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挺 《江苏建筑》1994,(3):5-7,30
1、前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节点抗震设计是整个框架设计非常重要的部分,而满足节点构造要求,是节点抗震的重要保证。目前,在设计人员中,对抗震区框架梁端下部纵筋弯起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并且已反映在设计图纸上(见图1)。问题的焦点是框架梁端下部纵筋配置在满足构造规定的前提下,能否弯起多余的钢筋以利提高抗剪强度。新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分析了受压区配筋量对双筋矩形截面梁抗弯强度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双筋矩形截面梁的钢筋压拉比及极限抗弯强度等概念,可供设计者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3.
讨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考虑抗震要求时 ,如何对梁的配筋计算步骤进行简化 ,同时使计算结果更为经济。通过一个算例比较表明 ,所给算法的结果比传统算法的可节省用钢量约 2 0 %。  相似文献   

4.
框架梁支座负筋经常受裂缝控制,用钢量偏高,设计人员一直在探索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文中拟通过对裂缝机理阐述和分析,提出合理按裂缝控制配置框架梁支座负筋的方法。通过一个主-次梁楼盖体系的工程实例,运用两种裂缝控制方法,分别计算了框架梁支座负筋配置面积和相应的裂缝宽度,供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公式推导和实例对比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单筋矩形截面梁和双筋矩形截面梁纵筋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单双筋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双筋矩形截面梁纵筋面积计算提供简便快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当今,科学计算器已是非常普及的运算工具,利用科学计算器,辅之以一定的计算方法,可以快速完成单筋矩形截面的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配筋计算。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练掌握这一“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的重要内容,以下将介绍运用计算器进行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配筋的快速计算法,熟练掌握这一方法后,不需一纸一笔,即可快速完成单筋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配筋计算。与查表法相比,速度快精度高。显然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加快设计速度,以及在现场对配筋做快速核算具有实用意义。在介绍快速计算方法之前,首先回顾一下有关重要的表达式:(1)当混凝土强度等…  相似文献   

7.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低轴压比的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易在底部施工缝处产生剪切滑移现象,影响其耗能能力,在剪力墙底部配置斜向钢筋可以较好地避免此现象发生。为研究配置斜筋单排配筋混凝土双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对3个1/2缩尺的单排配筋混凝土双肢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了在墙肢及连梁中配置斜筋对混凝土双肢剪力墙破坏机制与抗震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配置斜筋双肢墙与未配置斜筋双肢墙的破坏形态、滞回特性、承载力、延性、刚度和耗能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在墙肢配筋量相同的条件下,在墙肢底部设置适量的斜筋,可提高双肢墙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并对其破坏机制产生影响;在墙肢分布钢筋量不变条件下,在墙肢底部和连梁中增设斜筋,可明显提高双肢墙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8.
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易在基底施工缝处发生剪切滑移,影响其抗震性能。为了解在剪力墙底部配置斜向钢筋对大洞口率单排配筋混凝土双肢墙的抗震性能影响,对1个底部配置斜筋的双肢墙和1个未配置斜筋的双肢墙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并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试验模型的破坏特征、滞回性能、承载力、延性、刚度和耗能能力。结果表明:对于洞口率较大的单排配筋混凝土双肢墙,在保持墙肢总配筋量不变条件下,墙肢底部适当配置斜向钢筋可限制其剪切变形发展,避免墙肢底部施工缝处发生剪切滑移现象,对双肢墙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带斜筋单排配筋T形截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取代黏土砖多层住宅结构,提出带斜筋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多层节能住宅结构,其抗震性能显著优于砖砌体结构,且与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相比,具有施工简便、造价低的特点,便于推广应用。为了解该新型结构体系中T形截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对1个单排配筋T形截面混凝土剪力墙和1个带斜筋单排配筋T形截面混凝土剪力墙进行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比分析其承载力、延性、刚度、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及破坏特征。试验研究表明,斜筋可以有效限制剪力墙的基底剪切滑移,使得带斜筋单排配筋T形截面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不带斜筋单排配筋T形截面混凝土剪力墙,可以更好地满足多层住宅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现浇框架结构中框架梁负弯矩钢筋布置在梁翼板内的影响因素。分析认为当满足板厚h≥110mm,梁第二排负筋直径D≤25mm,且正常使用阶段楼板支座处裂缝为非贯通裂缝、宽度不超过规范限值的条件时,将框架梁第二排负弯矩筋布置在翼板内是可行的。框架梁负弯矩筋优化布置方式可以保证节点核心区混凝土浇注的密实程度,对于提高框架结构整体施工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抗震设防地区对多层住宅结构具有良好抗震性能、施工简便、造价低、绿色节能等特点的发展要求,提出带斜筋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再结合部分免拆建筑模网技术,形成新型抗震节能多层住宅结构体系。为了解带斜筋单排配筋Z形截面墙体的抗震性能,进行2个相同配筋量的Z形截面剪力墙低周反复荷载试验,1个为普通双向单排配筋剪力墙,1个为带斜筋的双向单排配筋剪力墙。在试验基础上,对比分析其承载力、延性、刚度、滞回特性、耗能能力及破坏特征等抗震性能,建立其极限承载力简化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带斜筋单排配筋Z形截面剪力墙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普通双向单排配筋剪力墙,能更好地满足多层住宅结构抗震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肖勇 《建筑工人》2011,32(8):38-39
许多框架结构工程会有大小跨框架梁,如设置有内走道的教学楼、办公楼等,其框架梁多跨布置特点一般为大跨-小跨-大跨。在具体工程实践中,对于该类框架梁中间支座上部非通长筋的配筋下料,由于对标准图集的理解不足以及图纸设计与标准图集的衔接问题,常有施工人员简单、片面地按03G101-1图集节点构造做法施工,导致错误下料和配筋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抗弯性能试验,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增强筋(BFRP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承载力、破坏形态、挠度及裂缝发展情况。在试验基础上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BFRP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数值分析模型基础上研究了FRP筋类型及其布置方式对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FRP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式均为钢筋屈服后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配筋面积比Af/As越大,初裂荷载越小,裂缝总数越少,挠度逐渐增加;建立的数值分析模型能较准确地模拟BFRP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BFRP筋、AFRP筋(芳纶纤维增强筋)及GFRP筋(玻璃纤维增强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荷载-挠度曲线比较接近;与BFRP筋相比,CFRP筋(碳纤维增强筋)/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分别高14.2%和9.3%,最大挠度小35%左右;BFRP筋的布置方式(单层或双层)对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在抗震设计中,框架梁的配筋设计均采用调幅设计方法,即将框架梁端组合弯矩设计值下调20%左右,增加到梁的跨中。调幅的目的,一般认为有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采用Open SEE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结果比较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混合配筋柱破坏模式、二次刚度比、残余变形和累积耗能等特性,发现复材筋与普通钢筋之间的配置比例对其破坏模式和位移延性有较大影响,"复材筋"配置较少时,混合配筋柱将达不到2%的位移延性需求。在保证"复材筋"配置比例的前提下,混合配筋柱比普通钢筋混凝土柱具有稳定上升的屈服后刚度和相近的耗能能力,柱构件的残余变形大幅减小,表明其在建筑结构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适筋混凝土构件配筋界限条件的概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适筋混凝土构件正截面配筋的物理界限条件下进一步作了概率分析,上限条件仍以相对界限受压区高度表示,下限条件仍以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表示,它们分别按0.15和0.85分位数作为取值的依据,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18.
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梁端正截面应该按双筋截面设计.本文提出“双筋梁正截面抵抗矩系数”,使设计得以简化并可全面满足规范规定的各项要求.根据计算结果,对规范中关于梁端正截面抗震设计要求作了讨论,得到了截面最大受弯承载能力值简明表达式,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和上下部钢筋面积比两项限值条件的实际控制区域等有应用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钢筋混凝土梁的配筋在整个建筑的配筋中占着较大的比重,而梁受弯的配筋是梁的主要配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必要对梁的受弯配筋进行优化分析。通过实例,用YJK软件进行计算分析,主要从荷载输入、矩形混凝土梁按考虑楼板翼缘的T形梁配筋和梁柱重叠部分简化为刚域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了梁受弯配筋的优化结论。  相似文献   

20.
笔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监理多年,尤其是在需按抗震设防的建筑工程中,从检查框架梁的钢筋中发现一个较为普遍而又难以解决的质量通病:框架梁支座第二排负弯距筋位置过低,与第一排负弯距筋的净距离即排距一般在50mm-100mm左右,大于设计和施工的规范值。其结果是减少了第二排筋受力的有效高度,这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质量,尤其是减少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