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1/2比例模型拟动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底部两层框架抗震墙上部四层砖房 1/2比例模型进行了拟动力地震反应试验;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这种结构的动力反应和破坏机理;分析了试验模型的水平承载力和破坏状态;最后对这种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底部两层框架上部六层砖房1/3比例模型的抗震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小旺  孙熙然 《建筑科学》1994,(3):12-18,29
本文简述了一个八层房屋模型的抗震试验及其结果。模型的底部两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上部为六层砖房结构,模型比例1/3。根据试验结果,对模型的极限承载力,变形能力,破坏机理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郑山锁 《工业建筑》1999,29(11):28-31,35
采用多自由度层间剪切模型,对底部两层框架砖房1/6 比例模型和原型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计算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并与1/6 比例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的底部两层框架砖房具有较大的抗震能力和良好的抗震性能,可以应用于7、8 度抗震设防区。如果适当提高第1 ~3 层的抗震强度,并加强其抗震构造措施,可望应用于9 度区。第1 层和第2 层是这种结构体系的薄弱层,且框架柱端,尤其柱脚为薄弱部位,第3 层与第2 层的侧移刚度比,在7、8 度时宜分别控制在1-2~2-0 和1-2 ~1-6 范围内。底部两层框架砖房的变形属剪切型,地震力沿楼层高度近似呈倒三角形分布,可采用基底剪力法计算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浩 《山西建筑》2007,33(7):105-106
采用三线性考虑刚度退化恢复力模型的动力计算分析程序对两试验模型进行了时程分析,为考察底部一层框架砖房和底部两层砖房实际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前述动力非线性程序对两实际底部砖房原型结构进行了时程分析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底部二层框架砖房的抗震性能要优于底部一层框架砖房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底部两层框架砖房1/5比例模型抗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简述了底部二层框架上部四层砖房 1/ 5比例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对模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该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底部框架砖房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底部1层框架上部4层砖房、底部2层框架上部3层砖房1/6比例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这种结构的动力特性、地震反应和抗震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底部1层框架砖房模型变形集中发生在第1层,而底部2层框架砖房模型的变形集中发生在第2层,但2个模型的最终破坏都受控于过渡层墙体的破坏。采用三线性考虑刚度退化恢复力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时程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所选模型的正确性。由于配重不足等原因,使原型与模型在受力性能方面有所差异。为考察原型结构的抗震性能,对2个原型结构进行了时程分析,并对他们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底部2层框架砖房的抗震性能要优于底部1层框架砖房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根据对底部为两层框架、上部为 4层砖混结构的 1 5比例的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对模型和原型房屋进行了动力分析。试验及理论分析表明 ,底部两层框架砖房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完全符合抗震设计规范要求 ,可以用于 7度抗震设防区。  相似文献   

8.
底部两层混凝土框剪八层砖房模型抗震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底部两层混凝土框架剪力墙上部六层砖房结构 1 8比例模型抗震试验的设计 ,概述了模型振动台试验结果 ,并对模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评价了此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总层数为 8层的砖墙与混凝土框剪结构能满足 7度区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9.
底部框剪砌体房屋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底部两层框架—砖抗震墙、上部三层砖房 ,底层框架—砖抗震墙、上部四层砖房及底部两层框架—混凝土抗震墙、上部五层砖房 (三榀 ) 1 6比例模型进行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 ;分析了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力学性能 ,包括受力特点、变形特征、破坏形态等 ,以及结构在不同受力阶段的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地震反应分布规律 ,结构的抗震能力、薄弱层和薄弱部位 ;提出了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的力学模型和方法 ,尤其框剪层和砖砌体层的恢复力特性计算模型及其特征点的计算公式 ;最后对三种房屋的模型和原型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并在与试验结果对比的基础上 ,提出了抗震设计建议 ,为底部框剪上部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与动力分析提供了依据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结合工程实例,分析底部两层框架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提出了改善底部两层框架砖房结构抗震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梁大伟 《山西建筑》2011,37(36):38-39
通过对某砌体结构教学楼进行抗震鉴定,结合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和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该砌体结构的加固原则、加固方案的选择进行了简要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对砌体结构的加固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框剪层抗震墙数量的合理确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郑山锁 《工业建筑》2001,31(5):22-25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提出的砖混过渡层与相邻框剪层的侧移刚度比限值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 0 0 11)规定的楼层侧移刚度比、层间弹性和弹塑性位移、抗震墙最小厚度、抗震横墙最大间距等限值 ,探讨了底部框架砖房框剪层抗震墙的合理数量范围 ,并从实用出发 ,提出了抗震墙数量可采用两重或三重约束的简化方法确定。  相似文献   

13.
在新近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中,强调了建筑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的重便要性。但在实际结构设计中,还缺乏比较简便而有足够精度的计算方法。本文针对钢筋砼框架结构弹塑性阶段受力特性的分析,得出了梁端相对弯矩值的分布特征,从而使梁端设计弯矩的选定合理化。实际算例表明,按此方法,可使钢筋砼框架结构的延性得到充分地发挥。  相似文献   

14.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的有关规定,分析了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截面尺寸的主要因素,并依据水平位移约束条件导出了地震区框架结构梁,柱截面尺寸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计算及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基于《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 8- 84) ,应用结构可靠度分析的一次二阶矩法 ,分别对《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DL - 5 0 85 /T - 1 999)和《战时军港抢修早强型钢 -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GBJ- 2 0 0 0 )中有关圆钢管混凝土和方钢管混凝土轴压、纯弯及压弯构件的承载力设计公式进行了可靠度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 ,规程中设计公式基本满足统一标准对塑性材料可靠度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一座建于7度区硬基上的纵墙承重建筑的加固和改建方案进行了抗震分析。原建筑为一四层砖砌体结构,改建后增为六层加跃层。按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验算的结果表明,原建筑及改建后建筑部分横墙抗剪能力均感不足。为此,进一步作了弹塑性变形验算和倒塌可能性分析。遭受7度罕遇地震时,在按标准反应谱构造的人工地震波作用下,改建后建筑的变位处于力和位移曲线的下降段中,在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原建筑和改建后建筑均将倒塌。由于EL-Centro波代表软基土的地震波,从而可以认为,改建后建筑仍可抵抗设计地震,但抗震安全性尚不够高。在此基础上,建议了增强改建后建筑抗震能力的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结构安全度是规范的重要指标,安全水平的提高应循序渐进,保持规范的连续性,跳跃过大,难以为广大技术人员所接受,容易造成混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7.1.7条,多层砌体房屋的结构体系,第3款,防震缝的设置条件,6度至9度一样对待,笔者认为GBJ11-89第5.1.4条三项,6度、7度与8度和9度区别对待更合理。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中燃油锅炉房设计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群 《暖通空调》1997,27(3):66-68
根据工程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对新版《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50045-95)、《锅炉房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的理解,阐述了高层建筑燃油锅炉房设计的一些要求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论国内外钢结构设计规范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绍蕃 《钢结构》2005,20(5):60-62,52
首先介绍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的三个版本TJ 17-74、GBJ 17-88和GB 50017-2003与国外规范比较的概况。然后就现行规范可靠度水平进行讨论,指出安全裕度偏低,需要在修订《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时解决。最后讨论规范比较工作中存在的缺点,着重指出全面考察和细致分析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