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研究了微乳液体系中脂肪酶LIPASELVK催化的红花油水解反应,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微乳液ω0.值、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温度pH、添加剂等因素对水解率的影响,确定了微乳液体系中脂肪酶LIPASELVK水解红花油的适宜条件:以异辛烷为有机溶剂,[AOT]=0.1mol/L,ω0=49,反应温度25℃,缓冲溶液的pH为8.0,不加添加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蚜虫莫氏黑粉菌脂肪酶的应用价值,研究了反应温度、pH值、金属离子、表面活性剂、抑制剂和有机溶剂等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蚜虫莫氏黑粉菌脂肪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70℃、pH值为8,具有较好的温度稳定性和pH耐受性,是一种常温发酵合成的耐高温碱性脂肪酶;Zn2+对其活力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吐温-20、吐温-80、曲拉通-100等表面活性剂和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对脂肪酶活力均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该脂肪酶对三油酸甘油酯的水解无位置特异性;水解对硝基苯酚棕榈酸酯(p-NPP)的米氏常数Km为1.14 mmol/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119.05 mol/min。蚜虫莫氏黑粉菌脂肪酶在高温、弱碱性、有机溶剂等工业反应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W/O型微乳液以其独特的结构可以用来制备纳米粒子的微反应器.为了遴选一个适用于制备纳米粒子的微乳液体系,利用相图分别研究了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和聚氧乙烯(2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Tween80)混合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烷烃、温度等对W/O型微乳液的形成及微乳区面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m(Span80)/m(Tween80)质量比为10/2,正己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且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正己醇的质量比为2/1,正辛烷为油相,温度为40℃,是一个适合用于纳米微反应器的W/O型微乳液体系.  相似文献   

4.
红花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是制备亚油酸乙酯的一种良好原料。通过考察固定化脂肪酶催化红花油乙醇醇解反应从而优化酶的催化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室自制固定化脂肪酶有较好的催化活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溶剂、醇油添加比和温度等因素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红花油乙醇醇解反应的影响,确定了酶催化反应最优工艺条件,在石油醚溶剂反应体系中(红花油和乙醇体积比4∶1)反应18 h,醇解转化率达到98.8%。经气质联用分析,酶催化产物中亚油酸乙酯相对质量分数为68.5%。  相似文献   

5.
以钼酸钠和硫代乙酰胺为反应物,在表面活性剂的辅助下,通过水热合成的方法制备了二硫化钼微球。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以及反应体系的pH值对二硫化钼形貌的影响,通过SEM、EDS、XRD等手段对二硫化钼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二硫化钼是2H结构;在反应温度为240℃、体系pH约为8、添加CTAB辅助水热合成的条件下,可以得到形貌较好的二硫化钼微球。  相似文献   

6.
纳米卡拉胶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 Span 80作表面活性剂 ,正丁醇作助表面活性剂制得反相微乳液。将天然海洋高分子κ-卡拉胶进行酸水解使其分子量降低 ,通过反相乳液法对水解后的κ-卡拉胶进行分散并用甲醛和戊二醛进行交联 ,制备卡拉胶微球 ,利用 TEM、IR研究了卡拉胶微球的粒度和分子结构变化。 TEM显示 :低分子量的卡拉胶能够得到纳米级的卡拉胶微球 ,粒径约为 40 nm,添加正丁醇有助于卡拉胶的分散。 IR光谱证明了甲醛和戊二醛在卡拉胶微球内部发生了羟醛缩合反应 ,产生了交联  相似文献   

7.
以水/SDBS/Span-80/Tween-80/HL68微乳液体系,采用还原法在润滑油中成功制备出了油溶性良好的纳米金属铜粒子;SEM及TEM分析表明,纳米铜呈球形,有部分团聚,粒径分布在10~20 nm.分别从表面活性剂的选取、微乳液分散方法、反应温度等方面,研究了在该体系下制备纳米金属铜的适宜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8.
微乳液法制备ZnS纳米颗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微乳液法制备ZnS纳米颗粒.该微乳液是以Span80-Tween60为复合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120#汽油为分散介质,乙酸锌水溶液为水相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发现该微乳液的优化配比为22g汽油,4g复合表面活性剂(Span80-Tween60配比为1.11),正丁醇1.5mL,乙酸锌水溶液(1.2mol/L)的最大增溶量为6.3mL,在此微乳液中,逐滴加入适量Na2S水溶液并搅拌,于室温下反应30min后,对反应体系进行破乳、洗涤、分离,最后将产物浸泡在无水乙醇中,并对该产物的乙醇溶胶进行超临界干燥,得到白色疏松的纳米粉.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的组成、大小、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主要为立方晶体结构的ZnS,粒子大小均匀,粒径为10~20nm,且分散性良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乳液为模板,结合水热法制备勃姆石。通过使用TX-100作为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环己烷作为油相、蒸馏水作为水相制备成油包水的微乳液。将硝酸铝以及γ-Al_2O_3加入到微乳液体系中,在180℃的水热环境下反应6 h,制备勃姆石。XRD结果表明制备的物质为勃姆石相,SEM结果表明制备的物质为不规则的块状。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微乳液是由超临界CO2、H2O、表面活性剂AOT(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和助表面活性剂C2H5OH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形成的。采用体积可变的高压可视装置研究了超临界CO2微乳液与烷烃的最小混相压力(MMP),考察了烷烃碳数、温度、水和表面活性剂摩尔分数对超临界CO2微乳液与烷烃的MMP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微乳液能明显降低烷烃与CO2间的最小混相压力,且随烷烃分子结构中碳数增加,最小混相压力降低幅度也越大。随AOT含量增加,超临界CO2微乳液与十二烷间的最小混相压力变化不大。低水含量时,超临界CO2微乳液体系与十二烷最小混相压力在各温度下均低于十二烷/CO2的最小混相压力。超临界CO2微乳液与十二烷的最小混相压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以水/SDBS/Span-80/Tween-80/HL68微乳液体系,采用还原法在润滑油中成功制备出了油溶性良好的纳米金属铜粒子;SEM及TEM分析表明,纳米铜呈球形,有部分团聚,粒径分布在10b20nm.分别从表面活性剂的选取、微乳液分散方法、反应温度等方面,研究了在该体系下制备纳米金属铜的适宜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2.
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乙氧基化物(MEE-8)与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3)复配作为乳化剂制备氨基硅油微乳液,分析乳化剂复配比例、乳化剂用量、pH值等因素对氨基硅油微乳化的影响,确定制备plus氨基硅油微乳液的优化条件,对由此得到的氨基硅油微乳液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并通过对体系加水过程中相行为的研究,绘制了包含液晶区域和O/W型氨基硅油微乳液区域在内的局部拟三元相图.结果表明,当MEE-8∶AEO3=4∶6、复合乳化剂用量占氨基硅油质量的45%、乳液pH值为5.5~6.5时,可获得固含量为30%、透光度为95%、体系均匀稳定的氨基硅油微乳液,此氨基硅油微乳液能较好地改善织物的柔软性和抗静电性,且在应用过程中性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3.
通过最大增溶水量法、电导率法选择合适微乳液体系组分及最佳配比,制备出以仲烷基磺酸钠(SAS6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X-4)为表面活性剂(S)、正丁醇(As)为助表面活性剂、石油醚(O)为油相的反相(W/O)型微乳液.考察了高速离心、盐度、温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正丁醇、仲烷基磺酸钠、TX-4、石油醚的质量比为2.5∶2∶3∶7.5时,可得到稳定的W/O型单相微乳液;该微乳体系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盐度在0.6%~0.8%时对该体系几乎无影响,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14.
响应面法优化鸡脂酶解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脂肪酶、乳化剂、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酶添加量及摇床转速等影响鸡脂脂肪酶水解的因素.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反应温度、酶添加量、pH值和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模型符合实验数据.反应获得较优酸值时反应参数条件为:温度46.6℃,加酶量0.5%,pH值6.4,反应时间4.33 h.  相似文献   

15.
以红花油为原料、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红花油.研究了反应温度、硬脂酸用量、反应时间、酶的用量、双氧水用量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反应参数,得到红花油环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红花油5 g,反应温度40℃,双氧水用量为10 m L,酶用量(以油质量计)4%,硬脂酸用量0.006 mol,反应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所得环氧红花油的环氧值为7.25%,转化率为86.66%.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紫苏油的利用率,利用拟三元相图微乳区面积,考察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温度、氯化钠浓度对紫苏油微乳区的影响,测定了紫苏油微乳的电导率变化和水包油(O/W)型微乳液的粒径大小。结果表明:使用Tween-80和水杨酸为复合表面活性剂,在25℃时紫苏油形成较大的水包油型微乳区域;低浓度的氯化钠有利于提高水的增溶量,高浓度氯化钠使微乳区域面积减少;微乳液电导率变化可将微乳液分为油包水(W/O)型微乳区、双连续相(B.C)、水包油型微乳区;O/W型微乳液的粒径在10~100 nm范围内,且随着体系中水分含量增加,微乳液的粒径逐渐变小。这种食品级紫苏油微乳液制备简便,稳定性好,是提高紫苏油利用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氢氧化钡和钛酸丁酯为原料,选取OP-10为表面活性剂、环己烷作为油相、正己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微乳液法制备钛酸钡粉体,探析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产物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反应物氢氧化钡的浓度为0.1 mol/L、反应时间为1.0 h、反应温度为55℃时,所得的钛酸钡微粉粒径最小,分布最均匀,分布范围最窄。  相似文献   

18.
采用稀释法绘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硝基苯(NB)/水体系拟三元相图,通过电导法确定了微乳体系的结构及相转变过程。研究了温度,酸度,硫酸锌(ZnSO4)浓度对微乳液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随体系温度的升高,硝基苯增溶量增大;随着体系水相酸度的增加,微乳体系的含水量呈不规则变化;随着体系水相硫酸锌浓度的增加,微乳体系的含水量基本呈规则性变化。体系可在较大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值(Km=w(C4H9OH)/w(CTAB))范围内形成微乳区。微乳液相转变过程是连续的,且电导率≥2.0 mS/cm,其值完全符合有机电合成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醇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形成微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醇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及庚烷体系中对其形成的微乳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乳液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粒.利用拟三元相图研究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比、水相变化对微乳液形成的影响,并得到了稳定的油包水型微乳液.对含硅酸钠的微乳液酸化后可制备得到二氧化硅颗粒,其粒径约为30nm,晶型为β-石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