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SBS改性沥青热储存过程中软化点衰减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多种SBS改性沥青热储存过程中软化点变化进行了试验,发现软化点的衰减虽然是SBS改性沥青的共性,但衰减的程度与基质沥青的性质有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影响改性沥青软化点的因素进行了研究,首先对PE、SBS、SBR、EVA四种改性沥青的软化点进行了比较研究,又针对SBS改性沥青研究了基质沥青及SBS的型号、剂量等因素对改性沥青软化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温度下向渣油中加入不同数量的单质硫,研究温度、时间、硫的添加量对改性沥青性质软化,最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低温下硫作为一种小分子物质使软化点降低,高温时硫与渣油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软化点增加,在本项研究范围内,温度越高,硫与渣油发生化学反应的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4.
不同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及动稳定度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改性沥青进行软化点及车辙试验并进行对比,发现SASOBIT及PE能够大幅度改善沥青的高温性能,而EVA对沥青的高温性能提高不大;软化点很难对不同类型的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进行评级和分类,但软化点大幅度提高时,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也相应会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SBS改性沥青离析测定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析试验是用来测定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的试验.离析的测定方法及结果分析对预测沥青性能有重要作用.离析上、下软化点与储存前改性沥青软化点的对比可以定性地预测沥青性质的好坏。  相似文献   

6.
SBS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BS及接枝共聚SBS在改性沥青中的相态、形态和结构随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采用荧光显微技术对SBS在改性沥青的混合、热储存、常温存贮过程中SBS相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及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SBS及接枝共聚SBS在改性沥青中的相态、形态和结构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SBS接枝聚合物制备的改性沥青常温存放4个月后软化点下降不大,上下软化点差仍能达到国家标准,该改性沥青具有较好的储存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分析目前都是采用交通部的JTG F40—2004规范,通过测试离析管上、下层沥青的软化点的差值作为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的评价指标,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改性沥青在热储存过程中性质变化情况,但SBS改性沥青在热储存过程中的性质变化具有复杂性,仅以软化点的变化并不能全面表征其性质的变化情况。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评价指标,该指标是将离析管上、下部分的软化点、黏度和延度分析相结合,把离析管上、下部分的软化点差、黏度差和延度差作为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这种新指标评价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比现行方法更全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中国现行规范法评价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的优缺点,针对其不足之处,介绍了几种用于评价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的新方法,通过对几种评价方法优缺点的分析,指出目前还没有一种被共同认可、更完善、更简便的评价方法,并提出现行规范法短期内仍将是评价SBS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的主要方法,最后建议仍采用离析试验作为评价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的方法,并将离析管上下软化点差和上下延度差或离析管上下软化点差和弹性恢复差作为评价SBS改性沥青储存稳定性的指标,该方法具有简便、实用和全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不同单体接枝SBS改性沥青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接枝法制备了具有不同接枝平的甲基丙烯酸甲酯接枝SBS(MMA-g-SBS)、丙烯酸接枝SBS(AA-g-SBS)和马来酸酐接枝SBS(MAH-g-SBS),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对接枝SBS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接枝SBS作为改性剂对沥青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AH-g-SBS改性沥青的钟入度、延度、软化点和粘度都随着接枝率的增大而增加,MMA-g-SBS、AA-g-SBS提高了改性沥青的延度;三种接枝SBS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0.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改性沥青在热储存过程中会出现软化点大幅度波动现象。对不同SBS比例的母粒法工艺生产的改性沥青进行热储存试验,发现SBS比例较低时,改性沥青软化点在热储存过程中变化明显,表现为先下降,约24h后逐渐回升至初始软化点附近,并正常波动;SBS比例较高时,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热塑性橡胶SBS改性沥青使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长沙市五一路改造工程中改性沥青路面的工程实际,对比研究了SBS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沥青混合料的马歇尔稳定度、浸水马歇尔稳定度,沥青混合料车撤动稳定度、劈裂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模量等参数,对改性沥青的效果与路用性能指标进行全面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SBS改性沥青工业化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军文 《石油沥青》2003,17(4):47-50
介绍了SBS改性沥青工业化生产过程。从原料、化学稳定剂、工艺操作条件等方面对改性沥青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产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3.
SBS改性沥青微观形态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直接混合法,研制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并对它的软化点、低温柔性、储存稳定性和微观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SBS的含量在10%—15%之间变化时,随着SBS含量的增加,改性沥青的软化点升高,低温柔性变好,改性沥青的储存稳定性变好,沥青的分散结构变得越来越细,改性沥青的微观形态结构由“互穿网络”结构转变为以沥青为分散相,SBS为连续相的“海岛”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发育时间对SBS改性沥青改性剂网络结构的影响,通过剪切试验分别得到不同发育时间样品的剪切应力曲线,提出网络结构评价指标——网络强度。对各样品的交联情况进行评价,结合软化点试验探索网络结构与高温性能、储存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改性剂网络结构的形成经历了局部交联、整体交联阶段;局部交联是可逆反应,所形成的结构处于亚稳定状态,对软化点及储存稳定性的提升作用有限;整体交联结构较为稳定,是软化点得到改善并维持的关键因素,随着发育的进行,软化点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这种趋势是由改性剂形态变化与结构变化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SBS改性沥青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分析SBS改性沥青的红外光谱谱图、组分分布、DSC谱图。考察储存和加工工艺参数对SBS改性沥青性能稳定性的影响,深入探讨了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机理。认为沥青改性以物理改性为主;SBS颗柱易吸收沥青中的饱和分,溶胀后的SBS极性与胶质相似;SBS颗粒与沥青有不完全相容性,SBS颗粒与沥青组分的亲和作用对沥青的相态转变产生影响;沥青组分对SBS的溶胀与吸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沥青新胶体体系的形成和沥青聚集态结构改变的基础,这种动态过程对聚合物改性沥青的性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SBS改性沥青现场加工的发育时间和发育温度,采用齐鲁石化70号沥青为基质沥青、791-H SBS改性剂、XLWD-Ⅲ稳定剂、橡胶油RA5助溶剂,通过试验室制备和现场加工性能指标对比,研究发育时间和发育温度对SBS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70号基质沥青现场加工SBS改性沥青的性能与发育时间和发育温度有关,发育时间2.0~2.5 h、发育温度为175~180℃时SBS改性沥青的性能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SBS结构及性能、沥青组分及其结构特点、SBS改性沥青的改性机理的研究沿革,总结了防水行业中SBS用于改性沥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道路沥青及SBS改性沥青的紫外老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紫外辐射试验对道路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加速老化试验研究.利用老化前后的软化点、针八度、延度和四组分变化。分析了道路沥青的紫外线老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紫外线老化时间的延长,道路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软化点呈上升趋势、针入度和延度呈降低变化趋势,其中又以延度变化最为明显。经紫外线老化后道路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四组分也有变化,其中沥青质略微上升、芳香分略微降低,而饱和分和胶质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适当的生产工艺,选择不同牌号的欢喜岭重交通道路沥青对几种SBS改性剂的配伍性进行考察,从中优选出配伍性好的改性剂,生产两种类型的改性沥青,一种是基于现场改性不添加稳定剂的改性沥青;另一和中是稳定性较好能长期储存的改性沥青。两种改性沥青经使用性能评定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20.
张鹏  徐景翠  徐鹏 《石油沥青》2011,25(4):26-30
通过室内试验对比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与掺加PS抗车辙剂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低温以及水稳性能,表明掺加复合使用PS/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得到明显改善;并铺筑了试验路,验证其路用性能,总结掺加PS抗车辙剂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工艺及关键控制参数,为今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