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室内大型模拟试验 ,对高层建筑与裙房在整体连接情况下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数值计算分析 ,得出了筏基变形和地基反力分布特征 ,指出大底盘框架厚筏体系的工程性质同高层建筑与连接其的第一跨裙房基础是密切相关的 ,并提出了“共同作用的有效范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通过两台1∶6大比例室内模型试验,对单体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和带1跨2层裙房的大底盘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荷载传递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底盘模型地基反力曲线呈盆形分布,单体模型地基反力则呈鞍形分布。相同上部荷载作用条件下,大底盘模型主楼中部地基反力值与单体模型中部地基反力值基本相等。地基反力由中部核心筒逐渐向主楼和裙楼的边柱、角柱传递,横轴方向柱下地基反力增速最快。正常工作状态下,大底盘模型裙房下地基反力平均值约为核心筒下地基反力平均值的1/2。  相似文献   

3.
基于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工作的理论,通过高低层复杂高层建筑大型模型试验,找出不同高层和低层在结构刚度和荷载差异下基础沉降、深层土变形和基底反力分布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明确复杂高层建筑的变形控制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单体之间的基础反力和基础沉降的影响范围在3跨以内;高层建筑地基主要压缩层厚度为基础宽度的0.6倍;高层基础整体挠度主要由其本身的刚度和荷载决定;高层两侧差异荷载增加将引起高层本身倾斜线性增长,变形控制中应重点考虑差异荷载对高层倾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层建筑大底盘基础结构的荷载、刚度分布不均匀,由差异变形引起的基础结构内力分析工况非常复杂,其内力和变形分析应通过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分析得到。采用通过模型试验及工程测试结果验证的分析方法研究大底盘基础结构荷载传递特征;对基础结构底板的弯曲、剪切、冲切验算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大底盘基础结构设计的控制要素。研究表明:大底盘基础结构由于基础结构外挑,基础整体刚度减弱,使得基础沉降以及地基反力的分布形态与单体结构的有较大区别,应控制主体结构的整体挠度及主裙楼结构的沉降差;地基反力分布呈“盆形”,主体结构核心筒部位的基底反力小于主体结构的平均基底反力值;核心筒部位的结构荷载向主体结构边端柱转移;主裙楼结构相邻处的基础底板弯矩较大;满足冲、剪验算要求的无裙房与无附属建筑的单体建筑筏板基础刚度由核心筒部位的筏板冲、剪控制,而大底盘基础的核心筒、主体结构的外框柱部位的筏板刚度均应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基于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共同工作的理论,通过高低层复杂高层建筑大型模型试验,找出不同高层和低层在结构刚度和荷载差异下基础沉降、深层土变形和基底反力分布规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明确复杂高层建筑的变形控制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单体之间的基础反力和基础沉降的影响范围在3跨以内;高层建筑地基主要压缩层厚度为基础宽度的0.6倍;高层基础整体挠度主要由其本身的刚度和荷载决定;高层两侧差异荷载增加将引起高层本身倾斜线性增长,变形控制中应重点考虑差异荷载对高层倾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底盘建筑主裙楼基础整体连接的可行性与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大底盘建筑越来越多。为解决主裙楼的差异沉降问题,主裙楼之间的连接方式有三种:沉降缝、沉降后浇带、主裙楼整体连接,目前工程中较多采用后两种连接方式。模型试验、共同作用分析及工程实践表明:大底盘高层建筑随着主楼外裙房面积的增大,厚筏基础的变形特征由刚性、半刚性特征逐渐表现为柔性特征;裙房结构和厚筏基础可以起到一定的扩散荷载及调整不均匀沉降的作用;通过合理的设计,当主裙楼的差异沉降控制在规范许可的范围内时,可以实现主裙楼基础的整体连接。工程实践中可以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地基刚度、筏板刚度或结构刚度,达到控制主裙楼差异沉降的目的,从而实现主裙楼基础的整体连接。  相似文献   

7.
某工程的两栋高层建筑位于大底盘上,设有空中连体结构。通过沉降分析可知,裙房和高层部分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将差异沉降控制在规范限值以内。空中连体部分采用钢桁架结构,分别设置竖向和水平向的桁架结构,提高了连廊对两栋高层建筑的变形适应能力。按刚性连体模型进行多工况的分析计算,加强薄弱部位的构造,并按规范的要求,采取了加强连体部分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工程建设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简化方法,建立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研究了裙房框架对大底盘框架厚筏板基础的变形、基底反力的分布的影响。计算表明,裙房不少于3层时,基础变形和基底反力的扩散范围为主楼外3跨;裙房为2层时,裙房顶层楼板的厚度应大于300mm。  相似文献   

9.
采用沉降后浇带控制差异沉降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沉降后浇带来减少高层建筑与裙房或地下车库之间的差异沉降,后浇带封闭前,按后浇带分成的几个单体建筑,考虑其相互影响,计算沉降变形;沉降后浇带封闭后,按大底盘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进行沉降分析。两阶段沉降分析结果互相叠加,沉降后浇带的封闭时间可以根据封闭后沉降后浇带两侧的差异沉降来控制,一般差异沉降不超过10~15mm。对沉降后浇带的位置、构造及封闭时间提出了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0.
实际工程的原位测试表明,裙房基础可有限扩散高层建筑荷载的20%左右,高层荷载的扩散范围约为2跨裙房的距离;当地基土比较均匀、上部结构刚度较好,高层外框柱荷载及柱间距的变化不超过20%,核心筒荷载与高层外框柱总荷载相差不超过10%,平板式筏基板的厚跨比不小于1/6时,框筒结构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下的基底反力可按直线分布。  相似文献   

11.
邸道怀 《工业建筑》2002,32(12):10-11,43
通过简化计算方法 ,建立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 ,对多种裙房层数、跨数及多种主楼层数的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进行了分析计算 ,得出了在整体连接的情况下 ,高层建筑主楼荷载和变形可通过裙房基础向外扩散 ,扩散范围有限 ,基底反力与变形的扩散范围与裙房层数、主楼层数基本无关 ,在一般情况下扩散范围均为三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整体设计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带裙房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理论研究以及实测调查,就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整体设计的一些问题提出看法与建议。其中包括整体设计裙房基础悬臂长度的建议值和相对弯曲参考值。推荐在软土地基合适的桩箱(筏)基础沉降计算方法以及上海各类桩持力层基床系数的建议值,以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层建筑厚筏反力及变形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型模型试验证明 ,高层框架及厚筏的刚度近似于箱型基础 ,当筏板厚度超过 1/ 6柱跨时 ,用倒梁法计算与整体分析法效果相近。利用局部荷载作用下计算筏板反力和沉降的方法按叠加原理 ,可近似求出多个塔楼作用下大面积厚筏基础的沉降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岩土工程学报》2011,33(7):1014-1021
针对桩基变刚度调平设计方法进行了现场大型模型试验和具体工程实测跟踪分析,测量了变刚度调平布桩模式下筏底地基土反力,对比模型试验和工程实测结果分析了不同荷载级别下桩土荷载传递特性和桩土荷载分担比规律。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进行设计的桩筏基础,主楼荷载向两侧裙房传递的范围约为裙房1.25跨左右,荷载扩散强度随裙房层数增多而增大。筏板边缘与中心点处土反力比值在1.89~1.23之间。相当于工作荷载时,筏板下地基土约分担总荷载的37.5%,并随荷载增大而提高。这说明变刚度调平设计将核心筒外围设计为复合桩基既合理又能有效地发挥桩和承台的承载作用,减小用桩量,还可最大限度减小差异沉降。  相似文献   

15.
在同一场地地基上建设多栋高层建筑,应考虑建筑与地基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从基坑开挖到3栋建筑依次建立的整个过程,分析桩筏基础的变形和受力特性以及新建建筑与已建建筑的相互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已建建筑桩的轴力分布随新建建筑荷载的增加趋于均匀,而其最大值则逐渐减小;基坑开挖的卸荷作用使得基坑开挖面一定范围内应力有所减小;由于附加应力的扩散作用,使新建建筑的基础沉降最大值位置、桩的轴力最大值位置、筏板高应力区域均有向已有建筑物方向偏移的趋势。此外,基坑开挖后,已有建筑物的筏板沉降分布向基坑开挖方向有移动,并产生较明显的附加沉降,并且各种建筑荷载的相互叠加,最终会使基础周边的地面产生一定沉降。  相似文献   

16.
L形高层建筑下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反力和变形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红波  邸道怀 《建筑科学》2008,24(1):27-30,18
室内大型模拟试验表明,给定几何尺寸的L形高层建筑下的筏基变形特征和基底反力分布规律是以L形的拐角附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但地基反力的扩散范围只有到裙房两跨的位置。两翼端部之间的裙房部分筏板受双向荷载的影响,局部倾斜较大,是容易发生破坏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宫剑飞 《建筑科学》2000,16(2):21-26
本文通过室内大型模拟试验,对双塔楼非并列布置于同一大底盘框架厚筏结构与地基共同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筏基变形和基底反力分布特征,提出任意组合的多组塔楼共同作用于同一大底盘框架厚筏基础上的结构体系,其地基基础的变形特征为:各塔楼独立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效应通过以各个塔楼下面一定范围内的区域为沉降中心,各自沿径向向外围衰减,并在其共同的影响范围内相互叠加而形成;基底反力的分布规律为:各主塔楼荷载以其塔  相似文献   

18.
黄土地区高层框剪结构-桩筏-地基的共同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和工程桩受力及筏板承受反力的原位实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阐述了黄土地基中钻孔灌注桩的受力特性 ,揭示了工程桩桩顶荷载和筏底土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实测表明 ,筏板与其下黄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接触压力 ,群桩与桩间土共同承担着建筑物的总荷载。本工程中桩间土分担荷载高达 2 8.6 %。还分析了筏底土压力的分布机理 ,探讨了影响桩间土分担荷载作用的因素。另外 ,还讨论了高层建筑裙房下桩体出现拉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