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应用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将现有二次设备进行集成整合处理,可以提升智能变电站的应用水平,为智能变电站良好发展创造条件。而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对智能变电站的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设备进行分析和考虑,进而合理规划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方案,使其切实有效的应用,提升智能化变电站的应用水平。对此,本文将从分析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的概述展开,就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过程层设备集成、间隔层设备集成、站控层设备集成的方案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集成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智能变电站可以更加安全、高效、智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实现智能变电站的基本功能,我们急需对变电站内部设备的访问方式、信息描述以及通信网络布局进行统一地规范,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访问规范和信息描述的能力,由于智能电子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同,设备之间的相互操作性还不是很强,而在我国已经建成的智能变电站中,大都采用了IEC61850标准,该标准对变电站内部的网络结构进行了抽象描述,将变电站分成了三个基本层次。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着重对智能变电站保护配置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传统的变电站逐渐被智能变电站所取代,但是,智能变电站在设计方面却严重忽视了设计和配置之间存在的联系,最终使得一、二次当中的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相比较于传统的变电站,智能变电站在设计的过程中,虚端子配置和通信组网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所以,一定程度上对设计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配置一体化进行了全面并且详细地分析,特别是工作的原理与设计的方案,旨在更好地为研究工作人员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智能变电站设置和配置信息的一致性,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智能变电站设计配置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和普通的变电站设计相比较,在进行智能变电站设计时,虚端子配置以及通信组网的工作量很大,因此,对设计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比较高。本文从智能变电站设计设置一体化的工作原理出发,提出了智能变电站设计设置一体化方案,从而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模式背景下,实现经济的高效、快速以及稳定发展是目前我国研究的重要课题,电力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基础,在常规变电站以及数字变电站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变电站的改革对电网的进一步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继电保护技术是整个智能变电站建设 的重点环节,本文主要从110kv智能变电站中智能继电保护系统的配置、过程层的继电保护以及变电站层继电保护等三个方面来具体探讨分析,总结继电保护方式和方法,促进智能变电站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推进了变电站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进程,为智能变电站的普及与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前提,也让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与安全检测工作更为高效、便捷与全面。集中式数字保护装置是新阶段智能变电站中运用较广的、效果较为显著的安全装置,集中式数字保护装置的应用既相对减少了继电保护二次设备的使用数量,减少了继电二次设备的故障发生率,提升了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系数,同时进一步优化了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内部结构,使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的检测与安全管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也是确保整个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与前提。  相似文献   

7.
莫旭 《中国科技博览》2013,(37):185-185
智能化变电站成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而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对继电保护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110kV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原则及变电站线路,变压器、母联保护中继电保护的配置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电力系统高压和超高压及以上电网中,断路器失灵保护作为一种近后备保护方式得到了普遍应用,在传统综自变电站中,一般采用操作箱内TJR/TJQ接点来启动失灵,而智能变电站通过虚端子/过程层网络来实现保护装置间信号传输,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通过虚端子连接简化了接线,降低了成本,体现了智能变电站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在变电站智能化的改造过程中,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的施工相对复杂繁琐,并且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简化过程层和间隔层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提升智能变电站的经济效益。本文针对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需要,重点分析测控保护、数据模块处理、信息快速处理等功能设计问题,提出了过程层和间隔层功能一体化LED的设计思路,以期在和广大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促进变电站过程和间隔层的智能化改造进程。  相似文献   

10.
智能变电站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介绍了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分析了智能变电站的数字化、分散式和集中式建设模式,深人研究了智能变电站建设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变电站支撑主站新业务应用能力,研究微网核心算法,建立基于分布式能源接入的面向广域分布式架构的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应用体系,提出变电站应用功能的分布式和集中式配置策略,重新规划和补充站内数据需求及存储、实时性等技术要求,促进智能电网新业务快速地融入变电站,全面提升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即插即用"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改造的变电站中原设计主变中性点保护和零序保护在配置上存在不尽合理之处,我们利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之机,在主变中性点加装了保护间隙,并对零序保护进行了优化配置,文章主要阐述变电站的变压器中性点保护与零序保护的一个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3.
该文针对目前常规变电站过程层设备的非电子化和无智能组件,实现全数字化直至智能化变电站改造,所涉及的范围及难度较大。因此,考虑从间隔层的保护单元、测控单元、状态监测单元以及计量单元入手,通过开发故障诊断测控一体化装置对站内的电量和非电量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基于模块化多功能平台思想,对故障录波、电能监测、故障诊断、安全测控、主动探测及故障分析处理等多功能任务目标的实现和协调优化运行进行研究,并建立故障诊断特征库,实现全方位多状态的二次测控、故障诊断及综合判别,从而对常规变电站局部智能化改造以及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问题进行统一监控管理和解决,进一步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维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提出的“四网合一”技术方案,分析在MMS、GOOSE、SV、1588共网传输方式下,对变电站网络报文流量进行探讨,为新一代智能变电站设备配置及设计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文丁 《硅谷》2014,(23):45-45
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关键所在。同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在信息处理,信息数字化、自动化等方面进一步整合和提升。二次系统的一体化整合技术可以提高二次系统在保护上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变电站主要包括一次高压设备、二次控制设备以及统一信息平台三部分。一次高压设备包括输电线路、电力电缆、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地刀等,按设一次回路顺序连接,用于生产和分配电能。二次控制设备对一次设备实现监察、测量、控制、保护和调节,包括二次电缆、电压表、电流表、保护装置、控制和信号装置等。基于微机保护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简化了常规变电站二次设备,提高了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是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升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主要围绕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在变电站中的监测、监控功能及保护配置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变电站建设成为了变电站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概述智能变电站的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提出智能变电站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并对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实践证明,通过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整合,可以有效提高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及综合效益,其间隔层装置全下放方案在节约投资及设备,降低成本,技术成熟便于推广等优势,综合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8.
何祥 《中国科技博览》2014,(46):358-35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电力工业也开始了新的改革,各种新型能源的大力发展,对变电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等,智能变电站由此而生。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不同的就是其二次系统的相关结构。在进行二次结构的系统设计时,需要对其数据采集、监控系统等进行优化设置。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设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且结合其工程应用进行了分析,为我国的智能变电站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分布式新能源的不断馈入以及人们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提高,采用智能配电模式的变电站逐渐提供了更加可靠、快速、灵活的保护和控制功能。为了能够满足智能配电变电站域保护控制信息的需求,以OPNET软件为基础构建相应的模型,同时根据实际开发集成保护试验作为基础,并根据一些相关的特性,对延时原因进行了分析,为了满足可靠性和实时性的需求,对跨间隔信息共享通信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此研究结果为实现智能变电站站域保护控制奠定了通信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会永 《硅谷》2014,(20):185+182-185
如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我国电网技术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智能电网。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第一道防护,其作用非常重要。为了适应智能电力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将智能变电站的保护配置进行提升,以对电网形成全面且智能化的保护。本文对数字化智能变电站的结构作了介绍,并阐述了其总体配置原则,结合当前的智能电网改进以及继电保护的经验,对继电保护的配置方案做了探讨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