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锐孔法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原花青素的稳定性,采用锐孔法,以原花青素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并优化其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海藻酸钠浓度、凝固液氯化钙浓度、芯壁比、针头孔径、下滴高度等因素对原花青素微胶囊化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浓度3%,氯化钙浓度3%,芯壁比1:4(芯材浓度1.5%),针头孔径0.45mm,下滴高度8cm;此时微胶囊化产率和效果最好,包埋率可达77.83%。视频变焦显微镜图显示,原花青素微胶囊有良好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3):109-114
为获得稳定性好、包埋率高的蓝莓花青素微胶囊,以海藻酸钠作为壁材、蓝莓花青素为芯材制备花青素微胶囊,并分析了花青素微胶囊的稳定性和体外缓释性能。结果表明,花青素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芯材和壁材体积比1∶2、海藻酸钠质量浓度1. 5 g/100 m L、CaCl_2质量浓度1. 5 g/100 m L、针头孔径0. 60 mm。此时其包埋率为90. 16%,且微胶囊呈球状,表面光滑;制备的蓝莓花青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其在胃模拟液中持续释放2 h,释放率为25. 17%,在模拟小肠液环境中可持续释放4 h,释放率达到89. 26%。同时,微胶囊处理后的花青素对pH值和温度稳定性均有提高。因此,微胶囊包埋可以提高蓝莓花青素的稳定性和缓释作用,对蓝莓花青素的应用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制备分蘖洋葱黄酮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黄酮微胶囊制备的主要因素,优化工艺条件。确定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1.50%,芯壁比1︰3(g/g),氯化钙的浓度2.0%,乳化剂用量1.00%,在此条件下,产品的平均包埋率可达75.472%,且经电镜超微结构显示产品较完整,表面光滑,组织致密。胃肠液模拟体外消化,在肠液中得以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4.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黑米花色苷提取物为芯材,利用微胶囊造粒机制备花色苷微胶囊。以花色苷包埋率为指标,考察壁芯比、喷头孔径、海藻酸钠浓度和氯化钙浓度对花色苷包埋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参数:壁芯比为3∶1、喷头孔径为0.45 mm、海藻酸钠浓度为4.0%、氯化钙浓度为3.0%。同时考察黑米花色苷微胶囊的缓释性质以及稳定性。结果证明花色苷微胶囊化后,在胃模拟液中,花色苷微胶囊在4.0 h内可以保持低释放率,进入肠道模拟液中实现释放。稳定性研究证明,花色苷微胶囊化后仍需要隔绝空气和避光存放。  相似文献   

5.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制备甜菜红素微胶囊,以此提高甜菜红素稳定性。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查海藻酸钠质量浓度、Ca Cl2浓度、芯壁比、针头孔径、固化时间、下滴高度、下滴速度等对甜菜红素微胶囊化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甜菜红素微胶囊的较佳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2.9%,Ca Cl2浓度3.2%,芯壁比1∶2.7,针头孔径0.7mm,固化时间为30min。在上述较佳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包埋率为77.38%,和模型预测值78.75%相比,相对误差仅为1.74%。进行了耐光、耐热和耐酸性实验对比,结果表明,微胶囊化工艺确实提高了甜菜红素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的方法对甘薯皮绿原酸进行提取;采用锐孔法,以绿原酸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绿原酸微胶囊,并优化其制备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提取最佳条件为:液料比80:1((V/m)、乙醇浓度50%、微波功率 100 W、提取时间25 min,该条件下,绿原酸得率可达14.44 %;微胶囊制备最佳工艺为:针头孔径 0.60 mm、下滴高度8 cm、海藻酸钠浓度4 %、氯化钙浓度3 %、壁芯比2:1(V/V,芯材浓度 5%),此条件下包埋率可达 85.05%。绿原酸微胶囊化可提高绿原酸的热稳定性。本实验为农产品废弃物中绿原酸的进一步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避免花色苷物质直接受热、光的影响而引起氧化质变,有效控制花色苷的释放和稳定性,本研究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玫瑰茄花色苷为芯材,研究锐孔法制备玫瑰茄花色苷微胶囊的工艺及其微胶囊化花色苷红外光谱、贮藏条件和体外释放性。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确定玫瑰茄花色苷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红外光谱仪分析花色苷微胶囊的结构和成分,考察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花色苷微胶囊的稳定性,模拟体外人工胃、肠液来评价花色苷微胶囊释放性。结果表明,花色苷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0%,CaCl2质量分数2.0%,壁芯比2∶1 g/g,壳聚糖质量分数0.1%,玫瑰茄花色苷包埋率为99.2%±0.16%。红外谱图结果表明,微胶囊前后的花色苷特征吸收峰发生了变化。玫瑰茄花色苷微胶囊在4或25℃时能稳定贮藏,并在体外释放实验中均体现较好的缓释性。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谷氨酸钠的缓释性,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对谷氨酸钠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谷氨酸钠微胶囊成型效果和包埋率影响,在正交试验的优化作用下,得到谷氨酸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0%、CaCl2质量分数3.0%、芯壁质量体积比2∶10、包埋温度50℃、针头直径0.70 mm,在该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为81.86%。最优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谷氨酸钠微胶囊呈大小均一的圆球形,无拖尾现象,质地较硬,内部结构完整性和致密性较好。缓释试验和电子鼻测定结果均表明,微胶囊在沸水中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缓释时间长达2 h。  相似文献   

9.
张欢  赵妍 《食品科技》2022,(11):220-227
以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复配作为复合壁材,优化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条件并测定其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原花青素微胶囊最适制备条件为芯壁比为1:3、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0%、羧甲基纤维素质量分数为1.5%、氯化钙质量分数为3.0%,微胶囊包埋率为93.57%。制得的湿态微胶囊表面光滑,呈圆球形。冻干微胶囊粒径为1.20 mm,堆积密度为0.154 g/cm3,休止角为32.36508°,具有良好吸水性、p H值稳定性,模拟胃消化3 h累计释放率为43.53%,提高了其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锐孔法制备黄酮类化合物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影响黄酮类化合物微胶囊制备的主要因素,优化工艺条件。实验确定最佳优化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1.4%,芯壁比为3:2,CaCl2浓度为1.4%,单甘酯/芯材为0.2g/g,在此条件下,产品的平均包埋率可达92.59%,且微胶囊产品结构坚硬、圆整,无拖尾现象。  相似文献   

11.
孟庆廷  陈万东 《食品科学》2010,31(20):137-140
用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一系列叶绿素亚铁微胶囊,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最优方案。考察微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的控制释放效果。结果显示,制备该微胶囊的最优方案为海藻酸钠15mg/mL、壳聚糖4mg/mL、氯化钙20mg/mL、芯材与海藻酸钠的质量比1:4。所得胶囊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缓释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为克服双歧杆菌不耐酸、不耐氧的缺点,本试验建立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的方法。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形成海藻酸钙水凝胶,再与壳聚糖复合形成聚电解质膜,通过单因素及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双歧杆菌混凝胶微囊工艺,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胶囊结构,并采用模拟胃液及肠液的独立影响实验和模拟连续消化道实验考察胶囊中双歧杆菌的释放特性及存活率,探究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离心菌体与1.5%海藻酸钠均匀混合,注射到1.2%氯化钙溶液中,再与0.5%壳聚糖固定化35 min最佳。此条件下胶囊形状完整,扫描电镜图显示微胶囊结构致密、具有较好的包埋性,胃肠释放实验证明胶囊具有肠溶胃不溶和缓释的载体特性,胶囊中的双歧杆菌在肠液中的存活率平均值为72.3%,经模拟消化道处理后的存活率为49.8%。此结果为双歧杆菌微胶囊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传统牦牛酥油的贮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以海藻酸钠、CaCl2为复合壁材,以锐孔法制备牦牛酥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理化性质,并研究微胶囊在胃肠液中的释放特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1.5%,CaCl2浓度2.5%,芯壁质量比1.5:1,乳化温度50 ℃,固化时间30 min时,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89.41%;含水量为5.25%、溶解度为57.22%、休止角为20.6°;平均粒径为929.773 μm,酥油在微胶囊化后热稳定性提高;释放实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肠液中释放率分别为11.52%、96.44%;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货架期较牦牛酥油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4.
龙门  周卉  谢文  廖琪  王冉 《食品科学》2018,39(12):262-267
通过海藻酸钠微囊化JS25噬菌体,并对制备的JS25噬菌体微囊粉进行结构表征和稳定性分析,通过构建不同的食品模拟体系分析JS25噬菌体微囊粉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和CaCl2组成的体系能有效地构建JS25噬菌体微囊粉,通过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海藻酸钠和CaCl2添加量分别为3.72、2.55?g/100?mL时,JS25噬菌体包埋率可达88.38%;该条件下的JS25微囊粉粒径分布在20~90?μm之间,且呈正态分布;并且与浮游态噬菌体相比,微囊化的JS25噬菌体稳定性显著增加至35?d(4?℃和20?℃)。另外,JS25微囊粉在不同食品模拟体系中均可迅速释放,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在8?min后释放率均达75%以上。说明该工艺可以有效固定JS25噬菌体,并且对噬菌体效价影响较小。因此,海藻酸钠微囊化JS25噬菌体可以用于JS25噬菌体微囊粉的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益生菌副干酪乳杆菌R8为研究对象,进行双层包埋关键工艺参数的研究,以提高菌体的稳定性,并实现在肠道定向释放的目的。方法:筛选冻干保护剂、益生元;优化微胶囊包埋材料海藻酸钠和固化液中氯化钙浓度;检测和分析制得的微胶囊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释放特性。结果:筛选出的最佳冻干保护剂为20%全蛋液;最佳益生元为菊粉;最佳包埋液配方为:5%益生菌、2%菊粉、20%全蛋液,1%海藻酸钠;最佳固化液配方为2.5%氯化钙。所得微囊颗粒可耐受胃液破坏,在模拟肠环境中45 min内释放完毕,人工肠液中活菌数为原微囊活菌数的65.6%。全蛋液在制备工艺过程起到保护作用,并提高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将菌体/蛋白质/海藻酸钠微胶囊进一步用壳聚糖材料进行覆膜,可实现在肠道定向释放。  相似文献   

16.
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丁香油进行包覆,通过喷雾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微胶囊产物,研究pH、明胶和海藻酸钠质量比、芯壁质量比、壁材用量、搅拌转速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缓释性进行研究,采用红外、TG、SEM对优选实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微胶囊化的丁香油挥发性明显降低,热稳定性大...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织物的调温性能,采用锐孔凝固浴法,以正二十烷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相变微胶囊。使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测试手段对相变微胶囊的外貌形态和热性能进行分析。得到制备正二十烷/海藻酸钠相变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的质量分数2?5%,CaCl2的质量分数7?0%,芯材与壁材质量比1∶3。在最优条件下制备的相变微胶囊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56?7μm,相变潜热为117?3 J/g,微胶囊的耐热性能良好,明显地改善了织物的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18.
以碳酸钠改性制备的紫胶钠盐(SSC)用于包埋白藜芦醇(Res),优化喷雾干燥制备工艺,获得具有pH响应性的SSC/Res微胶囊,促进白藜芦醇的吸收与利用。以壁材与芯材之比(壁-芯比)、进口温度和进料流量为考察因素,Res的包埋率及载药量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了喷雾干燥法制备SSC/Res微胶囊的工艺,通过FT-IR、SEM、TG-DSC技术对SSC/Res微胶囊的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在模拟人体消化过程中的释放性能。结果表明:SSC/Res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壁-芯比3:1(g/g),进口温度160℃,进料流量9.5 mL/min,此条件下Res的载药量为18.17%,与预测值一致。SSC/RES微胶囊为球体结构,表面光滑,热力学性质稳定,具有较好的pH响应性,能在模拟肠液中实现快速释放,累积释放速率为60%。  相似文献   

19.
选择锐孔-凝固浴法,以葛根提取物为芯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葛根微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其制备工艺条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评价其释放性能。结果表明: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药物浓度0.16g/mL、海藻酸钠浓度0.9%、壳聚糖浓度1.5%、氯化钙浓度20%,药物包埋率可达65.07%。该微囊在24h内释放完全,释药动力学拟合符合一级方程:In(1-Mt/M∞)=-0.11×t-0.4651(r=0.9967),具有明显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来酉  赵敏  张帆  鹿晓菲 《食品科学》2009,30(7):141-144
以明胶、果胶、海藻酸钠、氯化钙和壳聚糖为壁材,采用乳化法双层包埋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制备的微胶囊粒径在10~30μm。检测结果表明,微胶囊内活菌数可达到109 CFU/g以上,菌体包埋率可达到82.24%。经模拟胃酸、胆汁酸处理后活菌数仍在108 CFU/g以上,对酸有很高的耐受力;经人工肠液处理15min,微胶囊几乎全部崩解,肠溶释放率可达到95.81%。通过经典的加速实验证明微胶囊的活菌贮藏稳定性较好,室温下贮藏1年其活菌数仍可以保持在108CFU/g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