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窄河道型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储层沉积特征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为了揭示明下段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与含油气的关系,本文在岩心观察基础上,结合不同层段测井特征及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其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明下段沉积时期,该区主要为曲流河沉积特征,沉积微相主要发育末期河道、边滩、决口扇、废弃河道、泛滥平原等,河道在平面上呈枝状分布。沉积微相上边滩及边滩内部侧积层的发育,对油气分布起明显的控制作用。研究可为渤海海域相似地质条件和资料条件的窄河道曲流河储层精细描述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百口泉油田B21井区百口泉组为例,运用储层构型模式、示踪剂动态监测、测井曲线特征分析等方法研究优势通道的识别及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百口泉组优势通道高渗段的厚度一般占所在砾岩层厚度的3%~20%,冲积扇砂砾岩油藏中辫流心滩和辫流流沟是高渗段发育最充分的相带,且高渗透层段纵向发育的位置受正韵律控制明显;此外,容易形成优势通道的构型组合有辫流流沟-辫流流沟、辫流心滩-辫流流沟、辫流砂岛-辫流间滩。  相似文献   

3.
冲积扇是河(洪)流出山口后形成的典型陆相扇形堆积体。在扇根部位存在牵引流与碎屑流两种沉积机制,在扇中、扇缘两个部位则为牵引流沉积,使冲积扇内部沉积模式复杂。在山东省莱阳市近郊赭埠村发现了现象很好的冲积扇,属白垩统王氏群辛格庄组,通过对该剖面详细地观察与测量,运用沉积学原理对该露头进行解剖,共识别出了混乱堆积砾岩相、平行层理砾岩相、槽状交错层理砂岩相、板状交错层理砂岩相、平行层理砂岩相、水平层理泥岩相以及块状层理泥岩相。划分出了槽流相带、片流相带、辫流相带、径流相带,槽流相带与片流相带出露的最少,主要剖面的最上部多为泥石流沉积。而径流相带、辫流相带出露的最多,呈现出砂泥交互沉积的特征,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扇中部分近源辫状河的特征。结合山东莱阳冲积扇露头特征,通过对其不同相带沉积特征的研究,建立了其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剖面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的探讨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储层在顺物源方向上的强非均质性特征,以沧东凹陷内小集油田枣Ⅲ—枣Ⅱ油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井岩心精细描述及各级次构型单元的精确表征与定量统计,明确了冲积扇单一成因砂体及各类隔夹层特征,提出了冲积扇区带划分方案,建立了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储层构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扇中-扇缘按顺物源方向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中内带、扇中中带以及扇中外带—扇缘带.扇中内带水动力条件以牵引流和碎屑流为主,辫流带砂体呈连片状,辫流砂岛单砂体规模最大,平均长300~800 m,宽150~450 m,厚5~12 m,夹层最为发育,发育中孔中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开发潜力大;扇中中带发育牵引流沉积,碎屑流沉积少见,辫流带砂体呈连片状向条带状过渡的形态,辫流砂岛单砂体平均长250~65 0 m,宽150~300 m,厚3~9 m,夹层数量减少、规模减小,发育中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最强,是油气开发的备选区带;扇中外带-扇缘带仅发育牵引流沉积,辫流带(径流带)砂体呈条带状,辫流砂岛单砂体规模最小,平均长200~500 m,宽100~250 m,厚2~6 m,夹层仅可见少量辫流砂岛内落淤层,发育低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中等,不建议作为常规油气开发区带.  相似文献   

5.
以塔里木轮南地区潜山油藏为例,综合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物性、构造、溶蚀等地质特征与酸压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岩石类型是控制油气产能的基本因素,岩溶类型及发育程度为主要因素.一间房组及鹰山组发育各类砂屑颗粒石灰岩,其原生孔隙发育,有利于岩溶作用发生,酸压效果好的储层均位于该层位内.(2)储层类型及裂缝发育程度是控制油气产能的关键因素,储层类型对酸压效果产能影响大小依次为洞穴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3)古潜山不同岩性层位展布和不同岩溶地貌单元直接影响高产油气层段的纵向分布.高产井段距古潜山顶面的深度范围变化比较大,不同地区的分布深度不同,但主要分布在200m范围内,尤其是100m范围内;古潜山纵向深度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仍受控于岩石类型和岩溶相带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针对惠民凹陷大芦家地区各断块地层单元划分不一致,沉积相认识存在分歧等问题,依据旋回级次?旋回性质等,将馆陶组三段划分出2个四级旋回?4个五级旋回、16个六级旋回;并以岩芯及室内分析资料、测井资料等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岩石类型、粒度及结构特征、垂向粒序变化、层理构造类型及自然电位曲线形态等。结果表明:惠民凹陷大芦家地区馆陶组三段主要发育冲积扇及辫状河;冲积扇主要发育辫流砂岛、辫流沟道、辫流带、漫流席状砂、远端砂丘等微相;辫状河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河道充填,天然堤、漫滩和道间洼地沉积,泛滥平原沉积,废弃河道等微相;2个四级旋回的沉积相类型及空间展布特征相似;第Ⅰ五级旋回在研究区中偏西部属冲积扇沉积,主要发育辫流砂岛、辫流沟道、辫流带微相,在东部属扇前平原沉积;第Ⅱ五级旋回早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河道规模较大,仅在第Ⅱ1六级旋回的东北部位见冲积扇的辫流砂岛及辫流沟道微相;第Ⅱ五级旋回中期属辫状河沉积,河道规模减小,2个河道群自NW向SE方向流动;第Ⅱ五级旋回晚期河道规模更小,逐渐向曲流河沉积过渡。  相似文献   

7.
传统沉积微相的识别,主要是依据沉积特征、测井曲线相模式等资料进行逐井逐段地识别与划分.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区中西部八道湾组稠油油藏,应用沉积微相-岩石相综合分析方法,根据储层特征,识别并划分洪积扇扇中沉积相类型,在岩石相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砾岩稠油油藏沉积微相的精细定量划分,表征了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砂体之间在岩性、物性上的差异,并进一步总结了洪积扇扇中的沉积模式,研究了沉积微相-岩石相的平面展布规律,建立了不同类型沉积微相-岩石相储层地质知识库,认为扇中辫状河道粗砂岩相及辫状河道细砂岩相为主要的含油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长71-2段储层非均质性强及其差异形成机制认识不清成为制约油气富集的关键问题.结合测井、录井、岩心观察和高压压汞、X全岩衍射等分析测试,并以砂地比和砂-泥单层厚度为标准将研究区长71-2段划分出储夹源型、源储互层型和源夹储型等3类9种源储结构.结果表明:储夹源型中储层的物性普遍更好,表现出原生粒间孔和次生孔隙较多、分选性好和排替压力低的特征;源夹储型中储层的物性较差,表现为孔隙含量较少且排替压力大;而源储互层型中储层质量则介于两者之间.储层差异的形成受洪水型重力流沉积、胶结作用和近源有机酸溶蚀的控制.在强水动力洪水型重力流下形成的湖底扇、水道、席状砂中发育较多厚层(>5 m)的源储结构储层,因分选好和刚性颗粒多而具有较强抗压实能力,从而保留了更多的原生孔隙.反之,半深湖、深湖中发育较多薄层的(<2 m)的源储结构储层,因岩石成分中塑性颗粒较多且分选差,导致在压实作用下原生孔隙大量减少.研究区的胶结作用主要是钙质、硅质、泥质胶结3种类型,储夹源型中储层因钙质、泥质等胶结物含量较少,绿泥石含量较多且以薄膜形态覆盖在岩石颗粒...  相似文献   

9.
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体勘探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滨县凸起南坡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滨扇、浊积扇四种不同成因砂砾岩扇体。本文对砂砾岩扇体沉积类型及各类扇体进行地震沉积相研究、建立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扇体沉积模式沉积模式及地震识别模式,总结砂砾岩扇体平面和剖面分布规律,根据沉积模式及勘探开发实践经验,总结滨县凸起南坡砂砾岩扇体成藏规律。针对砂砾岩扇体的复杂性,选择了识别与描述扇体的层位标定、时频分析、储层的横向预测、多参数分析、三维可视化等技术与勘探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根据孔隙度、渗透率等资料,利用薄片观察、阴极发光和电镜扫描等技术,研究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冲积扇砾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阶段及成岩演化序列,划分成岩储集相.结果表明: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为研究区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其中溶蚀作用为改善储层性能的关键因素;研究区地层经历早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阶段B期,目前正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末,为原油生成阶段;储层孔隙空间演化与多种成岩作用关系密切,经过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后保留下来的残余粒间孔,以及溶蚀作用形成的粒内溶蚀孔、粒间溶蚀孔为主要油气储存类型,微裂缝、裂隙为主要运移通道,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控制.该研究结果为预测研究区剩余油分布、改善储层开发效果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末端扇是一种形成于干旱环境且广泛分布的特殊类型河流体系,在中国末端扇常被混淆为干旱型浅水三角洲,其储层沉积特征具有沉积微相类型单一、水流卸载量波动大、河道以垂向加积为主、砂岩中泥质含量高、砂岩中碳屑呈层分布、河道冲刷侵蚀弱和片流沉积发育特点,形成末端扇不同区带储层砂体的类型、几何学特征、连通性和建筑结构样式等参数向下游规律性变化.本文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为例,认为末端扇具有补给区—分流区连通性好、分流区优质储层发育和条带状/朵叶状断层-岩性油藏为主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对该区浅水三角洲储层连通性差、湖岸线控砂和断续状/透镜状岩性油藏为主的认识.文中概述了自末端扇沉积体系提出以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末端扇沉积模型、演化规律和储层建筑结构对油气运移机制和聚集规律的影响,为今后陆相含油气盆地勘探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分析、岩石物性测试、压汞测试以及试油结果分析等方法,对车镇北带古近系中深层储层基本特征进行研究,提出依据地质历史时期储层古压力和古流体的演化特征来探讨中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车镇北带古近系中深层储层塑性岩屑含量高,压实强烈,储层物性差,主要为超低孔-特低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次生孔隙和超压裂缝,也可见两者组成的复合型储集空间.中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主要有早期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和早期有机酸溶蚀作用,扇根砾岩原始物性差,以压实作用和灰泥重结晶作用为主,储层内部流体活动困难,溶解作用微弱物性差,储层类型为Ⅳ类,且随着埋深增加,Ⅳ类储层展布范围增加;扇中辫状水道储层原始物性好,抗压实能力强,早期有机酸可以大量进入储层产生溶蚀孔隙,在早期异常压力的保护下得到有效保存,并且早期油气优先充注储层物性好的扇中辫状水道储层,抑制后期胶结作用,中深层仍发育大量储集空间,储层类型主要为Ⅰ类、Ⅱ类和Ⅲ类,随埋深增加,Ⅰ类和Ⅱ类储层展布范围减小,Ⅲ类储层展布范围先减小后增加;扇缘薄层砂储层处于构造低部位,难以形成有效的早期油气充注,成岩作用以强烈胶结作用为主,储层物性差,储层类型为Ⅳ类.  相似文献   

13.
为深化对砂砾岩储层非均质的认识,以玛湖凹陷北部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背散射、碳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及孔渗测试等技术,结合埋藏演化史和油气充注史,对储层的成岩作用和孔隙度演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恢复地质历史时期的孔隙度,对比不同区块储层孔隙演化特征、油气充注差异,综合试油解释成果,总结出3种成因类型的储层,其中Ⅰ类强压实改造型储层和Ⅱ_1类早期碳酸盐强胶结改造型储层勘探潜力最差,Ⅲ类强溶蚀改造型储层勘探潜力最大.研究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强,整体为特低孔低孔-超低渗储层,经历了碱性—酸性—弱碱性—酸性—弱酸性的成岩环境变化,成岩作用类型复杂,主要的成岩序列为绿泥石膜胶结→菱铁矿/方沸石胶结→凝灰质杂基/长石/岩屑/菱铁矿/方沸石溶蚀,自生高岭石/孔隙充填式绿泥石沉淀/石英加大→早期方解石/铁白云石/片钠铝石胶结→凝灰质杂基/长石/岩屑/早期方解石/铁白云石溶蚀,自生高岭石/孔隙充填式绿泥石沉淀→晚期方解石胶结→少量黄铁矿胶结,压实作用贯穿整个埋藏过程.孔隙演化定量恢复结果显示,Ⅰ类储层压实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最大,其减孔量占总减孔量的93.89%,溶蚀作用绝对增孔量为1.29%;Ⅱ_1类压实作用占总减孔量的78.44%,早期碳酸盐胶结减孔量占总减孔量的21.56%.Ⅱ_2类晚期碳酸盐强胶结改造型储层在第2期油气充注过程中致密,含油性较好,勘探潜力中等.Ⅲ类强溶蚀改造型储层溶蚀作用绝对增孔量约为6.83%,且次生溶蚀孔隙发育且保存较好,现今为中低孔储层,为优先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理盆地隐仙溪冲积扇沉积结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隐仙溪扇体发育于大理盆地洱海西岸点苍山山前,扇体扇面坡度差别较大,内扇为10°,中扇6°,外扇2°,纵剖面呈下凹的楔形.通过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将扇体沉积物划分为混杂堆积泥石相、无泥质砂砾石相、筛状沉积相和漂砾相,并对扇体不同亚相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扇体沉积物粒度变化规律.认为其具有自内扇向外扇呈辐射状减小的趋势,且在根部粒度递减率高,向外递减率逐渐变低,这一变化规律可用对数函数曲线进行较好的拟合.为认识冲积扇储层砂体的空间构型及三维储层建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近源粗粒扇三角洲为研究对象,根据铸体薄片观察与扫描电镜图像分析,结合压汞测试特征分析与岩心精细观察描述,识别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砂砾岩储层孔隙喉道类型,拟合孔隙结构渗流系数,划分孔隙结构类型,分析孔隙结构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粒内溶孔、残余粒间孔、微裂隙及晶间孔是研究区的主要孔隙类型;渗流通道以片状喉道为主;百一段结构渗流系数较大,主要发育Ⅰ类和Ⅱa类孔隙结构,储集性能最好,百二段的次之,百三段的较差;研究区储层原生孔隙结构主要受岩相控制,优质孔隙结构主要发育于槽状交错层理砾岩相和同级颗粒支撑砾岩相;研究区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B,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分别为破坏和建设储层孔隙结构后生变化的主要成岩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预测研究区有利储层分布、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岩芯观察表明,研究区南部三叠系中油组沉积物的粒度较粗,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等粗粒沉积,这种砾岩砾石成分复杂,分选性差,典型的基质支撑,发育鲍玛序列。综合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确定该区中油组为湖底扇沉积。湖底扇可识别出扇中、扇缘和下切水道亚相,扇中亚相是湖底扇的主体,沉积物粒度最粗,可划分出辫状水道和水道间微相。扇缘亚相分布在湖底扇的最外缘,是湖底扇和盆地的过渡地带,发育鲍玛序列。下切水道亚相是湖底扇陆上物源的输送通道,主要为砂(砾)泥岩沉积,测井曲线上表现为两段下粗上细正韵律层,与湖底扇所反映的沉积特征相对应。湖底扇的物源来自研究区北部的辫状河流相沉积物,经盆地斜坡上的下切水道输送,在斜坡下部和盆底沉积,形成湖底扇。下切水道砂体和扇中砂体都是研究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7.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苏里格气田的苏76、苏77区块下石盒子组盒8段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相分析方法探讨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8下段沉积演化过程中的岩相类型、叠置关系及其反映的沉积相特征。通过对研究区内38口探井取芯段岩芯的详细观察和描述,首次识别出了由洪水泥石流沉积所形成的岩相和由牵引流沉积所形成的岩相。牵引流沉积所形成的岩相主要包括颗粒支撑的正砾岩相、牵引流成因含砾粗砂岩相、牵引流成因砂岩相和牵引流成因粉砂质泥岩相;洪水泥石流沉积所形成的岩相包括杂基支撑的副砾岩、洪泛成因含砾粗砂岩相和洪泛成因粉砂质泥岩相。这二种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相在垂向上叠置构成不同的岩相组合类型。这些组合类型反映了苏76、苏77区块盒8下段在洪水泥石流沉积期发育湿冲积扇沉积,在牵引流沉积期发育辫状河沉积。其中,辫状河道中发育砾石质心滩、砾砂质心滩、砂质心滩,为形成有利储集砂体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中低渗薄层油藏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特征,且油藏地质储量丰富。八面河油田滩Ⅱ块主要沉积类型为滩坝砂沉积,储层类型属中低渗薄层细喉型,储层渗流能力较差,油气成藏主要受岩性和断裂活动的控制。制定的开发对策为以递减规律分析和经济评价相结合,确定区块经济极限初产,进而明确优势区域分布,最终确定开发部署。  相似文献   

19.
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实验及扫描电镜资料,分析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一段凝灰质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由于火山碎屑物介入,与正常砂岩相比,该地区储层凝灰质砂岩孔隙类型多样,结构更加复杂,微观非均质性更强;凝灰质砂岩沉积微相类型及凝灰质来源成因是形成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基本因素,决定岩石的成分与组构和后期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凝灰质砂岩成分中,火山碎屑颗粒晶屑、玻屑及岩屑的相对比例,火山碎屑颗粒与火山灰基质的相对比例不同,砂岩孔隙结构和物性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成岩作用是增强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形成低孔、低渗储层起到决定性作用;凝灰质成分与含量的差异,增加各成岩作用在空间的差异性,增强微观非均质性.研究结果对该类型储层的预测与油气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不同储层间特征的对比及各储层在平面上的变化特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单井储层岩心孔渗测试、平面沉积相、断裂分布、薄片分析和油气藏特征等资料,详细地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3套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裂缝型储层是塔中地区主要的储层类型,各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均不存在线性关系,储层渗透率变化区间较大,裂缝发育控制了该区渗透率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比较关注的几个与油气聚集有关的储层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高值区均沿I号坡折带分布;沉积相是控制这些碳酸盐岩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分布与储层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