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将自然界看作历史发展的过程,它是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认为"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性关系,随着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促成了自然界"属人化"发展.在实践层面上,人是价值主体,人以实践为中介,根据自身的需要认识并改造自然.马克思自然观的哲学追求是实现人与自然的价值统一,彰显对自然的人文关怀,实现对人的关怀.其中后者是马克思自然观哲学指向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对自然、社会、人本身都体现出鲜明的人文关怀,对当今世界生态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禅宗自然现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其哲学基础是缘起论与无我论.禅宗自然观包括性即自然、修行的自然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等三个方面.研究禅宗自然现的生态美学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凸显强烈生态忧患意识的生态微型小说的出现,为方兴未艾的微型小说走出了一条健康的“绿色通道“:揭示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谴责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野蛮行径,呼吁人们善待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渲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唱响生态保护的赞歌;展示资源匮乏的苦痛与无奈,讴歌节约能源、保护地球资源的善举,为可持续发展推波助澜.微型小说应该成为环境文学的轻骑兵,应高扬生态的旗帜,树立生态伦理信念,不仅洞察当今困扰人类的生态危机的严重局势,而且为解决这一危机积极地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富有生命力的成分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劳动是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要学会预见自己活动行为的长远的影响,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生态自然观结束了以往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状况,向世人展示了一幅"自然——人——社会"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的图景,对解决今天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了《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待自然的双重性。他一方面肯定自然不可战胜,人应该亲近自然和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高唱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表现了现代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迷茫。  相似文献   

6.
顾大海 《饰》2006,(3):19-20
在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原先对大自然的敬畏转而成为对自然无节制地开发和使用,为了创造出宜人的生活环境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案例在当今屡见不鲜,如何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自然观的探究,寻求景观设计中人文精神与生态理想的契合点,为创造出人与自然真正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儒家的中庸之道看劳伦斯的生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一大精髓,"天人合一"是其理论基础.这与生态文学崇尚的回归自然主题不谋而合.劳伦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渴望回归自然,认为工业文明压抑和摧残了人的自然本性;他反对虚伪的理性,认为一切来自灵魂深处的东西均无不良可言.通过将中庸之道的生态观与劳伦斯的生态观比较分析,探寻出一条当今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8.
神、人、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理清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成为理解这段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哲学作为背景,在文学领域内重新审视文艺复兴时期三种并存的自然观类型,总结经验教训,以引起当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9.
神、人、自然三者间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文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理清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成为理解这段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哲学作为背景,在文学领域内重新审视文艺复兴时期三种并存的自然观类型,总结经验教训,以引起当今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共识和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天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客体性原则,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前提条件的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要敬天、顺天、爱天;二是主体性原则,人类在尊重和爱护自然的前提下,应合理有序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来造福人类。先秦"天人合一"自然观,对于我们因应当前生态环境危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18世纪中叶英国发明蒸汽机为标志,西欧国家驶入了工业社会高速发展的轨道.机械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滋长了人征服自然的野心和不断索取财富的欲望.在资本贪得无厌的欲望驱使下,创造财富的绝大多数人不但不占有自己所创造的财富,反而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在机械化大生产中丧失了人之本性;而掌握财富的少数人不但没有享受到财富带来的自由与幸福,反而为财富所累,自我异化为算计的工具,甚至沦为资本的奴隶.当今,资本本性依然如故,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人性的危机.回归自然、回归人的本性,涵养生态人格是摆脱生态危机、重建人类美好家园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批判旧自然观的基础上,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运用辩证法考察并阐述了人化自然的内容和形式、历史与人化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等问题,从而使他的人化自然观具有了辩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和人类的发展史一样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衍变过程.通过考察<古舟子咏>、<白鲸>、<熊>三部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梳理出一条自然与人的关系从相亲到相争再到相融的发展脉络,在生生灭灭的生态历史进程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势必回归到统一与和谐的生态伦理上来.  相似文献   

14.
《饰》2008,(Z1)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人类在异化环境的同时也使自身发生了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使人类居住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工业化和信息化导致人类和大自然的不断疏离。直到今天,我们—直在努力消除发展带来的种种异化问题。环境艺术的设计和创造是人们改造生存环境和实现梦想的途径。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我们应该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应该是自然的伦理问题,而不应该仅仅是表面的形式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设计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河洛文化产业园的规划目标定位,对其整体的场地布局、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总结,并结合生态自然观的理论框架,提出了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生态自然的景观构建模式,针对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融合,提倡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城市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既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更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发展的现实问题。任何一个负责的哲学家,在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作思考时都是涉及对自然的认识。马克思在人类历史和人的活动视野中阐述的自然观,集中说明了在社会发展中把握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卢卡奇提出“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的思想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小说主人公尼克·亚当斯本欲通过钓鱼之行,在山野中寻求内心平衡,却受内心冲动的驱使,试图控制和征服大自然.体现了海明威既渴望回归自然又试图挑战自然的矛盾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论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禅宗自然观蕴藏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其哲学基础是缘起论与无我论。禅宗自然观包括性即自然、修行的自然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等三个方面。研究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自然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制度成果的总和。而潘岳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相似文献   

20.
生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论基础,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才能揭开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其理论把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作为主线,强调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利润,而这必然引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破坏生态环境,主张人、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真正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