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能源发展形势及"十三五"发展趋势1.新能源发展形势和任务(1)以新能源为支点的能源转型成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制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能源转型是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路线,并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推动未来能源转型的重点,美欧日等发  相似文献   

2.
精彩预告     
正2017年6月5日出版专家视点"十三五"新能源及电网发展展望以新能源为支点的能源转型成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国家战略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制定了阶段性发展目标。能源转型是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路线,并将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为推动未来能源转型的重点。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陆  相似文献   

3.
随着能源转型战略深入推进和新能源逐步进入平价时代,迫切需要结合新能源自身发展特点和外部形势变化,分析能源转型背景下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关键问题。该文总结了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和形势,分析了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了国外促进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之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了适应我国能源转型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关键问题,并构建了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世界能源处于大调整、大变革时期,能源转型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大趋势。常规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以及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对传统世界能源格局提出重大挑战。从化石能源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型,创建更加清洁、安全、高效、智能的未来能源体系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未来能源转型发展路线,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已经陆续出台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传统能源供需失衡矛盾的日益加剧,世界各国纷纷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些新能源包括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氢能和风能等,因其发展潜力大、环境污染低、可永续利用等诸多优点,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与大力发展。具有丰富新能源资源的我国,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也正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局面。面对当今国际社会严峻的能源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把加快发展可再生能  相似文献   

6.
高靖 《国家电网》2010,(3):53-56
<正>高端圆桌在全球聚焦气候变化的"大气候"下,能源领域作为"排放大户"如何创新谋求发展?在各国抓紧抢占低碳市场的大格局中,中国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在我国酝酿能源战略转型之际,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如何与电网协调发展?在新能源一路高歌猛进之时,我国的智能电网路线图如何领跑新能源、打造绿色能源体系?我国100多位能源、经济界顶尖专家汇聚由国网能源研究院主办的2010"能源·经济·发展"论坛,共同探索上述命题,思想碰撞的火花时时闪现。  相似文献   

7.
高靖 《国家电网》2010,(3):52-52
在全球聚焦气候变化的"大气候"下,能源领域如何谋求发展?在各国抢占低碳市场的大格局中,中国如何实现低碳转型?在我国酝酿能源战略转型之际,风电、核电等如何与电网协调发展?在新能源一路高歌猛进之时,我国的智能电网线路图如何领跑新能源,打造绿色能源体系?我国100多位能源、经济界顶尖专家汇聚2010"能源.经济.发展"论坛,为上述命题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8.
肖军 《大众用电》2013,(4):19-20
1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面对全球范围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和环保压力,世界各国在战略上越来越重视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新能源汽车由于其所用能源清洁、无污染排放等优势蓬勃发展起来。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是新能源汽车的三大关键组成部分。其中动力电池是最关键的一环,可以说就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的寿命、性能、成本和安全性都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当前十分严峻的能源形势面前,各国专家们认为现有的能源系统已不能长久维持,能源结构必须经历一次新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矿物燃料转向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持久能源系统。各国的有关方面接受了此种观点,对消耗能源的大头-发电领域制订了长期发展规划,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国新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如风力发  相似文献   

10.
陈祥 《大众用电》2022,(6):50-51
<正>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能源,在21世纪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青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因此在新能源利用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不仅形成了规模稳定的光伏发电产业,能源技术开发方面也在不断提升、不断完善。为了满足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对新能源光伏发电技术未来的应用方向和增长路径进行思考、研究就至关重要。要推动我国新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从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为中国电力系统转型升级指明方向。为全球电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双碳下,我国电力装备行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支撑;我国电力装备技术水平大幅提升,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注入澎湃动能;我国电工装备企业制造成本优势明显;我国电力装备出口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正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在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能源结构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物联网的加入,将会对我国新能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快速发展,在绿色转型发展、能源结构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能源结构转型和低碳化发展的大势之下,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与新能源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打破长久以来传统能源体系封闭  相似文献   

13.
正新能源发电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最主要方式,是能源清洁低实现我国碳转型,解决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路。随着题的必由之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装机容量飞速增成为世界最长,已大的新能源基地。但是,新能源的规模化发展给力系统的规划电、运行及装备制造等带来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正>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大势所趋,这给中国电力和新能源产业"走出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6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2015中国国际电力及清洁能源合作论坛"中,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成为专家学者的热议话题。"在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长远来看,全球能源需求是不断增长的。"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指出,与此同时全球能源也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给能源发展设定了制约条件,全球能源发展进入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5.
翁爽 《国家电网》2015,(2):24-27
<正>储能是影响未来能源格局的关键技术,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推动能源战略转型有重要意义。"十二五"以来,国家大力推动节能环保产业,风电、光伏等分布式能源发展迅速,然而分布式能源具有间歇式的特性,而电能是即发即用保持平衡的,因此,在用电低谷期,大量的分布式能源难以得到有效利用。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居世界第一,但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尚不足2000小时。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各国纷纷推进新一轮能源转型,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呈现出"从高碳到低碳""从低效到高效"的特征。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气候变化已由科学问题逐步发展为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世界各国纷纷推进新一轮能源转型,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益枯竭的传统能源,不断恶化的环境,世界各国加快了寻找替代能源的步伐,纷纷出台新能源政策和措施,新能源产业正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田栋 《大众用电》2021,36(10):70-71
随着化石燃料过度消耗引发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气候危机的日渐加剧,以可再生能源发电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发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近年来,我国以光伏和风电为主力的新能源发电发展迅猛,在年新增装机容量、累计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上,都连续多年位于世界前列,新能源电力已在我国电力系统中占据了较大的份额.由于新能源电力存在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大规模新能源电力接入对电网电力电量平衡造成了冲击,"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方向演变,发展清洁低排放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引起了全球能源领域的重点关注,更多观点关注的重点是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是否能够成为各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夺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将加快构建以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从煤电为主的传统能源消费结构向新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新能源将进入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阶段。通过对东北地区碳排放特别是电力行业碳排放现状的分析,论证东北地区碳排放总体形势,并结合地区新能源资源及现有开发情况,指出东北地区新能源面临的形势,提出“双碳”目标下适应东北地区新能源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