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锡麟教授1955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1989年担任建筑学系系主任,于1994年退休。近80高龄的张教授精神奕奕,思路清晰,对于我们的访谈非常配合,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任建筑学系系主任期间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2.
我是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入学的第一届研究生。当年10月,在一个非常特定的条件下,走出坚守了近10年的湖北宜昌的一个山沟,考入北京钢铁学院采矿系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的岩石力学与采矿工程专家于学馥教授。于学馥教授是我国岩石力学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世纪50年代最早在我国高校开设岩石力学课程。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于学馥教授辅佐陈宗基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高职艺术生在酒店空间设计里将案例学习和课程设计作业平行推进的启发式教学策略。文章从案例推出的时机选择,课程作业的设计启发,基础知识的课堂渗透等问题展开系统阐述,试图通过启发式教学进一步诱导艺术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4.
徐百珂 《中华民居》2013,(8):120-123
在各种奇形怪状建筑的横行、很多建筑设计师以怪和个性为美的时代,我们回想起这样一位建筑设计师:一生都致力于设计让人住得舒服的的建筑,给建筑植入质朴、本色、经典的基因。随性、亲和、具有社会责任感是杨廷宝先生留给中国建筑设计界的印象。他用最为朴素的设计理念为我们留下了诸多的经典建筑,供后人瞻仰。而这些建筑所表现出的既没有华丽的外表,也没有张扬的个性,更多的是一种合理、合法、合用的舒适度,而这就是杨廷宝先生一生所追求的。  相似文献   

5.
<正>陈翔,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2 014届设计学(荣誉)文学士(环境及室内设计)毕业班负责老师,从事建筑设计近二十年,除了本地建筑项目,近十年活跃于建筑设计界义工团队,担任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大学学生事务处委员,并参与无止桥慈善基金会于国内各省份(甘肃、陕西、贵州等)无止桥项目之桥梁建设、环境设计、农村学校建设等项目。业余亦有志于摄影,主要以风景民生为题材,作品以多角度反思为首要的创作理念,香港理工大学室内设计系转型为环境及室内设计系已有十余年,目的是鼓励学生于毕业作品中有更广阔的视野及多元化发展,以及透过设计过程的研究及数据搜集,认识并融会现今世  相似文献   

6.
正素描主要分为基础素描和设计素描,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础教学课程,尤其是在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中对于学生作品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素描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而设计素描则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在该领域设计出更多优秀的作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审美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对于身边事物的品质要  相似文献   

7.
熊明 《建筑创作》2010,(10):188-188
<正>~~  相似文献   

8.
关肇邺 《世界建筑》2012,(6):121-121
我的老师们大部分已陆续故去了,我常常思念他们。其中,教建筑设计的几位相对比较年轻,他们比我的师兄、师姐们年长4-5岁或7-8岁。而令我最难忘怀的则是汪国瑜先生。汪先生长我整10岁,生日相差只3日,所以凡遇到整生日,如50、60、70、80岁,教研组的同志们制备蛋糕礼品集体到汪先生家  相似文献   

9.
<正>建筑是社会性、综合性的,更是科学性和人性的,年轻人学建筑、规划和风景园林,但缺乏专业本身的实践,更缺乏社会的实践,而年长的老师却懂得这一条,他们关心国事、家事,也关心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0.
我和王维仁都是1994年到香港的大学任教,他在香港大学时我在香港中文大学。据说他也曾经申请了中大的职位,我们差点成为同事。认识王维仁本人之前,我先听说了一则关于他的轶事,虽未经他本人的确认,不过八成是确有其事。  相似文献   

11.
金磊 《建筑创作》2010,(2):165-169
<正>送别2009年令人有颇多联想,这似乎是一个告别之年:丁聪、任继愈、季羡林、欧阳山尊、钱学森、贝时璋、杨宪益、徐肖冰、冯纪忠、王世襄等文化科学大家们相继离去。我们怀念他们,绝非仅因为他们为这个世界贡献了智慧和才华,更因为他们那闪亮的人格之美,让更多的后人有了借力向上的扶  相似文献   

12.
我关于木构建筑设计和建造的10项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从事木构建筑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得到的有关设计和建造的10条原则性指导意见,文章囊括了大量工程实例和具体的细部构造,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的建筑观     
本文是《伦佐·皮亚诺作品集》(Renzo Piano Logbook)的前言,是反映他本人对自己作品思想的集中论述。古老的职业建筑是一个充满冒险的职业,建筑师总是处于"边界"的一群人,游走于刀锋之上。艺术与科学、创新与记忆、现代与传统,这些分庭抗礼的元素都使得建筑师不得不与危险常伴。他们的工作中充满了各种"材料",我说的不只是混凝土、木头、金属,建筑师要每天打交道的还包括历史、地理、数学以及自然科学、人类学、生态学、美学、技术、气候条件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0)
<正>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举国同庆。从1949年到2019年,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美满富足。每当耳畔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时,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就油然而生。"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相似文献   

15.
我的建筑     
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每天的生活和感觉越来越被无形的、不可捉摸的现象所决定。对于忠诚度和稳定性的崇尚已经被对于灵活性和创造力的渴望所取代,而后者是由多元且富足的社会所决定的。未来的技术有赖于那些使用者新能力的发展。随着媒体的无所不至,品位差异在扩散,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文化分界在消除。在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成千上万用户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6.
我的大学     
几乎每次接受媒体采访都会问到我类似的问题:你的母校天津大学对你的成长有哪些影响?每每回答这个问题时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早已逝去的大学生活,总会在记忆中仔细地搜寻,到底哪些东西真的让我难以忘怀,默默地无形地跟着我影响着我的思维,伴随着我的成长?说实在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尽管每次在短暂的思索后总能说出似乎肯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