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微微 《城市建筑》2022,(15):63-67+76
山地河谷型城市最初选址于河谷开阔区域,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受地形因素制约,城市沿河谷轴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同时城市交通问题显著。本文以吕梁市为例,首先研究了山地河谷型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以及路网结构失衡、交通供需矛盾、公交发展空间受限、停车分布不均等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讨论了山地河谷型城市在区域格局交通需求中的重构、市域中心城市一体化、交通模式转变等发展趋势,并对出行特征进行预测,最后从枢纽提升、公交都市、路网框架、品质交通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陈瑞 《市政技术》2020,(6):41-4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由"以车为本"逐渐调整为"以人为本",居民日常生活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慢行交通系统,慢行交通系统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出行体验。通过对小街区、密路网的概念和目的进行梳理,分析居民出行的载体街道的特性,归纳慢行交通出行的特征,总结慢行交通的设计要点,并以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为例,介绍了在小街区、密路网条件下的街道慢行交通的设计技术要点和设计内容,为今后的慢行交通设计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道路网络上科学、合理地组织交通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阻的重要手段,针对上海市目前的交通供需矛盾,并适应地铁、中环快速路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中心区主骨架路网的综合交通流组织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4.
交通能耗在城市总能耗中占比较大,汽车耗油量等技术的提升无疑可以节省能耗,但更应该从根源即交通规划上入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路网结构及路网密度的相关理论、规范、案例的梳理,及对我国街区路网现状的分析,得出街区路网规划的合理距离及密度。在此基础上,以居民的出行方式和出行距离等为依据,给出低碳出行导向的生活街区的宜居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调查及低碳出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珂  陈灏  王锡雄 《山西建筑》2012,38(14):1-3
以"广州典型社区居民交通碳排放"调查为基础,选取中等规模封闭式小区进行调查,总结出居民交通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及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低碳交通出行策略,达到优化现有交通资源,降低交通碳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绿色出行逐步成为居民日常出行的新趋势,该文通过分析昆明自行车交通出行现状,针对自行车交通出行空间被挤压、路网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完备、管理体制不明晰、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从自行车交通路网系统规划、自行车道路及设施改善、发展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等方面考虑的自行车交通规划策略。希望改善自行车出行环境,提倡自行车交通出行方式,充分发挥其环境友好、健康、安全、便捷的功能优势,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构建昆明和谐绿色的城市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7)
为提高轨道交通客流转移预测精度,以乌鲁木齐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SP调查(stated preference survey)数据为基础建立Nested Logit模型,考虑交通信息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习惯等因素,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转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各交通方式之间相关性的Nested Logit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新增轨道交通后各出行方式的出行分担比例;交通信息准确度和出行者通常选择的出行方式显著影响着居民的出行方式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通信息及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习惯对轨道交通客流转移的影响;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建成后,预测可承担居民34.7%的出行。通常选择出租车出行的居民倾向于向轨道交通转移,常规公交和出租车的出行比例大幅减少,而私家车出行比例减少幅度最小。该研究为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常规公交线路调整以及交通结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居民出行调查所获数据转变为基于活动的微观交通需求模型,借助MATSim的活动出行仿真架构,不但能够实现对个体全天候多模式出行行为的动态模拟,而且精准记录了机动出行行为在真实路网环境中的"自由流"和"拥堵"状态。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的排放因子相结合,就能够精确计算出机动个体的实时交通排放量。研究使用了南宁市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在MATSim仿真平台构建南宁市居民的微观出行行为模型,并计算使用小汽车交通模式的排放数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可作为未来城市低碳空间规划策略和交通管理政策制定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9.
自行车交通与快速公交换乘体系的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华  马京涛  孙立军 《规划师》2010,26(6):84-87
快速公交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系统,其有效实施离不开与现有交通工具的有效衔接。通过自行车换乘快速公交,不但能扩大快速公交的影响范围,提高快速公交的使用效率,而且通过换乘设施的合理规划、布设,还能引导远距离出行的自行车交通,将其纳入到快速公交系统中,从而达到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减少居民出行成本、提高整个交通系统服务水平并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分析,摸清了北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结合居民出行距离分布明确了未来步行、自行车交通发展趋势。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保障步行、自行车交通在路段、交叉口及过街设施等方面的有效通行空间,以及为步行、自行车交通创造良好、舒适的出行环境两方面提出了系统的改善对策,并结合北京的实践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彭华  李焰 《中外建筑》2014,(5):77-79
近年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大中城市逐步进入机动化时代,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城市内土地开发强度普遍增加,其结果是增加了城市交通的产生和吸引量,给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城市内大型建设项目,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往往波及项目周围乃至整个城市的路网,导致路网局部乃至全局的交通供求关系失衡。由于城市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在大型建设项目建设时不考虑未来的交通问题,而给项目建设后周边的道路交通管理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难的事例屡见不鲜。为了有效地防止由于城市的过度开发给城市交通系统造成过大的压力,确保城市道路交通的供给与需求基本保持平衡,合理进行交通组织,保持道路畅通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率,这就需要在城市土地规划、建设项目审批阶段,规划部门和交通管理部门共同根据使用时期的道路交通管理要求,对建设项目可能对周边交通产生的影响进行审核。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建立起规划、建设、环保、交管部门相互配合,协调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起城市大型建设项目,科学的决策程序和监督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2.
《城市规划》2020,(2):87-94
基于经济普查和人口普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和恩格尔系数分析广州市不同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性,继而采用引力模型测度不同行业就业-居住的相互作用关系,解释其居住-就业相互吸引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基于该相互吸引强度的城市交通需求在路网上的分配情况。分析表明,五大类行业居民的就业-居住均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工业行业均衡性最强,建筑行业均衡性最弱;不同行业的路网交通需求差异较明显,工业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外围;消费性服务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和核心区;其他行业人口的路网交通需求分布在中心城区。就业-居住均衡水平与路网交通需求格局的形成与不同产业用地空间布局和不同行业人口住房选择偏好有关,也受到历史上体制因素的惯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祝烨 《重庆建筑》2015,(2):15-17
北碚组团位于重庆主城区西北部,一直以来具有组团内部出行比例高、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高的特点。该文从组团城市扩展与交通出行发展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城市面积扩展后对交通出行结构、居民出行距离等带来的影响。结合绿色城市、慢行城市的规划理念,从城市组团功能的划分调整入手,通过对组团的功能拆分,结合功能布局和交通走廊,重点布置以有轨电车、自行车系统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网络;对组团中心的集中步行区域,按照人车特性划分完全步行区、慢速区、普速区三个圈层,有效减小人车干扰,构建以人为本的城市中心区。  相似文献   

14.
刘益  王成武 《山西建筑》2007,33(26):64-65
分析了三环路与成都市交通网络的关系,分析了三环路与城市整体空间、市民生活的关系,研究了三环路应该具备的功能,从三环路的特色景观段、特色节点沿线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三环路沿线景观概念性规划,从而推动城市景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葛世博  闫瑾 《城市建筑》2014,(14):30-30
城镇道路交通规划问题一直被社会所关注。本文简要分析了城镇道路交通特点,提出了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希望为城镇道路交通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的主题,畅达的城市交通则是这一主题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从上海的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出发,充分考虑了世博会交通需求,对上海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交通问题也日趋严重,交通拥堵已然成为制约大中城市发展的"瓶颈"。新数据环境下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城市交通特征信息来分析交通拥堵特征。研究采集连续一周的实时路况数据,通过ArcGIS操作平台对苏州古城区范围内的常发性交通拥堵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剖析交通拥堵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时间上,苏州古城区工作日和休息日均有两个出行高峰,但高峰时间段和峰值有所差异;工作日路况拥堵变化程度较大,潮汐现象更为明显;空间上,交通拥堵呈现"点、线"并存的特征,并有向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面"拥堵的趋势。研究表明,常发性拥堵时空分布规律与交通供需矛盾、职住分离、路网结构、用地布局等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交通意外事件紧急疏导配流方案生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意外事件易造成交通拥挤、诱发新的交通意外事件,严重影响城市道路网的正常运行,首要之策是分析评估交通意外事件造成的影响范围,实施交通紧急控制与诱导。因此,本文提出交通意外事件紧急疏导配流方案生成方法。该方法由交通意外事件疏导范围确定和多目标交通疏导配流模型两部分组成,通过寻找合理的交通区域进行交通流的二次分配,根据事发前后区域出行总时间的变化寻找合理的疏导范围;在确定的疏导范围内,应用多目标交通疏导配流模型对交通流实施动态分配。该方法在方案生成过程中,兼顾疏导区域、总行驶时间、道路交通流量、道路交通流增量等诸多因素,形成交通意外事件紧急疏导配流方案,保障疏导范围内配流方案的可行性、平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实施已逾20年。对其回顾与思考,旨在深刻认识交通、路网规划规范、规范执行之间的关系,促进交通、路网规划问题的破解和规范的完善。95版规范提出了3项关键要求:(1)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要依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等因地制宜予以确定;(2)各等级道路的路网密度指标要求;(3)支路满足公交通行、支路网密度伴随容积率增加而加大的要求。相关研究和路网案例表明这3项要求具有先见性和科学性。其核心思想是倡导合理的交通结构、路网结构和交通-用地的相互协调。要求(1)强调结合交通需求的路网交通组织的重要性,要求(1)是实现要求(2)、(3)的前提与方法。良好的路网是合理交通组织的结果,合理交通组织是有效满足以人为本的交通需求的结果。难以驾驭复杂情况下的路网交通组织、选择性地执行规范的建议或控制指标、放弃或忽视95版规范的核心要求,是导致中国城市路网规划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