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stober溶胶-凝胶法制备以SiO2为基质,Eu3+为激活剂的红色荧光粉。研究了退火温度,稀土Eu3+掺杂量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制备出了分散度高,形貌好的球形SiO2粒子,粒径分布单一,几乎均在613 nm左右,SiO2粒子为非晶态,稀土离子的掺杂并未改变SiO2的结构。稀土离子掺杂量与退火温度仅影响发射峰的强度,并未影响发射峰的位置。SiO2:Eu3+最佳退火温度为600℃、最佳掺杂量为6 mol%,位于橙红光区。  相似文献   

2.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a2LaZrO5.5:Eu3+荧光粉,探讨溶液的pH值、焙烧温度和掺杂Eu3+的量对荧光粉的结构和发光的影响。证实了当pH=3、焙烧温度为800℃时Ba2LaZrO5.5:21%Eu3+荧光粉为立方体钙钛矿结构;在280nm激发下基质Ba2LaZrO5.5在468nm处有较强的蓝光发射,而Ba2LaZrO5.5:21%Eu3+荧光粉在612nm处有Eu3+的红光发射峰最强。  相似文献   

3.
为了获得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以三聚氰胺为原料,采用热分解法制备g-C3N4蓝色荧光粉,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0.92Mo O4:0.08Eu3+(SMO:E)和Sr0.82Mo O4:0.08Eu3+,0.10K+(SMO:EK)红色荧光粉,通过沉淀吸附反应制备了Sr0.82Mo O4:0.08Eu3+,0.10K+@0.013g-C3N4(SMO:EK-CN)复合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热猝灭分析对荧光粉进行表征,分别探讨了Eu3+单掺杂和Eu3+、K+共掺杂以及Eu3+、K+、g-C3N4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TiO2-SiO2∶Eu3+发光材料,通过XRD, FTIR,荧光光谱仪的测试表征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成功的制备了TiO2-SiO2复合氧化物荧光粉。FTIR证明1070cm-1为Si-O-Si的反对称伸缩振动,795cm-1为Si-O-Si的对称伸缩振动,937cm-1为Ti-O-Si特征峰。荧光光谱表明以465nm为激发波长,Eu3+在612nm(5D07F2)红色发光最强。Ti/Si为1∶1时,Eu3+掺杂浓度为4mol%时发光强度最佳。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钙钛矿型红色荧光粉热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以带隙和结构可调变的双钙钛矿型 Sr2Gd Nb O6为基质、Eu3+为激活离子,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双钙钛矿型 Sr2Gd1–xNb O6: x Eu3+(x=0.04~0.12)红色荧光粉,通过 X 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和荧光光谱分析对目标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荧光粉具有单斜晶体结构,其空间群为 P21/c。结构分析表明:掺杂的铕以 Eu3+的化合态取代了基质 Sr2Gd Nb O6中的 Gd3+,形成了单一晶体结构的荧光粉。Sr2Gd1–xNb O6: x Eu3+荧光粉在蓝光λex=468 nm 和近紫外 λex=395 nm...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高能射线成像对闪烁陶瓷的应用要求,并探究Eu3+掺杂量对陶瓷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合成了不同Eu3+掺杂量的EuxLu1.4–xGd0.6O3(x=0、0.02、0.06、0.10、0.14、0.18)粉体并通过真空预烧结合热等静压烧结,制备出EuxLu1.4–xGd0.6O3透明陶瓷。随着Eu3+掺杂量的增加,陶瓷直线透过率先升高后降低,在x=0.10时达到最高(71.4%@611 nm)。EuxLu1.4–xGd0.6O3陶瓷的光致激发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证明了Eu3+掺杂量的增加能够提升陶瓷的吸收峰和发射峰强度。陶瓷在X射线激发下的发光强度随着Eu3+掺杂量的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合成出了硫元素掺杂的具有473 nm和525 nm双发射的UCr4C4型Rb Na3(Li12Si4O16–ySy):Eu2+窄带蓝光荧光粉,并在UCr4C4结构中实现零热猝灭发光性能,其发光积分强度在250℃下提升至室温的107%。Eu2+离子的格位占据分析及缺陷表征揭示了对应的发光调控和零热猝灭机理。采用阳离子取代策略(Ti4+部分取代Si4+)成功消除了荧光粉位于525 nm的肩带峰,将蓝光色纯度从61.1%提升至83.7%,使Rb Na3(Li12Si3Ti O16–ySy):Eu2+荧光粉有望成为应用于液晶显示背光的蓝色发光候选材料,为UCr  相似文献   

8.
张丽华 《陶瓷》2021,(1):24-30
稀土掺杂LaF3发光材料因具有优越的物理与化学性能,已广泛应用于LED显示、照明节能、光学通讯和荧光探针等领域。笔者以氧化镧、氧化铕、硝酸、氟化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原料,采用简单水热法合成了LaF3∶Eu3+红色荧光粉,并探讨pH值、反应温度以及表面活性剂用量对产物的物相结构、形貌尺寸和荧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热产品均是六方晶系的LaF3∶Eu3+纳米晶,晶粒尺寸介于20~100 nm内。荧光结果表明:LaF3∶Eu3+纳米晶在397 nm(7F0→5L6)光源激发下表现出良好的橙红色发射(592 nm,5D0→7F1)。当Eu^3+离子掺杂摩尔浓度为9%时,样品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更高的Eu掺杂浓度会引起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9.
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Sr3Y1.98(BO3)4:0.02Sm3+橙红光荧光粉,研究了样的晶体结构性质和发光性质。荧光粉的激发光谱由宽带峰和锐峰组成。其中宽带峰位于紫外区,来自O2-→Sm3+的电荷迁移带跃迁;锐峰位于近紫外和可见光区,来自Sm3+的f-f跃迁吸收。在403 nm的光激发下,Sr3Y1.98(BO3)4:0.02Sm3+的发射光谱展示出两个较弱的发射峰(4G5/26H5/2,566 nm;4G5/26H9/2,649 nm)和一个较强的发射峰(4G5/26...  相似文献   

10.
Y3Al5O12:Ce3+(YAG:Ce3+)发射谱中红光成分的不足导致了白光LED色温偏高且显色性较差,一种解决方案是引入能发射红光的激活离子与Ce3+共掺杂以使YAG:Ce3+发射谱红移。本工作报道了Ce3+–Eu3+共掺Y3Al5O12(YAG:Ce3+/Eu3+)透明陶瓷的制备、结构和荧光性能。该材料体系在Eu含量高达25%时仍保持纯石榴石相结构,且Eu3+的荧光猝灭浓度高达9%左右,比Pr3+和Sm3+等离子更适合用作YAG的红光发射激活剂。YAG:Ce3+/Eu3+透明陶瓷在蓝光(如442和466 nm)激发下的Ce3+荧光发射随着Eu含量的...  相似文献   

11.
长余辉材料应用广泛,但种类繁多、发光机理难以被普遍阐释。针对发光–余辉性能好的Sr2MgSi2O7:Eu2+,Dy3+硅酸盐长余辉材料,构建Sr2MgSi2O7基质、Eu掺杂及(Eu,Dy)共掺杂Sr2MgSi2O7的分子模型,进行第一性原理计算。从电子结构角度解译电子跃迁俘获路径,并阐释Sr2MgSi2O7:Eu2+,Dy3+的持续发光机理。结果表明:Eu、Dy离子的掺入使Sr2MgSi2O7由间接带隙半导体转变为直接带隙半导体;Dy 5d态主要位于Fermi能级与Eu 5d态之间,并与Eu 5d态存在能量重叠,这证实了Dy3+作为电子陷阱的合理性。S...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Ba3Y1.9(BO3)4:0.1Sm3+橙色荧光粉,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制得的样品为纯相。样品的激发光谱由位于200~275 nm之间的宽峰和位于300~500 nm之间的一系列锐峰组成,其中宽峰归因于O2-→Sm3+电荷迁移带跃迁,而锐峰则归因于Sm3+的f-f跃迁吸收。在紫外光、近紫外光和可见光激发下,Ba3Y1.9(BO3)4:0.1Sm3+在566 nm、602 nm和651 nm处有强发射峰,分别归因于Sm3+4G5/26HJ/2(J=5,7,9)特征发射。通过CIE色度图可知样品发光位于橙色区。研究结果表明Ba3...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红色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色纯度,以硝酸钙、硝酸钠、硝酸铕、磷酸二氢铵、钼酸铵、硝酸钡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NaCa1-xPO4xEu3+、NaCa1-x(PO41-y(MoO4yxEu3+、NaCa1-x-zPO4xEu3+,zBa2+系列红色荧光粉。探讨了Eu3+单掺杂和Eu3+/MoO42-、Eu3+/Ba2+共掺杂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XRD)、荧光分光光度计、色坐标等对荧光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掺杂Eu3+、MoO42-、Ba2+后NaCaPO4晶系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晶胞参数发生了变化,说明Eu3+、MoO42-、Ba2+进入NaCaPO4晶格中。在393 nm紫外光激发下,荧光粉发射光谱图出现两个Eu3+比较强的特征发射峰,分别属于Eu3+5D07F15D07F2跃迁。与单掺杂16%Eu3+荧光粉相比,共掺杂16%Eu3+/3%MoO42-或16%Eu3+/6%Ba2+荧光粉的发射光谱中5D07F2跃迁产生的发射峰强度均高于单掺杂16%Eu3+荧光粉的发射峰强度,其5D07F25D07F1发射光强度之比(R)分别为1.76(RMo)和1.28(RBa),都大于单掺杂16%Eu3+荧光粉的REu(0.99),共掺杂Eu3+/MoO42-荧光粉的色纯度比单掺杂Eu3+和共掺杂Eu3+/Ba2+荧光粉的色纯度更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GPa级高压低温烧结制备出立方γ-氧化铝(γ-Al2O3)透明陶瓷材料,通过调节温度并研究了立方γ-氧化铝陶瓷在常压和高压下的相变行为、显微结构和掺杂稀土离子(Eu3+)的发光特性。结果表明:采用5 GPa压力和温度为300℃所烧结的立方氧化铝透明陶瓷,其直线透过率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达到86%,与蓝宝石单晶体在该波段的透光性能一致,并且其平均晶粒尺寸小于20 nm,Vickers硬度达16 GPa。另外,在立方氧化铝基质中掺入三价稀土Eu3+后,三价Eu3+能自还原为二价Eu2+。当对Eu3+掺杂γ-Al2O3材料加热至300℃后,其荧光光谱表现出最强的Eu2+发射,继续升高温度至1 200℃后,二价Eu2+的发射强度降低至最小值,并恢复为三价Eu3+的发射。这表明立方氧化铝具有自还原的结构优势,有利于获得低价金属离子掺...  相似文献   

15.
与传统闪烁陶瓷相比,基于立方相Gd2Zr2O7具有高密度、高光学透过率和良好的闪烁性能等特征,本工作采用真空烧结法,成功制备出系列Eu3+掺杂Gd2Zr2O7透明陶瓷,研究了掺杂离子及掺杂量对其晶体结构、光学透过率、荧光性能及闪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透明陶瓷样品具有良好的光透过能力;光谱表征发现,20%Eu3+掺杂Gd2Zr2O7具有最佳的光致荧光和辐照发光强度,其最强发射峰位于630 nm。X射线成像实验表明,Gd1.8Eu0.2Zr2O7透明陶瓷的X射线成像分辨率可达11 lp·mm–1,具备对不同材质物体的成像应用潜力。在医学成像、工业探伤、高能物理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Ca3La1.96(BO3)4:0.04Pr3+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XRD)确定了样品的晶体结构,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对样品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已经成相。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在449 nm、473 nm和485 nm光的激发下,样品的发射谱峰位于607 nm附近,这归因于Pr3+1D23H4跃迁。监测607 nm时,样品的激发谱由位于320~400 nm的宽激发带和分别位于449 nm、473 nm和485 nm处的窄激发峰组成。位于449 nm、473 nm和485 nm处的激发峰分别归因于Pr3+3H43P23H43P1...  相似文献   

17.
朱国贤  谢木标  李海莲  邱发民 《广州化工》2013,(18):108-109,114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Eu2+,Ce3+单掺和共掺KMgF3。分析了样品的结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样品均为单相。测定了它们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结果显示:在Eu2+单掺KMgF3中,发现峰值位于360nm附近的锐峰线发射;在KMgF3双掺体系中,只能观察到Eu2+的发射光谱,并且Eu2+的发射强度随着Eu2+的浓度增加而增强,说明在共掺体系中存在Ce3+→Eu2+能量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LaMnO3+δ薄膜材料。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测试结果表明,薄膜材料为单一相结构的多晶氧化物,结构为正交畸变钙钛矿LaMnO3+δ;利用开尔文探针显微镜(KPFM)测得LaMnO3+δ薄膜接触电势差(CPD)的高分辨率图像,并通过CPD结果计算得知,在30~80℃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功函数由4.452 eV升至4.644 eV,这是由于材料内部高价阳离子Mn4+浓度增加所致。该结果在XPS测试中得到进一步验证,Mn4+/Mn3+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采用自组装电阻-温度测试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薄膜材料在30~80℃范围内具有一定的负温度系数热敏特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在Pt/Ti/SiO2/(100)Si基片上不同厚度的BaTi0.99Fe0.01O3(BFTO)薄膜,研究了不同薄膜厚度对BFTO薄膜的晶体结构、介电和铁电性能的影响。在薄膜厚度低于370 nm时,BFTO薄膜呈现四方相结构,而随着厚度进一步增加,薄膜的四方性降低。随着厚度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薄膜的介电常数,而铁电性能逐渐降低。在厚度为370 nm时,薄膜具有良好的铁电性能和较低的漏电流,剩余极化Pr为12μC/cm2,漏电流密度为2.4×10-6 A/cm2。  相似文献   

20.
利用溶剂热法制备油相NaYF4∶Yb3+,Tm3+,经“超声去油”后得到水相NaYF4∶Yb3+,Tm3+,并对稀土离子掺杂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油酸体积分数进行条件优化,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分子荧光光谱仪(MFS)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稀土离子掺杂比例为NaYF4∶25%Yb3+,0.3%Tm3+,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300℃,油酸体积分数为20.6%时,合成的水相NaYF4∶Yb3+,Tm3+为六方晶型结构,六边形两平面间的平均粒径大小约为50 nm,形貌均匀、尺寸均一、分散性良好,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在452和478 nm处荧光强度最大,且发出明亮的蓝色荧光。水相NaYF4∶Yb3+,T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