学术界已经有过不少的讨论。在研究佛教历史和文献的学者中,讨论主要从实证出发,具体涉及佛经翻译的途径,翻译方法,译语、译文的理解,很多时候也涉及文献的来源以及经录等问题。而在研究所谓翻译学的学者中,讨论则比较宏观,近年来更倾向于引进一些西方的翻译学或者比较文学、比较文化学理论,试图做更多和更新的阐释。我们不拟讨论某部经典的翻译或某位译人的翻译活动,也不拟讨论某种翻译理论应有的可适性,而是从佛经的产生、佛经在两千多年间流传的历史以及文化交流和互动等角度来讨论古代佛经的翻译问题。如果对此有一个比较细致具体的描述和认识,一些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也许就比较容易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3)
中国传统文论翻译是中国文化典籍外译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方面。中国传统文论翻译批评可采用的基本标准包括两个侧重点。其一,侧重考察在中国文化思想为本位基础上的文论思想传达之连贯性,看译文是否符合原文论的理论思想框架和原文本的基本表述特征;其二,侧重考察译文的文学艺术再现,看译文以旨在构建与异域视野的亲和力为目的的内容添加和言说方式调整,以及由此构建的译文文学形式特征。在批评实践中,若二者出现冲突,则以前者为主。中国传统文论翻译批评模式构建要点包括文本客体研究与主体研究、对原文和译文全部或抽样对比研究、效果评价和价值判断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5)
合作翻译是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的重要译介模式之一。本研究对中外翻译史上典型的汉语文化典籍外译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各自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平等和谐"伦理原则,提出为了保证汉语文化典籍外译本顺利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同时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应积极鼓励外籍译者与精通外语的中国学者合作翻译汉语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8)
<正>作为人类相互交流的重要媒介,翻译对不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展开,中西译学也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翻译学开始慢慢发展与壮大,对于翻译的研究也更加地深入,同时人们开始思考翻译的精神内涵,探求翻译的本质,分析中西译学各自的理论特点与哲学思想。本文通过对《哲学维度的中  相似文献   

11.
12.
《Planning》2014,(5)
本文主要对科技文和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比较讨论。首先介绍了科技文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内容,然后主要从言语风格、文体风格和作品风格三个方面对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风格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翻译风格的分析进行了总结。以上翻译风格的分析和讨论对更加准确的进行科技文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23)
学术界一致认为,科技文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科技翻译以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再现原文信息功能为最终目标。然而,很多学者认为科技文体及科技翻译毫无美感可言,专门从事科技翻译的译者亦较少关注如何挖掘原文的美并在译文中再现这种美。医学英语及医学翻译情况亦是如此。鉴于此,本文首先探讨医学英语在句法层面的美,即简洁美、逻辑美和修辞美,然后,结合翻译美学理论,通过实例分析在医学英语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如何再现原文的这些美。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6)
如果译者在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上存在语言能力的不对称性,那么译者进行顺向翻译可能要比逆向翻译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顺向翻译是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量的逆向翻译活动。这些逆向翻译活动满足了翻译的实际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翻译界应重视对逆向翻译的理论研究。汉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视顺向英汉翻译和逆向汉英翻译之间的差异,使逆向汉英翻译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双语水平,加强双文化意识,拓展百科知识,有意识地努力减少这种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2,(4)
文化缺省是指作品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本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提出了应对文化缺省翻译的各种策略,并分析了这些策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82-83
荆楚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地提出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致力于社会化人才的培养。围绕"社会化"办学思路,学院积极探索"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校园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观念,在课程模块化体系改革、社会化课程设立、社会化师资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双赢合作等方面创新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34)
机器翻译是现代信息时代克服语言交流障碍不可缺少的的手段。HNC理论采用基元化、层次化、网络化、形式化的方法 ,通过句类精妙地把自然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语义联系起来。通过机器翻译,对比研究英汉翻译中的句类句式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22,(4):60-61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成长经历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谅解。从代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母女之间的误解、矛盾以及达成的和解,可以发现在异质文明交汇的移民家庭中并喻文化与前喻文化之间存在断裂与融合。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6)
培养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翻译能力的缺失是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从翻译能力缺失的主要方面入手,指出了翻译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翻译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4)
阐释学的"视阈融合"理论和"变译"之间的相通性证明了变译就是一种视阈融合,"变译之‘源’""变译之‘变’"和"变译之‘策’"三方面的条分缕析将"变译"研究从方法上升到理论,这个过程证实了"变译"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视域融合"的结果,这种经理解阐释阻断之后的"变译"是"文化融合"和"语言融合"后的一种"视阈融合",是实现文本意义重建与文化重构的翻译主客体之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