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纾论古文的审美艺术,推“意境”为“文之母也”、“神味”为“行文之止境”,其下以“敛气蓄势”论“气势”,以“天下之最足动人者”论“声调”,以“最灵动、亦最绵远”论“筋脉”,着意于对古文形式因素的考究,这也是林纾意境理论的组成部分,无论对古文的审美欣赏还是艺术创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桑塔格的形式论与俄国形式论的形式“陌生化”、“整体性”追求以及“色情学”诸多美学主张有一致性和内在传承。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包含文学批评在内的艺术批评,只要不远离艺术中真正的生命体验,形式论仍然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艺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分析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认为其哲学思想中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就是“回归自然”,表达自然的感情。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华兹华斯就深受其影响。作为19世纪英国“湖畔诗人”的优秀代表,华兹华斯的诗歌里有大量讴歌和赞美大自然的佳作,是浪漫主义的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4.
分析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认为其哲学思想中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就是“回归自然”,表达自然的感情。这一思想对后来的文学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华兹华斯就深受其影响。作为19世纪英国“湖畔诗人”的优秀代表,华兹华斯的诗歌里有大量讴歌和赞美大自然的佳作,是浪漫主义的华美乐章。  相似文献   

5.
庐山慧远的佛教思想深受有部的“实有”思想影响,并在其思想体系中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慧远的《法性论》中论述的神秘“法性”本体体现着“实有”思想宗旨,并在其前后论述“法性”本体思想的过程中始终体现出“实有”思想。  相似文献   

6.
宋代理学深受佛教影响。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与佛教的“缘起”论、“心性”论和“慈悲”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反映了儒家对人生境界的探索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着重从儒、释观入手,分析其兼容并包佛教众多宗派思想的行为,并由此来解释他反对天命论、反对迷信、反对祥瑞的思想与其佞佛思想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8.
“势”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重要范畴,然而其源头不清,影响了有关研究的深入及价值。“势”不源于“臬”,而源于“Yi”,同于“艺”之源头。《考工记》中的势论——如“审曲面势”等,是传统美术理论中最早成系统者,可视为美术论中“势”的源头。此即本文考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其时代背景、社会思想背景和个人哲学背景,并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义理在于经世,纳“经济”入理学;理学即是礼学,发礼学之新意;“内仁外礼”,拓宽道德修养论。曾国藩将其新理学应用于军事建设中,形成了湘军独特的以“忠”为最高价值目标、以“仁”为内在的道德标准、以“勇”为基本道德品质、以“礼”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军事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介绍并分析朱熹关于“理”与“气”、与“太极”、与“心”“性”、与万物之关系的论述,以及朱熹的人性修养和“格物致知”论.朱熹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也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认识论肯定先验知识的存在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思想极其自由解放的时代,而艺术的自觉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借王《平南论画》中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说明了这种自觉,并提出了这种自觉三个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是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女性主义的先驱,更是出色的小说理论家。她阐述了大量的小说美学思想,同时也是西方现代小说美学思想的实践者。她给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观念的再创造与再发展注入了新的理论与思想,其“诗化小说”、“非个人化”、“主观真实”等美学思想对西方文学产生深远影响,其挑战性的文学实验使现代主义小说跨人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正> 二十年代初,北方反动军阀势力的强大和进步知识分子营垒内部的分化一度使鲁迅感到苦闷和彷徨,唱出了“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悲歌。鲁迅先生此时思想上正处于进化论向阶级论、激进的民主主义向伟大的共产主义过渡时期。他以不甘沉沦的坚强意志与消极颓唐的悲观情绪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新与旧、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等复杂的矛盾冲突中经历着极为艰苦的精神跋涉。同时,在艺术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实践和突破。于是,体现这种思想、艺术“裂变”的抒情散文诗集《野草》便应运而生了。 在《野草》的创作过程中,曾受过日本著名评论家厨川白村文艺观影响的鲁迅“拿来”了当时盛行的西方“象征主义”,使之成为这部散文诗集突出的艺术特征。所谓“拿来”,当然并非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挑战,对城市发展诸多深层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基本形成了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即“人民城市论”为主要框架、核心内涵的城市建设和发展理论。“人民城市论”的逻辑生成于马克思恩格斯城市发展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思想是其理论渊源和借鉴;我国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是其历史依据;当下中国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及其深层次矛盾带来的实践需求构成了习近平“人民城市论”的实践基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城市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凸显的主战场,城市的人民性进一步彰显了社会主义城市属性,是党领导人民进行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的初心所在,必须结合新时代实践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思想极其自由解放的时代,而艺术的自觉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借王虞《平南论画》中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说明了这种自觉,并提出了这种自觉三个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使学员知其可信,又觉其可爱,教员授课时要做到政治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情感性、科学性与艺术.性、“面对面”与“键对键”、教员业务素质与个人品德的“五个统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伽达默尔关于艺术的经验与真理的追寻相同一的观点展开论述,阐述美学 与诠释学的互动与相通关系;就艺术作品而言,游戏、象征和节庆构成伽氏运用现 象学方法作出艺术本体的描述和分析,这种分析体现了伽氏美学的重要特征,对 于艺术作品意义的理解,更能体现诠释学美学的理论特征,理解者的“偏见”,艺术 作品与理解者之间的“时间距离”,作品视界与理解者视界的融合、“效果历史”的 构成、理解的循环等构成其艺术理解论的基本观点。最后作者简述伽氏美学对今 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扼要讨论了毛泽东“两论”与李达著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和《社会学大纲》、李达“两论”“解说”与毛泽东“两论”原著、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与李达的《(矛盾论)解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李达20年代关于中国革命理论等的关系,以及毛泽东与李达各自的哲学倾向和特色、毛泽东与李达关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口号的论争、晚年毛泽东与李达的思想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19.
评介了前康德时期的政治思想家的契约论和康德的“社会契约”及罗尔斯的《正义论》阐述的有关思想,探讨了“社会契约”作为先验假设的特殊内涵,并从“原初状态”概念的形成和产生影响的角度,对先验假设的社会契约思想的康德式规范性解释及有关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 ,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 ,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 ,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 ,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 ;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并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 ,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 ,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 ,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 ,曲解了列宁的思想 ,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 ,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 ,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