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揭示衣下空间对服装穿着舒适性的影响,阐明衣下空间与穿着舒适性的关系,在介绍衣下空间定义与测量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论述了不同状态的衣下空间对服装接触舒适性、压力舒适性、热湿舒适性的影响,并重点论述了衣下空间与服装热湿舒适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衣下空间对服装热湿舒适性影响最为明显。最后对衣下空间与服装舒适性关系研究提出展望,认为应区分衣下空间与服装松量二者概念,并着重研究衣下空间热湿传递机理,以探究衣下空间最优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
于淼  李俊  王艺霈 《纺织学报》2012,33(4):100-105
为了掌握衣下空间体积的规律,本文通过在标准体型人台上依次穿着面料不同、款式相同的服装,运用[TC]2 NX-16非接触式三维扫描技术采集点云数据,经过计算机图形处理和对比,立体再现衣下空间的存在,得到衣下空间的整体立体体积,逐步回归得出影响衣下空间的主要面料性能项目,以及这些项目共同作用于衣下空间大小的表达式。衣下空间与服装面料的性能有紧密关联性。衣下空间的大小与硬挺度.抗弯长度、经纱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悬垂度.波峰夹角均匀度呈显著负相关。该结论对服装的设计制作,尤其是功能防护服装的面料设计,可以起到先期预测并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衣下空间体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在标准体型人台上依次穿着面料不同、款式相同的服装,运用[TC]2 NX-16非接触式三维扫描技术采集点云数据,经过计算机图形处理和对比,立体再现衣下空间的存在,得到衣下空间的整体立体体积,逐步回归得出影响衣下空间的主要面料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指标共同作用于衣下空间体积的表达式.衣下空间与服装面料的性能有紧密关联性.衣下空间的大小与经向密度、悬垂度测试中的波峰均匀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悬垂度测试中的波峰夹角均匀度呈显著负相关.该结论对服装的设计制作,尤其是功能防护服装的面料设计,可以起到先期预测并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手臂活动角度对衣下间隙局部分布及服装局部散热性能的影响,利用三维扫描仪量化了出汗暖体假人在6种手臂姿势下,12个体段的衣下间隙体积及接触面积,提取了表征人体活动空间大小的物理指标,测量了服装各体段的局部热阻。结果表明:手臂的前伸角度与衣下间隙体积呈负相关性,而与接触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性,人体的活动空间随着手臂前伸角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各体段的局部有效热阻呈现出非均匀的分布状态,局部衣下空气层体积越大、接触面积越小的体段,其有效热阻越大。服装的有效热阻可用衣下间隙体积与接触面积百分比共同预测。  相似文献   

5.
传统蒙古袍是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田野调研,对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的款式、色彩、面料、形制、结构、工艺等服装特征与服饰文化进行研究。基于CLO 3D软件,进行2 D结构复原和3 D虚拟试衣,提出了传统蒙古袍三维虚拟试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结果表明,乌珠穆沁部落传统蒙古袍是集实用、审美和种族认同于一体,具有典型的草原游牧文化特征;利用科技手段将传统蒙古袍数字化是传承传统服饰的有效手段。因此,研究对于传统蒙古族服饰文化体系的丰富、完善及传统民族服饰传承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云仪  张雪  李小辉  李俊 《纺织学报》2012,33(11):102-106
防护服与人体间的空气层是影响服装热防护性能的主要因素。根据织物热防护性能研究过程中对衣下空气层厚度测量的要求,通过三维人体扫描设备获得的裸体假人和着装假人的点云数据,利用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 Qualify 实现快速建模,通过3D比较直观显示假人全身的衣下空气层分布,并计算每个热传感器对应的衣下空气层厚度大小。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衣下空气层对于服装系统热传递性能的影响,文章介绍了衣下空气层的热传递机制,概括了三种衣下空气层对于服装隔热性能影响的研究方法,即热平板测试、假人测试和数值模拟,论述了各研究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根据研究方法,从厚度、体积、位置、方向、非均匀形态和运动状态六方面分析了衣下空气层对服装热传递性能的影响。基于目前研究现状,针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不足提出两点展望,即研究非均匀衣下空气层对于服装系统热传递的影响,发展厚重服装和多层服装的衣下空气层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消防服衣下空气层对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影响,从衣下空气层的厚度与位置、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 3个方面综述了消防服衣下空气层研究的发展过程及最新进展,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衣下空气层的厚度和位置影响衣下热传递机制,从而影响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织物的硬挺度和悬垂性、服装的合体度以及人体动作影响消防服衣下空气层的分布;目前主要使用三维人体扫描技术获取燃烧假人裸体及着装状态下的三维图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计算衣下空气层厚度。基于当前消防服衣下空气层的研究现状认为,未来研究需深入分析衣下空气层的作用机制,建立多层消防服衣下空气层的测量方法,提高衣下空气层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
王敏  李俊 《纺织学报》2019,40(1):114-119
为准确获取燃烧假人测试中防火服热暴露前后衣下空气层厚度及其分布,提出一种基于三维现场扫描的测量和表征方法。利用Kinect深度相机,通过在燃烧假人室内构建扫描平台,现场获得假人裸体及着装状态点云数据;基于Geomagic逆向工程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对齐和比较,并通过实现假人表面传感器在三维空间的准确定位,快速有效地表征衣下空气层厚度及分布。经验证发现:即使是相同的服装每次穿着后衣下空气层分布也存在较大差异;背部区域热暴露前后空气层厚度平均变异系数分别达到46%、35%。结果表明,以往异地扫描获得的数据难以准确反映燃烧测试时的真实状态,现场扫描更有利于准确分析因服装材料、规格、高温收缩等因素导致的衣下空气层变化对热防护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适宜的服装宽松量,提升透气型核生化(NBC)防护服的热湿舒适性,设计了穿着实验。在温、湿度可控制的气候室内,借助出汗暖体假人和三维扫描技术,观察常温、静止状态下5套不同松量服装的热湿传递性能,探讨衣下空气层对NBC防护服热阻和湿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衣下空气层体积与平均厚度的增量变化相似,不同松量服装的衣下空气层对服装总热阻和总湿阻有显著影响;随着透气型NBC防护服松量的增大,服装总热阻随着衣下空气层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服装总湿阻随着衣下空气层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衣下微环境对着装者的舒适性有决定性的影响,从评价方法和影响因素方面对衣下微环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探讨.衣下微环境评价方法可以归纳为着装测试和数值模拟,着装测试包括真人和假人穿着测试,数值模拟是基于人体热生理模型的着装计算机模拟.衣下微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从人体、服装和环境方面展开,人体因素的研究包括代谢水平、年龄和性别...  相似文献   

12.
为量化表征连体服与人体的空间关系并构建服装合体性的客观评价指标,利用三维人体扫描仪对7种姿势下的裸态人体和着装人体进行扫描。通过三维图像分析确定了受姿势影响的关键部位,并提取了22个衣下间隙指标。以主观合体度评分为标准,确定了9个衣下间隙特征指标,并对不同姿势下特征指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利用因子分析构建了基于衣下间隙特征指标的服装合体性综合评价方程。结果表明:构建的服装合体性评价方程的计算结果排序与主观合体度的评价结果排序一致,具有理想的评估效果;同站姿相比,抬臂和弯腰姿势显著降低了衣下间隙大小,裆长差下降高达64%,且姿势越复杂下降程度越明显;胸背部、臀裆部和腿部是影响连体服合体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人体皮肤与织物之间存在的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传热透湿性能的影响,利用出汗热平板仪测试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并通过在热板与织物之间放置不同厚度的分隔板来模拟衣下间隙厚度,实现了定量测试皮肤—衣下间隙—织物之间的热湿传递。实验结果证明:织物系统的热阻和湿阻先随衣下间隙厚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在衣下间隙达到12 mm时出现下降,随后又进一步增加;虽然织物厚度影响着织物系统的热阻与湿阻,但衣下间隙对织物系统热湿阻的影响更为显著。综合服装的合体美观与舒适保暖性能,建议防寒类服装设计采用胸围放松量6~8 cm之间为宜。本研究有助于理解服装宽松量设计与服装隔热透湿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服装产品的舒适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体与服装特征曲面间面积松量的分配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继红  张文斌  肖平 《纺织学报》2008,29(5):102-106
采用人体扫描仪得到标准人体和同一款式不同放松量服装的点云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三次多项式分段拟合不同部位截面的曲线以及弧长等分计算曲线等分点,建立人体与服装间面积的算法模型。讨论不同人体特征曲面随人体角度变化、人体与服装间面积松量的分配关系,揭示人体穿着服装空间的变化规律。可为服装研究领域提供人体与服装之间真实的空间松量分配关系,实现客观评价服装外观差异,改善服装合体性,为三维服装虚拟效果提供检验标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以女性三维人体测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女性体形特征进行塑身连体衣纸样结构设计。首先通过在人体上立裁的方法获取无松量纸样,然后结合面料弹性试验数据调整塑身连体衣纸样,并进行样衣试制,通过CLO 3D虚拟试穿进一步完善版型得出最终纸样,进一步通过真人试穿进行压力测试及主观评价。试验得出,该款塑身连体衣整体压力值偏小,具有一定的塑形效果,该纸样可作为中压或者重压塑身连体衣的基础纸样。该研究为塑身连体衣的纸样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人体颈部三维立体模型是研究服装领口与颈部之间作用力的前提,是预测颈部服装压力、优化领型设计的基础。为此,以200名在职男性颈部形态分类为基础,挑选20名颈型相似的青年男性,通过三维人体扫描仪获取枕骨下沿与颈根之间12 cm的40个颈部截面点云图;再用Mat Lab软件处理,获取颈部截面坐标;之后将颈部三维坐标输入Solid Works软件,即可输出颈部皮肤层三维模型;运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包含骨骼层、软组织层的颈部三维模型,并利用服装穿着压力与三维模型曲率的关系进行模型验证。分析结果显示,建立的三维颈部模型高度有效,模型对服装压力的预测以及服装领型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通风孔和通风道设计对人体运动热生理及主观舒适感的影响,采用针织挑洞工艺与凸条工艺设计了2款运动服,在人工气候舱中进行着装人体实验,评价所研发运动服对人体皮肤温度、衣下湿度、汗液蒸发率等客观生理指标,以及主观热感觉、湿感觉、黏体感、舒适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通风孔设计的服装能显著增加人体汗液蒸发,降低衣下湿度,同时受试者的主观热、湿、黏体及不舒适感也显著下降;在通风孔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通风道设计的服装,由于衣下空气层厚度的增大,使得服装的热阻也增加,未能起到进一步改善人体热生理及舒适感的作用;在运动服的设计中,应当在控制服装热阻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通风性能。  相似文献   

18.
于芳 《广西轻工业》2014,(4):86-87,120
提出一种交互式的三维服装设计方法。该方法将2D环境中的服装裁片设计与3D环境中的着衣效果展示集成到一个系统中,系统允许设计师对服装裁片进行任意修改,并能根据需要实时的显示修改后的服装着衣效果。系统还能根据人体相关的尺寸信息,对设计好的服装模型进行相关尺寸的修改。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服装定制中个性化服装开发效率低以及虚拟试衣过程繁琐等问题,首先,详细阐明了三维服装软件CLO 3D和Marvelous Designer的虚拟服装迁移原理;其次,结合CLO 3D的虚拟服装迁移和自动转换虚拟模特功能,提出了一套针对三维扫描人体的个性化服装定制方案;最后,采用三维扫描人体开展虚拟服装迁移实验,验证了该方案在实际个性化服装定制应用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体型的三维扫描人体,可快速生成个性化虚拟服装、个性化样板和展示个性化虚拟试衣效果;生成的虚拟服装能够满足不同体型的个性化需求。该方法可提高个性化虚拟服装开发效率,为个性化服装定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夏季室外高温日晒环境下作业人员的热舒适性,对人体、服装与环境之间传热过程进行分析,以此作为针对性降温方式的理论基础建立了通风服装在室外高温日晒环境下的传热模型,并采用真人实验的方法验证了该传热模型;分析了送风后衣下空间空气参数及人体主观反映的改变.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人体得热量与失热量误差仅为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