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通过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组划分出3个超层序和9个层序,主要控油层序为层序2和3,主要储层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以层序为单位,在空间上追踪沉积体系,预测出3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根据涠西南凹陷测井资料计算出各层段的抗压强度,使用sufer软件对各层的抗压强度进行编辑,将得到的平面图与各层段的深度平面图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在平面上涠洲组三段、流沙港一段和流沙港三段的抗压强度有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流沙港二段由于岩性主要为偏软的泥页岩,抗压强度较低,表明压实效应对北部湾地层的可钻性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涠西南凹陷涠洲组油气产能集中在东部,西南部产能建设进展缓慢。为揭示涠洲组西南部成藏特征,通过地层演化过程和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结合圈闭钻探成果进行验证,对涠洲组西南部成藏模式与特征进行研究。流二段烃源岩微量元素Sr/Ba平均值为0.27、 V/(V+Ni)平均值为0.74,碳硫含量呈正相关性,证实流二段烃源岩形成环境具有更强的还原性,是涠洲组油气最主要的来源。涠洲组构造圈闭定型早于流二段第2次大规模生烃期,时间配置良好;涠洲组发育反向正断层,砂岩与泥岩对接形成屋脊构造,断层封堵性能分析定量确定了含油圈闭的指标特征,空间配置优越。油气通过由断层、不整合面与渗透性砂体联合构成的立体输导体系,呈总体向上“T”形运移,形成断块油藏,涠洲组良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是断块圈闭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沉降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EBM盆地模拟系统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的沉降史回剥分析表明,由裂陷期到坳陷期和裂后加速沉降期,沉降速率的变化呈“幕”式特点;构造沉降速率占总沉降速率的份额由下第三系裂陷期的3/5逐渐演变为上第三系的1/2,再到裂后加速沉降期的1/3,上述事实表明盆地产生沉降的主导原因在早期为构造活动,晚期演变为非构造因素为主,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岩石圈拉伸系数β(值1.85)对应于一个较强-强的生烃强度值,这为有效烃源岩的评价,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组划分出3个支序和9个层序,主要控油层序为层序2和3,主要储层赋存于低水位体系域,以层序为单位,在空间上追踪沉积体系,预测出3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6.
7.
涠洲凹陷位于北部湾盆地,主力勘探层系为流三段,油藏类型为构造背景下断层切割形成的断块油气藏。受流二段厚层泥岩和底部油页岩影响,现有拖揽采集地震资料落实复杂断块和油藏描述非常困难,无法满足勘探和开发需求。海底电缆采集技术是改善中深层复杂构造成像重要的技术手段。因此针对涠西南凹陷典型构造,从地质模型出发,结合实际海底电缆地震采集资料,对观测系统进行了优化,重点针对面元尺寸、接收缆距、最大偏移距以及空气枪震源进行了优化论证。靶区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涠西南地震资料品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提高了复杂断块成像精度,保证了后续地震解释研究的可靠性,促进了该区域后续勘探开发,为涠西南类似地质条件的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明确涠西南凹陷流2段油页岩的勘探开发潜力,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岩心实验分析、测井解释等数据开展储层测井分类评价标准研究。研究认为,涠西南凹陷流2段油页岩在生油能力、储集性能、可压性等方面与松辽盆地古龙青1段油页岩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据此结论,构建了流2段油页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并按照此标准对WY-1井I类储层作出综合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涠西南凹陷下第三系进行了重矿物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并推测出各沉积期主物源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南海涠西南凹陷下第三系重矿物组合变化规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涠西南凹陷下第三系进行了重矿物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并推测出各沉积期主物源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沉积补偿原理,提出地层厚度系数研究构造运动的方法,并分析了其研究步骤及适用范围.依据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关键层位地层厚度发育特征,利用沉积厚度法研究其构造活动,指出了影响整个凹陷沉积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结果表明:查干凹陷从巴二期,经苏一至苏二下亚段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发生改变,显示出明显呈北西-南东向的"跷跷板"构造运动.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了查干凹陷构造演化,认为:白垩纪以来经历了裂陷阶段、断拗转换阶段、拗陷阶段和反转阶段,为查干凹陷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南堡凹陷第三纪构造作用对层序地层的控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南堡凹陷的地质背景,研究了构造作用与层序地层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堡凹陷的一级构造运动使得从早第三纪到晚第三纪由断陷作用向坳陷作用转化,并分别形成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构成两个构造层序。在早第三纪发生的两幕裂陷作用形成了两个亚构造层序,百裂陷幕内的盆缘正断事件形成了三级层序,盆缘正断事件过程中的不均衡没降造成了沉积体系的变化和迁移,层序地层的构成和沉积体系的变化规律控制了油气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分布  相似文献   

13.
W61潜山区块已发现了岩性-古潜山风化带叠合型、岩性与古潜山风化带分离型和单纯的古潜山风化带型三类油气藏。W61潜山由于处在构造高部位,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断层及不整合面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其西南生油洼陷内的流沙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多沿此运移至潜山成藏。石炭系碳酸盐岩风化壳及其上覆的碎屑岩为主要的储集层,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溶孔、溶洞及原、次生孔隙。区域盖层为流沙港组和角尾组厚层泥、页岩。在本区,古潜山风化带、岩性及断层的分布是决定潜山油气藏类型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4.
轴向沉积体系是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中的有利相带.为加深对断陷盆地轴向沉积体系发育及其演化的认识,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滨线迁移轨迹特征及钻井信息,揭示涠西南凹陷流一段西部轴向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及演化特征,认为轴向三角洲沉积通常发育于断陷盆地裂陷晚期,其垂向叠置样式及空间展布受到构造活动、古地貌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涠西南凹陷西部轴向三角洲沉积体系由6期加积和进积两种不同类型的准层序组构成.加积型准层序组发育时期,可容空间增长速率较高,顶积层厚度较大,单期厚度约为50~80 m,底积层延伸范围广,以发育S型前积为特征,前积角度相对较低(1.5°~2.0°),滨线迁移轨迹为上升型;进积型准层序组发育时期,可容空间增长速率较低,缺乏顶积层(厚度小于30 m),以发育斜交型前积为特征,前积角度高,平均约为3°,可见顶超现象,滨线迁移轨迹为平缓型.加积与进积两种类型准层序组相互叠置,交替出现,在垂向和横向上对涠西南凹陷进行充填.轴向三角洲沉积发育于涠西南凹陷第2次裂陷晚期,其空间展布及演化受相对湖平面阶段性变化及构造-古地貌格局的控制,相对湖平面经历了多次"上升—稳定"的阶段性变化,沿二号断裂带的差异沉降很可能是导致这种阶段性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应用储集层岩石烃类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涠西南凹陷W12-1涠洲组油藏和W11-1N、W11-4N流一段油藏进行了重建成藏流体历史的尝试,结合构造的发育史、沉积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等,探讨W12-1涠洲组油藏、W11-1N流一段油藏和W11-4N涠洲组与一段油藏形成过程中油气的运移相态、运移路径、油气来源以及成藏时间。研究结果表明,W12-1涠洲组油藏主要发生三次的油气运移充注,其中中块的油气充注最多,北块次之,南块最少。W11-1N流一段油藏主要有二期的油气充注,早期充注的是比较低熟的油,晚期充注的流体包含大量的气体和少量油。W11-4N油藏共有三期的油气充注,前二期主要充注来自同一源岩的未熟~低成熟的油,第三期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比前两期高一个台阶,主要为油气包裹体,经分析研究认为:它应来自不同源岩的高成熟油和少量气体,其运移路径与前二期相同。  相似文献   

16.
辽河西部凹陷886个水样分析化验测试数据表明,地层水型主要为低矿化度的NaHCO3水型,94.3%的地层水化学组分为HCO3^-、Cl^-、Na^+,NaHCO3和NaCl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Na^+在地层水阳离子中占有绝对优势,对地层水化学空间分布起控制作用,其形成与近源短距的富含长石母源物质有关,HCO3^-的形成除了受水岩相互作用影响外,与油气的大量生成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Cl^-的形成主要是盐类物质的溶解所致。受基底形态及构造演化影响,西部凹陷地层水主要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独立的流体活动单元,其中北区主要受弱蒸发NaCl型水影响,而南区则受控于强生烃作用形成的NaHCO3型水。  相似文献   

17.
综合利用大量二维、三维地震数据以及钻井资料,运用古落差法和断层活动速率分析法系统阐明2号断裂带时空演化规律,并重点分析同沉积期断裂活动及其所形成的古构造格架对松南-宝岛凹陷北缘层序地层整体构型、层序充填样式以及砂分散体系时空配置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2号断裂带活动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幕式特征,整体表现为"弱—强—弱—消亡"的演化趋势,主要活动期集中在古近纪裂陷期;在空间上显示出显著的分段性特征,可细分出松南段和宝岛段,且松南段活动性较宝岛段更为强烈.2号断裂带同沉积期断裂活动对松南-宝岛凹陷北缘沉积中心的展布及其动态迁移规律、层序内部体系域发育和沉积充填样式均具有明显控制.在裂陷期,松南-宝岛凹陷北缘分别发育陡坡断阶型层序样式和多级断阶陡坡型层序样式,在裂后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挠曲坡折型层序样式、沉积坡折型层序样式以及滑塌坡折型层序样式.此外,沿F2断裂上升盘发育的2个横向凸起调节带和2个走向斜坡调节带对盆缘水系的汇聚具有明显控制,其所在位置发育大型储集砂体.  相似文献   

18.
19.
针对孤岛油田西南缘断层复杂、形成时期上认识模糊的问题,通过重新制定适合孤岛地区的断层分级原则,落实了研究区的断层级别和各级断层的展布规律,并通过断层活动速率法详细研究了主干生长断层的活动期次及发育特点。结果表明,主干生长断层新生代的活动性主要表现为由Es4—Es2+3—Es1逐渐减小的特点,Ed沉积期受东营运动影响多数活动性有所增强;Ng沉积期活动性普遍微弱。在后期的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早期活动的油源断层开始复活,重新具有活动性,并在新近系地层中产生大量新生活动断层。由此才促使研究区浅部地层在中新世末主排烃期能够聚集大量油气,这也是构成孤岛油田西南缘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综合运用钻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对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地层格架、坡折带类型及层序样式进行了详细探讨,认为古近系文昌组自下向上可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代表了一个由弱到强再变弱的完整裂陷旋回.陆丰凹陷东部缓坡带文昌组层序构成样式划分为3类6种:斜坡型(平缓斜坡型和翘倾斜坡型)、挠曲型(先存潜山挠曲型和沉积地形挠曲型)和断阶型(二级断阶型和多级断阶型),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层序地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初始断陷时期,断裂活动弱,陆丰凹陷缓坡带总体表现为平缓的斜坡地貌特征,坡度约0.8°~2.0°;断陷强烈期,岩浆作用活跃,同沉积断层差异性活动,形成二级和多级断裂型以及岩浆底辟改造斜坡型坡折带,在深湖背景下发育众多低位砂及高位滑塌砂体,地震反射以丘形为特征,钻测井显示厚层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弱断陷期,受控于断层活动减弱以及前期的岩浆底辟活动的影响,整体在缓坡带发育差异明显的多种层序样式,缓坡带北段发育先存潜山型挠曲坡折带(坡度约3.8°~6.0°),控制发育厚层S型地震前积的低位扇体,是研究区有利的勘探目标;断陷衰弱期,断裂活动近乎停止,大部分同沉积断层停止活动并转化为地形挠曲坡折带,辫状河三角洲推进距离远,整体为一套富砂沉积,可见红色泥岩夹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