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化妆品产业现状和天然植物资源的来源和功效的简要介绍,分析了天然植物化妆品的市场前景和技术发展概况,并对植物新原料的开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正>专利技术是评价创新主体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针对专利的大数据分析不仅有助于梳理植物原料化妆品的整体现状和热点领域,也能帮助创新主体把握植物原料化妆品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植物原料化妆品的关注和需求不断提升。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化妆品消费市场,加之政策、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使得植物原料化妆品存在巨大的市场和研发潜能。  相似文献   

3.
阐述并探索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化妆品的产品设计思路,提出"以药的思路开发化妆品"的理念,将药和化妆品的开发特点相结合,从红景天植物原料开发、中国特色植物配方开发、产品安全及功效验证三大核心环节进行逐一阐述,经验证表明红景天精华液是集稳定、安全、功效三大要素于一体的,同时为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化妆品的开发和设计开拓了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笔者公司的原料研究为例,探讨了中国特色植物原料在化妆品中的开发与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植物原料开发的要素,指出质量标准是原料品质的体现,实效是原料开发的目标,技术加乘是原料创新之源。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植物原料组合的概念,从经方、验方、效方、组方4个方面进行论述,为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化妆品开拓了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5.
国家“鼓励和支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和特色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化妆品”的政策导向为国内化妆品开发指明了全新的科研方向。西藏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孕育了9 600多种野生植物,其中1 075种为西藏特有,各类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383种。其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导致该地区植物资源具有独特的二次代谢产物与生物活性,近年来,成为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化妆品研发的热点领域。文章对西藏阿里、那曲、拉萨、日喀则、山南、林芝及昌都等七个地区植物资源的植物组成、区系划分、植物多样性特征进行系统综述,首次系统分析30种西藏特色植物在抗皱、美白、舒缓、祛痘、发用等产品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为西藏植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以及在化妆品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基于植物提取物的安全性及功效性,植物资源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等领域,中草药等特色植物的开发是我国植物化妆品的独特优势。据《2021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云南有已知高等植物19 333种(占全国50.1%),其中中国特有高等植物8 772种,211种植物为云南地区特有或仅在云南地区分布。近年来,云南特色植物在化妆品功效原料筛选、有效成分提取、功效验证等研究上均取得成效,成为未来化妆品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文章从云南16市州的地貌特点以及云南地区特色植物资源的区域分布、生长季节和产量概况出发,首次系统分析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云南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等22种云南特色植物资源在祛痘、保湿、美白、抗皱紧致等功效化妆品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为云南特色植物作为化妆品功效原料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韩国化妆品原料产业与其成品产业一同强势发展的现状,从韩国化妆品原料商顺势而为的技术创新和跨国经营战略、化妆品产业及行业组织的推动、韩国政府推动产业升级和强化科技创新体系的举措、教育政策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促进韩国化妆品原料产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推进我国相关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当今时代,国内化妆品行业发展势头迅猛,虽在科研与高端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仍与国际化妆品行业存在一定差距,但凭借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植物资源,国内化妆品行业在特色原料与创新科研方面独具优势,作为行业内植物护肤和特色植物资源有效开发的代表性企业,植物医生品牌是怎样看待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在化妆品原料应用、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差距的?又是怎样深挖自身优势、造就国品出圈的呢?  相似文献   

9.
王海英 《广东化工》2012,39(9):207-208
从教学内容安排、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产物、药用植物资源教学拓展以及创新思维训练角度进行植物资源学课程中药用植物资源的教学实践,对药用资源植物如人参(Panax ginseng)和短叶红豆杉(Taxus brevifolia)进行教学拓展实践,探讨创新思维训练途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科技进步的浪潮进一步激活了中国特色植物资源,不仅赋予它们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化妆品行业的进阶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路径。原料,被称为化妆品的“芯片”。在中国现代化妆品行业发展初期,国外化妆品原料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原料尤其是中国特色植物原料,或多或少在原料研发和创新上长期面临被国际巨头“卡脖子”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化妆品工业的飞跃发展,新原料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化妆品不论从种类或品种上日趋增多。因此,如何掌握和运用现代化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制并开发新产品,是十分必要的。本讲座以介绍现代化妆品学的有关知识及产品的最新配制技术为主。将分期介绍化妆品的有关原料和添加剂,各种化妆品的最新配制技术和有关知识,最后叙及有关化妆品的法规等。  相似文献   

12.
我国防晒剂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介绍了我国化妆品中防晒剂的分类及使用现状,就我国化妆品防晒剂的发展作了探讨。阐述了我国化妆品有关原料法规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指出了来源于天然植物原料和中草药原料防晒剂将是今后防晒剂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中药双向发酵技术的起源发展、技术特点以及其发酵产物作为功效原料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总结了其在化妆品领域中的应用优势及存在问题。并推断,把我国传统的中医药优势与现代发酵技术相结合的中药双向发酵技术,将为我们进行独具中国特色的化妆品的开发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原植物、我国资源、物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品质与测定、提取方法、开发和利用以及贮存条件八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当今急待引起化妆品界重视和利用的又一种源于绿色药用植物的皮肤脱色组份-牡丹酚。  相似文献   

15.
<正>新原料备案对于增加原料的多样性,推动化妆品行业的创新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新原料备案“开闸”后,新原料备案数量和备案企业逐年增长,反映出行业对创新的热情与对新原料价值的肯定,同时,植物原料备受关注,仅2023年一年,成功备案的植物新原料就达到10种。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中国特色植物这一“富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取特色植物的有效成分,发挥其最大功效。这不仅有助于改变中国化妆品原料起步晚、不均衡的状况,还将助推中国原料向独特、优质、天然的创新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松茸菌丝体液态发酵具有生长周期短,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避免重金属的残留等优势,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培养。松茸发酵产物在化妆品中有美白、抗氧化、抗衰老、抑菌等功效,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发了松茸有关护肤品,这为松茸发酵产品应用到化妆品中提供了基础。本文阐述了以制备化妆品新原料为目的的松茸菌丝体液态发酵技术及其在化妆品中的功效、应用及法规,提出了松茸发酵产品作为化妆品新原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化妆品原料安全监管提供参考,整理我国化妆品原料管理相关法规及原料收录情况,并与欧盟和美国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欧盟和美国目前已收录的化妆品原料数量较多,原料信息也比我国已收录的更全面,我国与欧盟、美国在化妆品禁用、限用、准用原料的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化妆品已使用原料和新原料的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我国虽然对化妆品已使用原料和新原料的管理与欧盟和美国相比更严格,但原料的管理有待实现信息化,原料信息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王达  汪曲  梅岩 《广东化工》2012,39(8):140-141
文章主要回顾了中药在化妆品中的运用历史以及相关指导理论,分析了现今原辅料研究开发技术,及现代中药提取制备技术,对中药化妆品开发研究的支撑作用,并对目前中药在化妆品的运用概况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的特色民族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植物维生素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纯天然物质,其性能大大优于合成品,是用于医药工业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市场开发前景极其乐观。维生素具有诸多功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药物,有降血压、降血脂及消炎等作用,是医药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在化妆品中,是防晒的有效成分。在食品工业中,也有很大的保健和营养价值。目前使用的维生素大多是合成品,而植物维生素在生理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优于合成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货源紧缺,价格昂贵。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品种繁多,从中提取天然植物维生素大有前途。植物维生素开发大有前途  相似文献   

20.
《云南化工》2020,(2):17-18
化妆品是具有清洁、消除异味、护肤美颜、修饰功能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传统中医药植物和天然材料原料能够较好地应用于美白化妆品之中,实现天然美白成分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体现出温和、安全性高的优势特点,能够较好地避免化妆品应用过程中的过敏及毒性问题,提高化妆品应用的功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