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峰油田长8储层裂缝特征及对生产影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分析了西峰油田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显示该区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以高角度裂缝为主;储层裂缝受现应力场的影响,通常与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近平行;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沉积微相等因素控制;储层裂缝的存在,提高了该区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性,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同时又影响油井产能和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裂缝性油藏是当今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裂缝性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很多,搞清裂缝在地下的空间分布规律,对油气产能的研究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本文应用3DMOVE裂缝分析技术预测KS油藏潜山顶面裂缝发育方向以NWW向展布为主,次要方向为SE向。裂缝发育受构造形态控制,构造高部位,地层倾角变化大的部位裂缝发育,且裂缝具有共轭的性质,而构造低部位裂缝欠发育。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砂岩岩层致密,脆性以及强度比较大,因此,在构造时裂缝极易形成,而裂缝可以作为地渗透砂岩进行渗流的通道,并且结合吉林两井地区的低渗透砂岩的构造,因此,研究裂缝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提高油田的开发水平,尤其是对那些低渗透砂岩地区的油田开发,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裂缝的特征以及裂缝在吉林两井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邑构造位于川西坳陷西南部,其中的须家河组三段储层以中细粒碎屑石英砂岩为主,该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很低,为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对储层的储集和渗透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裂缝发育特征的研究在该储层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以岩芯裂缝观测为主要依据,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的构造裂缝类型及发育程度进行描述和分析,为裂缝性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较为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特低渗透油藏裂缝发育规模小,具多向性,单一方法研究准确性差,通过野外露头观测、岩芯古地磁测量、岩芯应力试验、和微地震监测等研究方法,对樊川区块长6储层天然裂缝和人工裂缝发育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长6储层发育高角度裂缝,展布方向为近EW向、NW向与NE向;压裂反映的应力方向74度,静态、注水反映的应力方向66°,微地震监测得到的人工裂缝方位主要有NE、NW两个方位,与露头、岩芯等方法得到的天然裂缝方位基本一致,人工裂缝不仅受天然裂缝的控制,也受到现代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钻井、录井、薄片鉴定等资料,对王家川油田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王家川油田储层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有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等,相对孔隙度,渗透率在纵向上、平面上变化较大,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天然垂直裂缝十分发育,且主要为构造成因的垂直剪切缝,EW、NS两组裂缝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7.
朝阳沟油田是典型的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藏,因此对其裂缝发育特征进行研究。构造力学与油井生产动态分析表明天然裂缝方向近东向西,人工裂缝方向与其一致;构造力学数值分析显示裂缝发育区域在构造轴部与断层两侧。裂缝研究将对井网优化设计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芯观察,结合盆地构造背景,从裂缝发育类型、性质及受控因素等方面分析入手,总结得到虎狼峁区长6段裂缝两点特征:共发育2组不同延伸方向的裂缝,裂缝发育程度与裂缝延伸方向有关;裂缝是不受局部构造运动控制的区域性裂缝,岩层中裂缝发育程度和分布主要受储层的岩性、厚度及其组合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致密砂岩气储层的天然气资源量巨大,但其一般具有埋藏深、岩性致密、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勘探与开发难度较大。裂缝发育特征是影响致密砂岩气储层中天然气含气性的关键因素,控制了致密低渗气藏的单井产能和开发效果。综述了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的类型、形成机理、主控因素、识别方法和裂缝有效性影响因素等研究现状,为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深入了解天然裂缝在致密砂岩气储层工作开展中的研究现状,有利于致密砂岩气储层裂缝的评价、预测及天然气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10.
海坨子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了受构造、岩性控制的二组裂缝。它们在现应力场作用下,目前以近东西向裂缝的渗透性最好,在动态上反应最明显。裂缝发育带主要沿大安逆断层西部的断层分布,东部鼻状构造是应力和裂缝集中发育分布区,裂缝发育带控制了该区油气的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滨南油田油藏裂缝性储层的特点,以地震地质资料为主利用断裂增强滤波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提取了反映储层微裂缝的最优几何属性:曲率属性的线状特征,最大曲率与裂缝的密度有内在的联系,通过曲率的方位角研究裂缝的方向。通过岩心资料和成像测井与地震资料相结合分析裂缝空间展布规律。滨南油田潜山储集空间类型多、分布不均匀,裂缝、溶孔和溶洞发育,储集空间具有结构形态上的复杂性和空间变化的随机性。通过研究得到该区裂缝的方向主要是北东向,主要发育在大断层附近的构造高点,西北部沿断层走向有个裂缝不发育的条带,其他各层段储层的特征表现为一定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渗流规律与常规砂岩储层明显不同,此类储层开发过程中,存在生产井压力和产量下降快、采收率低等问题。为此,本文通过两相驱替实验分析了Sar油田储层岩心渗流规律、洗油效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当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不存在裂缝时,储层水驱采收率仅有30%,而当存在一定裂缝时,由于储层平均渗透率增加,且存在基质和裂缝之间的渗吸作用,相比无裂缝油藏采收率可提高3%~10%,这表明,碳酸盐岩油藏在进行水驱开发时,存在一定裂缝的储层的水驱开发效果要优于不存在裂缝的碳酸盐岩储层。  相似文献   

13.
X油田为大庆西部外围油田中裂缝最为发育的油田,裂缝发育频率最高且方向复杂,通过对X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形成了多方法并举的由"点"到"面"再到"体"的裂缝研究思路,实现了裂缝的研究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刻画"、由"井点研究向平面刻画"的转变,搞清了储层裂缝分布状况,技术成果对指导其它裂缝油田的裂缝研究和开发调整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区钻井岩心、野外露头裂缝系统观测与统计,岩心薄片观察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上三叠统裂缝系统的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鄂尔多斯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不同期次形成的裂缝系统在盆地内部不同构造单元表现出不一致性。研究区处在鄂尔多斯几个构造单元接触地带,构造裂缝为主要的裂缝类型,其分布在区域上表现出多样性。上三叠统主要发育NEE、NNW、NE、NW四组裂缝系统,其中为NNE向裂缝和NW向裂缝形成于燕山期,NNW向裂缝和NE向裂缝形成于喜山期。  相似文献   

15.
开展阿姆河右岸M气田卡洛夫-牛津阶缓坡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纵向上显示上部小层储层发育好于下部,横向储层连续性较差,呈现块状特征,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圈闭内的构造高部位。储层特征分析储层发育于礁滩复合体的有利沉积微相中;溶蚀作用提高储层的储集能力;破裂作用形成裂缝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该气田的发现改变了前人对该地区缓坡相深水区内无较好礁滩相储层发育的认识,对缓坡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开发具有认识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油田长2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蟠龙油田长2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成岩作用及储层物性研究,其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成岩作用、裂缝发育程度与规模控制。辫状河河道砂坝中细—细砂岩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天然堤粉细砂岩和细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丧失的主要原因;碳结作用进一步破坏孔隙度,碳酸盐是砂岩孔隙度丧失的主要胶结物;溶解作用是物性得到改善的重要途径;裂缝对砂岩渗透率的提高起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裂缝提高了储层的渗透性,尤其在低渗透储层中,裂缝是油运移和流体渗流的主要通道,影响着油气分布及开发效果,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方案的布置以及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意义。裂缝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岩性、物性、岩层厚度以及构造变形、断层等因素。应用岩心统计、测井裂缝识别结果并结合物性、构造曲率与裂缝发育程度的关系、及与断层的关系等方法分析研究裂缝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坪北油田长6储层属于湖相三角洲前缘砂体,是坪北油田的主力产层。通过用倾角测井及微地震波裂缝监测、几何变形分析和相对地压力分析等方法点、面结合分析了坪北长6储层裂缝特征,按成因总结了三种类型,即剪切构造裂缝、层间缝和压裂缝。构造裂缝、层间裂缝不发育,作为渗流通道对坪北长6储层意义不大。压裂缝中的粒间缝与一般的孔喉所起作用相当,而超微压裂缝在原始状态下对渗流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岭气田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登娄库组砂岩储层是其主要含气层位。储层的埋深大,成岩作用强,对孔隙发育及孔隙结构影响显著,次生孔隙的发育是登娄库组储层天然气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主要利用薄片鉴定等分析化验数据对登娄库组砂岩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指出登娄库组砂岩储层的次生孔隙发育位置,为气田开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子北油田肖家河区长6油藏是典型的特低渗-超低渗砂岩储层,裂缝较为发育。裂缝特征及识别研究是该区精细油藏描述的重要环节。由于研究区没有倾角测井、成像测井等资料,对裂缝的研究只能参考区域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岩心裂缝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储层中微裂缝的形态、方向及开度,且利用多数据对主裂缝方向进行判断,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裂缝以北东为主裂缝方向,裂缝角度在40~75°,可为开发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