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高效PSC-250型导叶式旋风管组合多管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新开发的高效PSC 2 5 0型旋风管进行了组合多管试验研究。通过对大量试验结果的分析对比可知 ,由PSC 2 5 0型旋风管组合多管后 ,性能与单管一样。多套工业装置应用标定结果表明 ,在高温下PSC 2 5 0型第三级多管旋风分离器 (简称为三旋 )可将大于 7μm以上的颗粒基本除净 ,含尘浓度大都在5 0mg/m3 以下。给出的性能计算公式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应用fluent6.3软件,RNG k-ε模型,对直流导叶式旋风管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装置的压降特性;应用欧拉-拉格朗日2相流思想,通过离散颗粒模型(DPM)模型,对装置在不同颗粒粒径下的分离效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直流导叶式旋风管压降和分离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气流进口流速和装置结构参数2方面.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装置压降增大,分离效果显著提高;对于装置结构,则分剐研究了进口包括导流叶片偏转角及个数,分离段长度和排气管入口结构包括内径、插入深度及形状,得到部分结论为:增大导叶偏转角或增大分离段长度,压降增大,分离效果提高;增大排气管入口内径,压降减少,分离效果减弱;随着直筒、锥形、直筒+锥形改变,压降逐渐减小.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因此,数值模拟对于设计过程中压降和分离效果的预测起到了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改变分流型芯管开缝面积比和开缝位置研究了开缝结构对旋风管压降和不同粒径颗粒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侧壁开缝的分流型芯管能够有效地降低旋风管的压降并且提高不同粒径颗粒的分离效率;随着开缝面积比增大,旋风管压降降低,开缝面积比为3.0使5μm以上颗粒分离效率最高;分流型芯管下部开缝能够提高旋风管的操作弹性.  相似文献   

4.
旋风管作为多管式旋风分离器的主要元件,已经成为气固两相分离的重要研究对象,主要用于处理气量较大且对分离效率要求较高的工况。本文采用大涡模拟的方法考察了分离器内切向与轴向速度分布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加长排气管的插入深度对分离效率的提升是有益的;旋风管筒体太长对分离效率的提高作用不大;增大排气管直径有助于降低降压。  相似文献   

5.
旋风分离器减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金红 《化学世界》1995,36(8):438-443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旋风分离器轴心及出口区域放置固体中置物减阻的方法。在进口气速20m/s时,通过测量旋风分离器内三维速度及压力的分布分析了分离器内各部分的能量损失分配情况,设计了一种固体弹形中置物减阻器,使分离器压力损失降低27.9%,效率因子提高28.2%。  相似文献   

6.
螺旋型减阻器对旋风分离器减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对旋风分离器内流场中切向速度及全压压降分布特性的分析,认为旋风分离器压降主要集中在对分离无效的内旋涡区和出口带走的气流旋转功能损失。据此提出一种抑制内旋涡流动并回收出口气流旋转动能的螺旋减阻装置。本文研究了这种装置的减阻特性,获得了降低压降40%、而对分离效率影响<1%的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排尘锥结构参数对导叶式旋风管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庆磊  金有海  王建军  张艳 《化工机械》2007,34(3):121-126,133
通过阻力特性实验和智能型五孔球探针的测量实验,研究了排尘锥的锥度、长度及开缝结构对导叶式旋风管总压降和流场的影响规律,为排尘结构的优化以及新型高效低阻旋风管的开发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导叶式旋风管叶片参数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金有海  范超 《化工机械》1999,26(1):21-24
提出了导叶式旋风管的一种新型叶片参数设计方法,其要点是将叶片出口角分类优化,并给出了相关的设计方程,可供工程设计使用。  相似文献   

9.
蜗壳式旋风分离器减阻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蜗壳式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流场研究结果,在分离器排气管特定位置上加装减阻片。加装直片减阻片后,最大减阻幅度达59%,但由于减阻片对环形空间内的切向速度影响较大,分离效率下降约5%,综合效率因子降低了2.2%;在排气管外壁周向270o处加装改进型减阻片对切向速度的影响较小,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分离器中心部分的静压,从而可使分离器压降降低22%,效率仅下降0.3%,综合效率因子提高25%。  相似文献   

10.
EPVC—Ⅱ型旋风管流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五孔球探针测量了EPVC-Ⅱ型旋风管的流场,研究了分离空间高度、排尘结构形式对流场的影响,发现了排尘口处的旋流屏蔽现象,确定了适宜的结构尺寸并回归得到切向速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轴流导叶式气液旋流分离器与其他离心式气液分离器比较,其特点是阻力损失小。经试验证明,在低含液浓度下该分离器对气液两相具有较高的分离效果,且采用合理的溢流管和筒体结构形式可以减少短路流和二次流夹带,提高其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2.
旋风分离器芯管结构改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全  陈建义 《化工机械》2007,34(5):241-245
在PV型旋风分离器的基础上对其芯管结构进行了改进,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一种新的斜切芯管结构。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入口气速为20m/s时,相对于基准模型,改进结构的压降平均降低10%,跑损率降低15%。  相似文献   

13.
旋风器进口结构的优化及其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兵涛  沈恒根  张吉光 《化工机械》2003,30(4):195-197,205
将旋风器常规进口结构优化改进为带有不同回转通道形式和角度的进口结构 ,并对各种旋风器的性能进行了冷态试验测定。结果表明 ,采用双进口回转通道形式的进口结构可同时降低旋风器阻力和提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4.
白志山  汪华林 《化工机械》2006,33(1):30-32,65
应用ANSYS流体力学计算软件模拟了旋流芯管内流体压力损失的分布,分析了流体速度在旋流芯管内各段的变化情况,得到了能量损失在旋流芯管各段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旋流芯管各段引起能量损失的主要因素,证明了能量损失主要发生在进口管段和尾管段。  相似文献   

15.
PSC型旋风管排尘锥内气固两相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五孔球探针测试仪与等动采样方法对PSC型旋风管排尘锥内三维流场及颗粒浓度场分布进行了测量,得到了排尘锥内气固两相流的分布特点,分析了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6.
除油型旋流器压降比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试验装置上对单锥除油型水力旋流器的压降比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除油型旋流器压降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分流比、入口流量和溢流背压等操作参数 ;溢流背压对压降比的影响存在一“门槛值”。根据试验结果 ,建立了除油型水力旋流器压降比的半经验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7.
在导叶式旋风管下端安装排尘锥,通过改变排尘锥的开缝结构来改变含尘气固两相流的流动状态,从而实现旋风管的减阻增效.通过对比分析排尘锥开缝结构的变化对旋风管的压降、分离效率及粒级效率的影响.得到排尘锥开缝有助于提高7μm以下细颗粒的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8.
李熹  刘勇峰  陈宇波 《当代化工》2014,(6):1018-1020
旋风分离器在石油化工和天然气集输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化工方面的经验,通过大量的性能对比实验来对旋风分离分离效率进行优化,首先对分离单管按原设计尺寸进行对次重复对比标定实验,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进单管的研制实验,针对加灰斗和4种不同的灰斗开缝结构展开试验,优选出一种在分离效率、压降两方面都具有优势的最佳结构,试验表明KD结构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