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改造型盆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沉积盆地的改造及保存,对有机质的演化和油气的生成、运聚、储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沉积盆地的组合叠加、深埋、改造及消亡史,从盆地的基本概念入手认为:沉积盆地不完全是封闭性的洼地,也不完全保存于相对低洼的状态;在后期改造过程中,往往形成有统一特征的盆地群,并在地质历史中的不同阶段形成不同格局的盆地;作为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单元的盆地,实际上是联片分布的沉积物和(或)沉积岩实体。根据沉积盆地的改造情况,将我国400多个沉积盆地划分为5类,其中Ⅰ、Ⅱ类盆地为上覆地层基本未被剥蚀的原型盆地,Ⅲ-Ⅴ类盆地为上覆地层遭受不同程度剥蚀和构造改造的改造型盆地。改造型盆地的油气储量分别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和70%以上,且探明程度较低。因此,改造型盆地是今后我国油气勘探的主攻目标;研究改造型盆地的生储岩系,区域不整合及盆地改造中的多旋回开合,是打开改造型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的钥匙  相似文献   

2.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类型及研究思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改造型含油气盆地是指含油气盆地原型经过内外地质动力作用使其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的盆地。根据内外地质动力作用方式将其划分为抬升改造型,块断改造型和冲断、褶皱改造型三类。勘探改造型盆地油气的技术路线不能仍然依照“定凹选带”的原则,应建立新的“晚期成藏、成藏单元与整体持续封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将改造型盆地成藏单元划分为改造破坏型、改造保存型与改造建设型三种类型,只有后二种类型的成藏单元才具有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3  
中国中西部类前陆盆地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改造型盆地,垂向上由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叠加构成叠合盆地,并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受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影响和成盆构造应力场控制,在盆地充填中配置不同的沉积体系,组合成不同的沉积层序。因此,构造和沉积作用是控制该类盆地多期次成烃成藏的主要因素。此类盆地的发育过程至少具备两期成烃成藏条件,而沉积层序本身具备生储盖组合条件。在前陆型改造盆地油气勘探中除注意成烃条件以外,还要通过恢复盆地原型及其叠合方式、恢复盆地沉积充填的沉积体系配置等,加强成藏及后期保存条件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油气盆地研究及其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国可分为五大构造区,它们控制了沉积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每一沉积盆地可有单一层次或多层次结构,分别构成一种或多种盆地原型;对两种以上原型盆地组成的叠合盆地,宜用双重分类命名。以印支旋回为界,可分上、下两大油气组合,上部组合约占我国油气资源总量的60—70%,今后仍应是重要勘探对象,同时要大力开展下部组合的勘探。为深入评价盆地的含油性,可建立计算机定量动态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5.
�������������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油气工业的发展,天然气勘探将面对更深、更复杂的领域-- 指形成较早、在其后的地持历史中受到较强烈剥蚀、变形并且叠加、深埋等改造作用的沉积盆地。与盆地改造相应的是油气生成、运聚的变化。多次生烃、成藏,古油气藏部分或全部破坏以及次生油气世故的形成等。通过对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听分析归纳,认为依据改造程度,可将我国4个主要含没气盆地分为五大类:(1)上覆为基本未被剥蚀的原型盆地,下伏为保存大致完好的螽断  相似文献   

6.
盆地后期改造阶段与应力场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沉积盆地后期改造强烈,大致可划分为5 个阶段,即微改造阶段、弱改造阶段、中等改造阶段、强改造阶段和极强改造阶段,并各自形成相对应的改造盆地。沉积盆地的萎缩、消亡与所处构造应力场的演化息息相关,在后期以挤压应力场为主的改造下,可形成逆转型改造盆地、递进型改造盆地和走滑型改造盆地三类。由于各类改造盆地的生储盖展布特征、保存状态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油气勘探思路和方法上不同。  相似文献   

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过多期建造和改造使现今盆地与盆地原型有一定差异,油气勘探也受到了一定制约。在现今盆地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地震地层趋势法对南一段、南二段沉积末期剥蚀量进行了计算,再现了南屯组一、二段沉积时期的盆地原型,明确了原型盆地特征。研究认为,贝尔凹陷南屯组一段、二段原型盆地有继承性发育特征,控陷断裂、构造格局及构造单元大都继承性发育。南屯组盆地断陷结构为并联式,叠加模式为继承性叠加。构造控制了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发育及油气的成藏与分布。油气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原型盆地的控陷断层或同沉积断层附近,位于断陷期的贝西次凹内,该区油气生成、储集和运聚条件较好,有利于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8.
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与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和改造密切相关,因此在油气区域勘探中必须对盆地进行整体的动态分析;盆地构造分析主要包括含油气盆地分类,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盆地形成、演化及改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本文着重讨论了沉积盆地的类型,岩浆活动与盆地形成,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盆地形成、演化和改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苏浙皖海相盆地作为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查的重点盆地之一,具有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沉积的漫长历史,发育巨厚的海相建造,形成多套烃源岩系,具有良好的重油物质基础。然而,印支运动之后,海相沉积体制解体,盆地原型及其沉积建造受到严重构造改造,从而成为残留盆地。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油气系统,因此,苏浙皖海相油气勘探应根据其残留盆地的特点,正确地选择和确定勘探目标与对象。  相似文献   

10.
苏浙皖海相盆地作为我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查的重点盆地之一,具有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海相沉积的漫长历史,发育巨厚的海相建造,形成多套烃源岩系,具有良好的生油物质基础。然而,印支运动之后,海相沉积体制解体,盆地原型及其沉积建造受到严重构造改造,从而成为残留盆地。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油气系统,因此,苏浙皖海相油气勘探应根据其残留盆地的特点,正确地选择和确定勘探目标与对象。  相似文献   

11.
海相改造残留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勘探前景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中国前新生界海相地层很发育,其油气资源潜量丰富,但目前探明程度和勘探成功率很低。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普遍经历过多期改造,具有改造残留盆地的性质。主要的改造方式有抬升剥蚀、构造变形和深埋等,具体受盆地在各期构造运动中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控制,如被前陆盆地或裂谷盆地所叠加,整体抬升转化成为高原或高地,以及由于冲断褶皱而转化为断褶带甚至于造山带等。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具有复杂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油气系统。其最重要的油气成藏特点有 :(1)多期成藏,形成复杂油气系统,油气藏高度分散;(2)晚期(喜马拉雅期)成藏,明显受喜马拉雅运动控制。因此在油气勘探中要以正确认识和描述地质特征的非均一性为关键,以油气的生、运、散、聚成藏动力学过程为主线,从各种地质要素的相互作用的发展演化历史的角度开展研究。海相改造残留盆地勘探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我国 2 1世纪油气勘探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12.
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   总被引:68,自引:9,他引:59  
改造盆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多,为未来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这由中国大陆结构复杂、活动性强等基本特征所决定。油气的聚散、成藏和分布既严格受成盆期和成盆期前构造格局的控制,又明显受成盆期后每一次构造运动和任一种改造形式的影响,因而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分布规律多变,研究和勘探难度颇大。改造盆地研究与评价的思路和程式为 :(1)厘定盆地属性,分析动力环境;(2)恢复原始盆地,回归今盆位置;(3)揭示改造过程,明确几个时期;(4)确定改造程度,划分保存单元;(5)探讨聚散特点,评价资源规模;(6)重视多源油气,突破单一模式;(7)多期动态聚散,突出晚期成藏;(8)注意差异改造,切忌以点代面。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   总被引:24,自引:14,他引:10  
长距离漂移的小板块、条块分割的基底结构和相邻板块的复杂作用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多旋回的演化历史。自塔里木运动后,盆地经历了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中特提斯洋、新特提斯洋四大演化阶段,形成了多种原型盆地和统一、分割、又统一的叠加过程以及多变的热体制。多旋回盆地演化形成了复式油气系统。多套烃源、多个生烃坳陷和多期生烃构成了复式烃源;原生、次生孔隙型储层与“改造型”储层构成了复式储集空间;多套盖层与异常压力带构成了复式封盖系统;不整合、断裂、输导层和汇烃脊构成了复杂的输导网络;联合复合变形作用与沉积、成岩作用形成了复式圈闭系统;油气形成后的改造、重建封闭和保存导致了复杂的成藏史,形成了一些复式油气聚集带。基于上述认识,塔里木盆地今后油气勘探应立足于已知油气田,扩大储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积极向外拓展,争取战略突破;探索新类型、新层位、新深度,拓宽勘探领域;完善一批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特殊目标,实现储、产量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广阔。其中,三叠系延长组发育典型的低渗透—致密油藏,勘探难度大。50年来,持续深化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地质研究,提出了侏罗系油藏群成藏理论、内陆坳陷湖盆大型岩性油藏成藏理论和陆相页岩油成藏理论,实现3次战略转移,发现4个储量超过10×108 t的常规油气区和1个储量达20×108 t的页岩油接替区,探明石油储量连续10 年年均增长超3×108 t,成为中国增储上产速度最快的油区,原油年产量占中国的12.5%,可供其他同类型盆地的油气勘探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刘池洋  付锁堂  张道伟  陈琰  黄雷  石亚军 《石油学报》2020,41(12):1527-1537
柴达木盆地位处全球新生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和改造明显受高原形成动力学环境的控制,属于"强改造型"盆地。根据盆地属性及其所处动力环境的个性,揭示了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特点。柴达木盆地前期30年油气勘探无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盆地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及分布,直接受原盆富烃坳(凹)陷以及其中的烃源岩在改造后的留存状况所控制,即"原盆控源"。对古近纪原盆恢复等综合研究揭示,现今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处于古近纪盆地腹部的富烃坳陷区,其中的烃源岩主体保存尚好;确定该区环英雄岭逾3×104km2的地区为巨型油气富集区和重点石油勘探区。强改造作用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从古近纪较简单的富烃坳陷结构演变为现今由隆起、凹陷、断阶和斜坡等构造单元构成的复杂格局。此改造过程和结果直接控制着油气藏(油气田)的特征、分布、成藏模式和资源规模,简言之,改造控藏。盆地发生强烈改造的时间晚、地下深部的围压强等鲜明的个性改造特征,对油气的成生、运移、聚集和耗散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的成效显著,相继发现了5个不同类型的亿吨级大油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的确定构建了区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预测依据,开拓了持续发现多个油气田的广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6.
刘池洋  付锁堂  张道伟  陈琰  黄雷  石亚军 《石油学报》2021,41(12):1527-1537
柴达木盆地位处全球新生代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青藏高原北部,盆地的演化和改造明显受高原形成动力学环境的控制,属于"强改造型"盆地。根据盆地属性及其所处动力环境的个性,揭示了盆地油气赋存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的特点。柴达木盆地前期30年油气勘探无重要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盆地属性缺乏深刻认识。改造型盆地油气资源的贫富及分布,直接受原盆富烃坳(凹)陷以及其中的烃源岩在改造后的留存状况所控制,即"原盆控源"。对古近纪原盆恢复等综合研究揭示,现今的柴达木盆地西南部处于古近纪盆地腹部的富烃坳陷区,其中的烃源岩主体保存尚好;确定该区环英雄岭逾3×104km2的地区为巨型油气富集区和重点石油勘探区。强改造作用使得柴达木盆地西部从古近纪较简单的富烃坳陷结构演变为现今由隆起、凹陷、断阶和斜坡等构造单元构成的复杂格局。此改造过程和结果直接控制着油气藏(油气田)的特征、分布、成藏模式和资源规模,简言之,改造控藏。盆地发生强烈改造的时间晚、地下深部的围压强等鲜明的个性改造特征,对油气的成生、运移、聚集和耗散而言,利大于弊。目前,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油气勘探的成效显著,相继发现了5个不同类型的亿吨级大油田。改造型盆地油气富集区的确定构建了区内已发现和待发现油气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预测依据,开拓了持续发现多个油气田的广阔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7.
海拉尔盆地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由下而上可以划分为下部伸展断陷盆地(T5-T22)、中部走滑拉分盆地(T22-T04)和上部坳陷盆地(T04-地表)3个原型盆地。每一期盆地建造之后都经历了相应的盆地改造过程,分别对应着南屯期末、伊敏期末和晚期(青元岗期后)。盆地的这种多期建造和多期改造特征控制了盆地内油气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关系,因而决定了油气勘探的方向。伸展断陷发育时期,乌尔逊—贝尔凹陷为受NEE和近SN向断裂控制的箕状断陷盆地群,控制了盆地内有效烃源岩的空间分布。中部走滑拉分时期,受近SN向和NEE向断裂控制,形成了乌北、乌南、贝西、贝中4个次洼,控制了乌尔逊—贝尔凹陷区域盖层的空间分布,并与上部坳陷盆地一起控制了下部烃源岩的成熟范围。3期改造作用提供了油气运移的输导体系,并决定了有利构造圈闭的空间分布特征。伊敏期是油气的主要成藏期,在此之前定型并受晚期构造微弱改造的构造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8.
ACCELERATINGREGIONALEXPLORATIONINTHETHREEMAJORBASINSOFXINJIANGTOEARLYREALIZEOILPRODUCINGAREASTOBESTRATEGICALLYSUCCEEDEDZhang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