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成都地区住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结合建筑空调能耗模拟的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建筑空调能耗的主要因素,包括朝向、窗墙比、外窗类型、外墙外保温及外窗外遮阳,最终发现外窗使用镀反射膜双层中空玻璃,外墙使用70mm EPS保温板的节能措施较难实现成都住宅建筑节能65%目标,需辅以其他节能手段。  相似文献   

2.
选取重庆农村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用能特点,给出该地区农村居住建筑的典型人行为模式,通过能耗模拟软件De ST-h,结合新嵌入的用能行为模块对建筑中的人行为和全年供冷供热能耗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人行为模式下,该地区农村居住建筑能耗差异显著:夏季空调能耗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38.2%,冬季空调能耗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35.1%。在对建筑空调能耗的敏感性上,空调行为模式强于开窗行为模式,是影响空调能耗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建筑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建筑中由于围护结构热传导而产生的空调与供暖能耗占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的70%以上,节能建筑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是建筑节能的关键。以对建筑保温性能具有关键作用的外墙外保温材料、建筑玻璃窗与墙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典型节能建材从矿石开采、材料生产、运输、使用直至最终废弃全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据此进行低环境负荷材料的择优,为绿色建筑的科学选材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常先问  陈伟青 《制冷》2009,28(1):41-46
本文通过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广州地区居住建筑的能耗模拟计算,分析了该地区居住建筑的热工性能及建筑能耗状况,并研究了通过增加外墙节能措施对建筑节能的贡献率。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对于EPS板外墙构筑的建筑,空调供冷时,建筑的整体负荷减少率为17.91%,建筑的总体负荷减少率为19.96%。  相似文献   

5.
不同建筑体形的建筑对于建筑能耗有着重要的影响。选取金字塔形、矩形、圆柱形和穹顶四类建筑,通过对建筑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建筑形体及建筑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在四类建筑中,金字塔建筑的能耗始终高于其他三类建筑,穹顶建筑的体形优势最明显。在不考虑窗户对建筑能耗影响的前提下,哈尔滨地区的穹顶建筑能耗比矩形建筑低9.91%,北京和武汉地区则分别为8.6%、7.6%,在温和地区体形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极端气温条件下空调建筑热状况研究的必要性,并建立了外墙外表面热平衡模型、壁体传热模型、外墙内表面热平衡模型和室内空气热平衡模型,以北京市各种气象条件下,通过联立求解的方式,最终掌握建筑的能耗状况。结果表明上述模型能较好的反应极端气候条件下空调建筑的热特性,并可为空调建筑能耗状况的整体评价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7.
太阳辐射下建筑外墙墙面材料隔热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两个建筑模型对其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实测了日辐射强度,并从室内外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外墙表面采用高反照率材料的隔热效果,论证了高反照率的墙面材料是有效、主动的隔热方式,对减少夏季城市空调能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建筑外立面新材料与传统材料的概念,并将新材料与传统材料进行对比,通过探讨新材料发展对建筑外立面的意义与影响,得出了理论上的结果,然后将建筑外立面新材料ETFE外膜作为案例分析,在实际建筑中的运用,得出建筑外立面新材料的发展代表了建筑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符合世界发展趋势和人类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膜构造材料广泛用于各类建筑,其室内热湿环境与常规建筑有很大不同。以展览建筑为原型,构建了整体和具体模型,使用动态模拟程序TRNSYS求解,算得了经过不同透光率的膜构造建筑墙体、屋顶和地面的太阳辐射及温差传热,分析了室内湿度变化和吸湿膜可能达到的吸湿效果。研究表明,膜材料必须双层使用,外墙面积应尽量减小,地面热阻应尽可能增大,在此前提下采暖空调能耗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吸湿膜的应用对于减小室内湿度有一定作用,但对于人员密集的会展建筑仍需采用通风等相应措施。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照验证,证明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以空调能耗为主导的南方建筑,采取保温措施是否一定可以起到降低空调能耗的作用存在着一定的争议,而这些争议和观点也是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中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统一规定的一个挑战。鉴于此,以建筑能耗较高的商场类建筑为例,详细分析了外围护结构保温对该类建筑节能率的影响,为正确引导保温材料在建筑(尤以夏季空调能耗为主的建筑)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空调供暖的能耗是居住建筑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围护结构特别是窗户对建筑使用阶段的空调供暖能耗影响很大。本文采用能耗软件对不同类型的玻璃条件下北京、上海、广州和都江堰四个地区的居住建筑空调供暖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玻璃类型和热工参数对居住建筑空调供暖能耗的影响很大,玻璃内表面发射率对能耗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气候区居住建筑设计时应着重关注不同的玻璃参数。  相似文献   

12.
倪奂成  庞宗乾 《制冷》2001,20(1):83-84
介绍了太阳辐射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研究了建筑物遮阳措施对室内空调负荷的影响。叙述了建筑遮阳措施对空调节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酒店类建筑空调系统能耗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了广州市3家酒店进行能耗调查,介绍了广州市酒店类建筑的空调能耗现状,对能耗数据和能源费用进行分析;指出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北方由于气候温度变化较大,因此对于建筑的保温性能要求较为严格,这也是响应了目前社会对于能源节约的号召,北方地区的建筑的外墙保温性能建立在合理的保温材料以及保温方法的选择上,这样就可以在冬季对采暖能耗进行降低,在夏天对于空调的能耗进行降低,从而在使用效果以及经济效益两方面对建筑的性能进行提高,这也是现代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建筑能耗不断攀升,控制并降低这部分能耗的问题愈发紧迫。本文通过分析空调设定参数对建筑能耗影响的规律,以及影响建筑能耗的主要因素,论述了空调设定参数与建筑能耗的关系以及降低建筑能耗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天井的设置对改善建筑的室内采光效果、降低空调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有很大的影响。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湿热地区多层天井办公建筑的自然采光、空调能耗及室内舒适度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天井尺度对改善多层建筑首层采光面积及采光距离的影响,同时对无天井建筑与不同形式的天井建筑在不同工况下的单位面积空调能耗和自然通风小时数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天井自然通风对空调节能的影响,进而通过对无空调自然通风情况下的室内平均温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无天井建筑与不同形式的天井建筑室内的舒适度情况。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天井的设置对湿热地区多层办公建筑空调能耗及舒适性的影响,为建筑师在设计湿热地区多层办公建筑方面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是一种改善室内热环境和居住舒适度的有效方法。为探索相变材料在夏热冬冷地区应用的节能潜力,对比研究了不同相变材料应用方法的节能效果,以能源使用强度(Energy use intensity,EUI)评价不同应用方法的建筑性能,旨在找出最优的应用方法。所用的相变材料以高密度聚乙烯球封装,并嵌入在XPS保温板中,形成XPSPCM板。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冷季,将XPSPCM板安装在建筑物墙体内表面时的EUI比其装在建筑物墙体外表面时降低了0.27~0.66kWh/m2,采暖季的降低幅度为0.68~0.88kWh/m2。综合考虑全年工况时,当XPSPCM板安装至建筑物墙体靠近内表面时EUI值最小。以EUI雷达图对比XPSPCM板集中于建筑不同朝向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对于熔点为25℃的相变材料,相变材料集中布置于西向外墙时时建筑能耗最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大窗墙比的玻璃幕墙建筑,采用BIN法对天津市某油轮客运大厦进行全年能耗模拟和运行费用分析,并结合不同玻璃幕墙的价格进行了空调系统运行经济性分析,揭示出玻璃幕墙的热工性能对空调系统的能耗影响很大,选用热工性能优良的玻璃作为幕墙材料对节能、环保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住宅建筑墙体外保温的负荷节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墙节能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厚度的保温材料的合理选取与建筑节能效果及建筑成本关系密切。以兰州市某一住宅建筑为模型,计算了不同保温材料的不同厚度的外墙热负荷值,分析了保温材料及其厚度对外墙热负荷的影响,并确定了不同保温材料在满足节能标准前提下的最小保温层厚度。  相似文献   

20.
当前,建筑节能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解成都地区住宅建筑空调负荷特性,本文采用DeST-h软件对成都地区某典型居住建筑进行空调负荷计算分析。研究表明,全工况间歇空调模式与连续空调模式下,空调尖峰负荷具有较大差异,在进行住宅空调负荷计算时,可按照常规连续空调负荷计算算法进行计算,但应根据全年动态负荷分布进行修正。在本文计算条件下,成都地区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对减少空调负荷以及能耗具有较大的作用,增强保温对冬季空调能耗影响大夏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