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Planning》2016,(1)
贵州省"十二五"时期明确提出"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的战略,2013年经济增速位列全国第一。为了更好地适应贵州省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我们开展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对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为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2.
徐微  汤婕  刘小红 《山西建筑》2012,38(28):257-258
阐述了"国内交换培养"模式发展概况,指出"国内交换培养"模式是校际之间优势互补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在分析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院校与工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交换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尚需解决的问题,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模式创新与改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是高等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教育模式,培养符合社会所需要。具有鲜明工程特点和专业特点的环境工程人才,对克服当前的就业困难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4)
"逆向设计,正向操作"的"3+1"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OBE的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解决企业招人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可以采取"逆向设计、正向操作"的方式改革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从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毕业要求入手,整合教学体系,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培养高素质的、与社会无缝接轨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的工程特性和国际社会对复合型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案的经验,分析了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CDIO模式的可行性,为相关专业推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本土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4)
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环保行业越来越细分化,人才需求越来越趋向于专业化,这给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文章在调查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能力的社会需求和国内优秀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针对性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提高专业实践课程比例和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2)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及电子商务行业的迅猛发展,各大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从电子商务企业的人才招聘及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一方面真正能够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也非常的困难。这说明现在各大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没有达到满足市场需求的标准,因此基于市场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培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6)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与电子和信息学科的深度融合,是环境学科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如何依托电子类学校的学科优势,紧跟发展趋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是建设具有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指导方向。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就业的人才紧缺方向,项目组探寻环境工程专业与电子和信息的学科交叉点,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阐述了电子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对于加强工程教育界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课题组以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的,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环保执业能力培养不匹配的现状,从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师资建设、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探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执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2)
产业需求属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而机械工程行业的需求决定着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专业根据国际形势和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结合机械的专业特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代背景下,以构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科学合理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目标,对本专业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武汉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行文工交叉,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实行主辅修、双学位、国际化办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文章提出了涵盖"知识结构、实践技能、能力结构、综合素质"4维度28要素的"土木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大学生全程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主体,以"校企协同创新实践平台"为依托的培养体系,建立了健全的培养体系运行机制。经过八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好,创新与实践能力强,就业质量高。  相似文献   

12.
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偏差,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结合教育部对地方本科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产业结构等实际情况,构建"一体两翼三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教融合,增强创新创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向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转型,能够较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才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办学功能呈现多样化,以地方普通高校为主体的学校逐渐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近年来,环保行业对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对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此,采用"2+1+0.5+0.5"的培养模式,从教育教学、师资等方面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体系,并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文章以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了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和措施,以期对地方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和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研究应用人才,文章通过开展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了双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将实践教育的育人理念落实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做到实践教育"三坚持""三结合""三落实"。  相似文献   

16.
为立足地方,服务地区,彰显办学特色,了解贵州省黔东南州土建类专业基础建设人才的现状及需求情况,对黔东南州内66家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调研发现:基层用人单位原有专业人员知识结构滞后,对土建类高层次及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市场上水利水电、城乡规划、路桥等专业人才匮乏。为此,凯里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从强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校外实践教学等方面实现办学转型,最终为用人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土建类人才。  相似文献   

17.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休戚相关。为了提高中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调查分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哈尔滨市部分大型设计、施工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人才需求数据,认为现阶段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分析新工科人才的本质特征,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面向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建构新工科人才核心素养指标框架。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制定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从学习结果界定智能建造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树立素养本位的专业教学理念、探索行动与反思的工程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工科人才学业评价实施建议,体现了工程教学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对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工科"建设是中国工程教育应对新技术和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更需要适应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要求。创新能力是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创新视野和专业知识等。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促进创新思维,以及开展多层次全过程的创新实践以提升创新技能是提高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和创新,形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内容有搭建多级结构创新大赛平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设"卓越工程师"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以"设计院模式"为蓝本,构建"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