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塑料凹版印刷中怎样控制油墨的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成 《今日印刷》2006,(10):46-48
随着塑料薄膜在软包装中应用日益广泛,对塑料薄膜印刷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塑料薄膜印刷主要有柔印、凹印、网印等几种。在凹版塑料薄膜印刷中,油墨黏度的控制是决定印刷品质量的关键,特别是在高速轮转凹印中,油墨黏度控制是否适当,直接与颜料的转移、脏版、印品光泽度、颜料黏结牢固度、静电等绝大多数质  相似文献   

3.
在印刷中,油墨黏度的控制是保证印刷品质量的关键,它直接与颜料的转移、脏版、印品光泽度,颜料粘接牢固度、静电等绝大多数质量问题相关,影响着印品的成品率以及工作效率。合理控制油墨黏度,多方面兼顾,保证印品质量、印刷成本和印刷速度是印刷中十分重要的问题。该文简要介绍油墨黏度的定义,油墨对印刷适性和印刷品的影响。对于指导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汪焕心 《今日印刷》2008,(11):31-32
在塑料凹版印刷中,如何控制油墨印刷黏度十分关键。特别是在高速轮转凹版印刷中,油墨印刷黏度控制是否适当直接与颜料的转移、脏版、印品光泽度、颜料粘接牢固度、静电等绝大多数质量问题关系极大,影响印品的成品率。要控制油墨印刷黏度,首先要了解油墨印刷黏度与黏性这两个概念。一些教材或资料上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描述通常很含糊,有的甚至把两者看成是一个概念,其实两者之问有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油墨的黏度和稠度都与油墨的流动、转移性能有关,二者互相影响、关系十分密切,比如:增加油墨的黏度,油墨的稠度也随之增加,反之也一样,因此,不少人认为黏度和稠度是一回事,把二者混为一谈。实际上,油墨的黏度和稠度是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黏”的油墨不一定“稠”,而稠度大的油墨也并不等于黏度大,黏度相同的油墨,稠度愈大则流动性愈差。  相似文献   

7.
油墨的黏度与黏性两者之间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两者的含义及对印刷的影响相差甚远。从事印刷生产的相关人员经常会碰到因油墨方面的原因而产生的印刷故障,却因不能正确理解油墨的黏度与黏性的含义而无从下手。目前有的专业书籍对油墨的黏度与黏性的描述也相当含糊,有的甚至将两者混为一谈,给印刷生产产生许多误区。其实油墨的黏度与黏性之间存在差明显的差异,笔者试图从以下方面阐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8.
9.
10.
黏度、触变性、流平性是油墨的三个重要性能,三个性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网印者必须掌握的技术知识。详细介绍了黏度、触变性、流平性的定义及对油墨应用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当前,随着环保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重视,绿色印刷与包装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水性油墨逐渐被市场接受,但是,目前国内与水性油墨配套的印刷设备却存在烘干效率低,印刷速度难以提升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论文以Logarithmic模型为基础,分析水性油墨的热风挥发干燥机理和过程。在热风温度为50℃,热风流速为6m/s的条件下,并假设实验条件遵循费克第二定律:干燥初始阶段,固体基质的流体均匀分布;干燥过程中,扩散系数保持不变;表面传热传质阻力忽略不计以及一维扩散等。在该试验条件下,对水基油墨在干燥过程中残留流体比例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SPSS统计软件),以相关系数的平方作为评价模型的依据,并对Logarithmic模型进行修正,得出与水性油墨于燥过程吻合的改良模型。最终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水性墨干燥的效率,该模型能够为水性墨印刷设备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对相关印刷设备印刷速度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助剂对水性油墨粘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档柔版水墨与溶剂性油墨相比,由于水的高蒸发热使得水墨在高速印刷机上的干燥速度受到极大影响。为解决干燥问题,印刷厂一般采取提高温度,降低湿度以及提高风速、风量来促进水的蒸发,但势必会增加额外的投资:油墨制造商则应从配方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难题,即水性油墨配方的高固体分化,减少油墨向被印刷基材转移的量(可通过降低版深实现)。于印刷厂而言,  相似文献   

13.
在对油墨预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辨识技术,利用二元插值法建立了考虑不同墨区因素的网点面积率与墨键开度值关系的三维数学模型,并将此模型的计算精度与文献中的最小二乘法建模精度进行了比较.通过试验数据验证表明,二元插值方法比最小二乘法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水性油墨热风干燥机理及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随着人们对环保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绿色印刷与包装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水性油墨逐渐被市场接受。但是,目前国内与水性油墨配套的印刷发备多数存在烘干效率低,从而导致印刷速度难以提升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论文以Logarithmic模型为基础,分析水性油墨的热风挥发干燥机理和过程。在热风温度为50℃,热风流速为6m/s的条件下,假设实验条件遵循费克第二定律:干燥初始阶段,固体基质的流体均匀分布;干燥过程中,扩散系数保持不变;表面传热传质阻力忽略不计以及保持体系一维扩散等。在该实验条件下,对水性油墨在干燥过程中残留流体比例进行测量并记录,然后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Orign统计软件),以相关系数的平方作为评价模型的依据,并对Logarithmic模型进行修正,得出与水性油墨干燥过程吻合的改良模型。最终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水性油墨干燥效率,而且能够为水性油墨印刷设备的设计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对相关印刷设备印刷速度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磨条件对UV喷墨油墨分散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V喷墨油墨对分散性要求很高,而研磨条件对油墨的分散性有很大的影响。为了获得分散性良好的UV喷墨油墨,在固定油墨配方的条件下,通过改变研磨时研磨珠的大小、以及将不同大小的研磨珠以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油墨,测试不同研磨时间获得的油墨粒径大小分布,从而考察研磨珠的大小以及研磨时间对油墨分散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研磨珠越小,研磨效果越好,直径为1.0-1.2mm的研磨珠研磨得到的油墨,95%的粒径在0.972μm以下;只有在最佳研磨时间下才能获得分散性良好的油墨,且不同大小研磨珠的最佳研磨时间不同,直径为2.0-2.2mm、1.6-1.8mm、1.0-1.2mm的研磨珠对应的最佳研磨时间分别为105m in、105m in、90m in;中小珠混合比为1∶1研磨得到的油墨的分散性最好,油墨90%的粒径在0.656μm以下。  相似文献   

16.
大豆蛋白的流变特性及其粘度的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L-90型流变仪对大豆蛋白溶液的流变特性及其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溶液在低浓度下( <6% )表现为牛顿流体,在高浓度( >6% )下表现为非牛顿流体。温度对大豆蛋白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比较复杂。通过DPS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大豆蛋白溶液的浓度和粘度的数学模型以及温度对大豆蛋白溶液粘度影响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7.
考察了不同干物浓度和不同温度下甘薯浆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甘薯浆属于典型的假塑型流体,且干物浓度和温度对其黏稠系数影响显著,幂律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甘薯浆流动行为。甘薯浆表观黏度随着温度和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呈现剪切变稀的趋势。建立了影响因子为温度和干物浓度的数学模型来预测甘薯浆的表观黏度,采用平均百分误差、卡方检验、建模效率等统计学参数对该模型评估发现其拟合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8.
油墨渗透深度的模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研究油墨在纸张内部的渗透状况,借助库贝卡-芒克理论,对油墨在纸张内的渗透深度进行了简化和模型化处理,并推出了基于纸张及其印区反射率的新型油墨渗透深度计算公式,涵盖了纸张厚度以及多种形式的纸张与印样的亮度(或白度)等参数。为进一步探讨该油墨渗透深度计算式的实用性,在一定印刷条件下打印出胶版纸和新闻纸样条,并利用金相显微镜测试出各纸样截面的油墨渗透深度Hpm值;再测定出W∞、W0、Wp和Wq值,并套用新型油墨渗透深度公式计算出Hpc值。通过对比发现,这些印样的油墨渗透深度测量值Hpm与计算值Hpc基本接近,且其相对误差约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9.
颜料分散性对UV柔印油墨印刷适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UV柔印油墨由颜料、预聚物、活性单体、光引发剂及各种助剂组成,颜料颗粒的分散性对UV柔印油墨的各种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考察颜料分散性对UV柔印油墨印刷适性的影响,设计了UV柔印油墨配方,通过改变分散条件,制备了具有不同分散状态的油墨样品。并测试了油墨样品的黏度、粒径分布、固化速率,样张的实地密度、网点增大值及光泽度等。研究结果表明,颜料分散性对油墨的各种印刷适性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粘度 η是影响螺杆食品挤压蒸煮机内面团流动过程模拟、运行能耗预测、结构优化设 γ计的重要参数。本文经过试验测定和参数拟合 ,得到了如下一个随温度t、剪切速 γ和湿含量M变化的粘度模型 :η =80 719 γ -0 83 8·exp( 3 5 16 667t 2 73 )·exp( -6 3 83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