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锦99块杜家台油层为注水开发的稠油油藏.常规水驱效果较差,水驱采收率仅为23.8%.高含水期,油层的平面及层间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该区块油藏特点和剩余油分布状况,利用蒸汽吞吐热采技术,以吞吐引效为主,解堵降粘为辅.累计油汽比达1.63以上,断块采油速度由0.48%上升到0.77%,累计增油8.96×104t,采收率提高至27.4%.  相似文献   

2.
对于注水开发油田而言,体积波及系数和驱替程度是重要的评价参数。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港东一区一断块明三油组和枣南孔一段枣1281断块为研究对象,采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藏工程计算和注采井网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块注水体积波及系数与驱油效率及其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指出在油田开发初期注水体积波及系数增长迅速,在开发后期增长缓慢,到高含水阶段后,宏观注水波及系数提高幅度不大,但水洗强度增加,使强水洗段厚度比例和驱油效率增大。认为需通过提高波及范围内的整体驱替程度来提高水驱采收率。该项研究对老油田开发后期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二连油田弱凝胶调驱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连油田成藏规模小,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受沉积环境和构造破碎影响,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目前油田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平均采收率仅17.3%,近井处理已不能解决油层深部的极度非均质问题.2001年开始引进弱凝胶调驱技术,在室内物模试验的基础上筛选了适合蒙古林砂岩油藏和吉45断块弱凝胶配方体系,并选择蒙古林砂岩砂西断块中部4个井组和吉45断块TI中下油组5个井组进行了先导试验,取得很好的降水增油效果,到2005年底,2个区块累计增油9.114 4×104t,并形成了一套整合的现场注入工艺和试验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4.
甘谷驿采油厂唐80井区块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强,导致注水开发后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快,水淹严重,油藏采收率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达到降水稳油的目的,模拟其油层条件,以廉价的空气为基础,进行了空气泡沫驱油提高采收率室内配方筛选和先导性试验。最终筛选出的配方为综合泡沫优选实验表明宜采用泡沫配方为0.5%BK-6+0.05%BK-51,驱油试验显示最高驱油效率达到88.04%。在原注水开发井组进行注泡沫试验,见效期为3个半月,与注水见效基本相同,见效后主要表现为产液上升、含水大幅度下降,产油增加。含水下降最大达52%,单井最大增油幅度为1.15倍。泡沫具有明显的封窜效果。试验结果证明了空气泡沫驱能大幅度提高唐80井区块油藏采收率,是一种有前途的三次采油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温高盐油藏微生物采油菌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MI/NPC公司MEOR菌种在高压、高温、高盐油藏条件下微生物驱油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估,并在胜利油田营6断块Y6-16井组开展微生物驱油先导试验。Y6-16井微生物强化水驱后,解除了岩石表面的死油垢质等堵塞,疏通了井底周围和油层中的孔隙通道,降低了表面张力,提高了注水波及面积和原油采收率。对应的Y6-27、6-24、6-25油井,见到了较好的增油效果,200d累计增油1019.8t,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3.41。  相似文献   

6.
纳米微球具有在油层孔隙中改变注水渗流方向,扩大波及体积的特点。粒径分析显示微球粒径为纳米级,水化膨胀倍数为100~150;岩心模拟驱替试验表明,纳米微球注入性能好,单砂管封堵率在80.5%以上;高低渗砂管中,纳米微球优先进入并封堵高渗管,改变双管非均质性,启动低渗管内的原油,提高整体采收率可达20%以上。河南油田开展了王32、柴9井2个井组的微球深部调驱现场试验,井组内对应油井显示增油降水效果明显,阶段增油1 551.4 t,降水12 535.6 m3。纳米微球深部调驱技术为非均质油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王集油田东区油藏地质特征,根据油藏特征进行调驱工艺及段塞设计,开展了1个井组的矿场试验,结合油藏特征分析了试验井组凝胶微球调驱效果。矿场试验结果表明:注入凝胶微球后,注水井注水压力升高,地层充满度增加,吸水剖面改善,低渗透层有效启动,水窜优势通道得到有效封堵,井组平面上实现了注水受效方向改变,对应油井见到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微球调驱技术是非均质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进一步挖潜剩余油的一项有效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油藏的开发效果。试验井采用凝胶微球调驱后,井组累计增油860多吨,累计降水1.2×104 m3。  相似文献   

8.
辽河油田杜124井区双北29-37井组MD膜驱矿场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芒来  李奇  林宝辉 《油田化学》2003,20(4):363-367
辽河油田杜家台124井区油藏埋深~3000m,地层温度110℃,平均渗透率0.029μm3,原油50℃粘度31mPa·s,凝点28.5℃,井区采出程度仅6.17%。该井区双北29 37井组包括1口注水井和3口采油井,驱油试验前注水困难,日注水量降至60m3,注水压力升至19.8MPa,井组日产油7.6t(单井0.9~4.3t),含水82.0%(单井73.0%~85.5%)。根据设计试验方案,从2001 09 30开始,每天从注水井注入有效浓度25%的MD 1工业膜驱剂100kg,15天共注入1.5t,截止2001 12 27,井组累计增产原油157t,注入1t化学剂增产原油105t,驱油试验在经济上是成功的。产油、含水、产液曲线表明,膜驱剂注入开始后10天左右,井组日产油量明显上升,最高达12.4t(37.3t/3d),15天左右井组含水明显下降,最低达73%;注入膜驱剂后井组日产液量增加,最高达53.4t(160.3t/3d),较试验前平均值增加30%。认为油井产液量增加是低渗透油藏MD膜驱见效的现场判据。图5表1参6。  相似文献   

9.
岔河集油田属河流相沉积复杂断块油藏,一次加密结束后油田依然存在井间油层连通率低,油层水驱控制程度低的问题。在180~200 m的井距下能否再加密,增油效益如何必须论证,1999年进行了旨在提高油水井连通率的二次加密单井组试验,区域油层连通率提高了17.1百分点、水驱采收率大幅度提高,为岔河集油田进行二次井网加密和下步产量接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岔河集油田属河流相沉积复杂断块油藏,一次加密结束后油田依然存在井间油层连通率低,油层水驱控制程度低的问题。在180-200m的井距下能否再加密,增油效益如何必须论证,1999年进行了旨在提高油水井连通率的二次加密单井组试验,区域油层连通率提高了17.1百分点、水驱采收率大幅度提高,为岔河集油田进行二次井网加密和下步产量接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敏感性稠油油藏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彭洪军 《断块油气田》2010,17(5):621-623
针对济阳坳陷林樊家油田林东馆三段油藏油稠、储层敏感性强、生产过程中出砂明显等影响产能的实际问题,通过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储层敏感性分析、注蒸汽实验、水平井设计优化(水平井段200 m、油层厚度大于4 m、井距150 m)和配套工艺等研究和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实施后水平井单井产液能力基本上在40~60 m3·d-1,单井产油能力由1.8m3·d-1上升到28 m3·d-1,含水率由88%下降到48%,同时在水平井网条件下最终采收率为19.5%,比直井提高10%,增加可采储量为38.9×104 t,改善了底水油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陆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油藏为特殊的低幅度薄层边底水油藏.未动用储量,大多分布在透镜状薄层带边底水的小砂体中,油层平均厚度小于3 m,油水关系复杂,直井开采难度大,效益差.通过精细解剖含油单砂体、细分流动单元、准确识别纯油层和低阻油水同层等,开展了水平井开采先导试验,进行了精确的井眼轨迹控制、水平段合理长度、布井方式与注采井距等研究,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这类油藏的水平井开采技术,对油层跨度800m范围内不同油水关系、不同地质特征的未动用储量,整体优化部署水平井104口,建产能40×104t,储量动用程度由51.8%提高到82.6%.  相似文献   

13.
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具有砂体分布零散、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开发过程中核部水淹严重,扇缘部水驱效果较差。为此,基于油藏工程方法与理论推导,确立了环形井网环距及采油井井距的计算方法并绘制了计算图版,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有效开发的合理井网井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控剩余油条件下的核注翼采井网模式,可有效缓解正方形面积注水井网形式注水憋压的难题,进而降低注水难度,提高水驱效率;与正对井网相比,采用注采井数比为1∶2的核注翼采交错环形井网时,油水井流线分布较均匀,开发效果较好;对于3注6采与4注8采的环形井网,当环距为200 m时,最优采油井井距分别为300 m和250 m。该研究成果为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针对艾湖油田玛18井区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直井压裂单井可采储量低、经济效益差的问题,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法、油藏工程方法、经济极限法和矿场试验法对多级压裂水平井参数设计和产能预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玛18井区“甜点”深度为3 876~3 881 m,水平井走向应为南北向,推荐水平井水平段长度为1 200~1 400 m,井间距为500 m,裂缝半长为150 m,裂缝间距为50 m。采用优化参数设计6口多级压裂水平井,第1 a平均日产油为29.0 t/d,符合产能预测数据(25.0~33.0 t/d)。该研究建立了砂砾岩储层含油饱和度预测方法,并形成砂砾岩油藏多级压裂水平井参数设计和产能预测方法,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是一个深层、特低渗透、断块油藏,平均空气渗透率9.6×10-3μm2,主要含油层系是二叠系石盒子组,从试油至今经历了天然能量开采、注水开发稳产、加密调整增产三个开发阶段.开发上具有油井投产初期产能差异大、天然能量不足产量递减快、储层物性差注水井吸水能力差等特点.经过多年的开发探索总结出应用井网井距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特低渗透油藏水平井的开发效果,针对志丹油田长6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水平井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了水平井开发技术和开发参数等研究工作,利用数值模拟优化研究得到如下认识:1)水平段长度与初产、现产、累产有比较明显的正相关性,但当水平段长度大于1 000 m时累产油增幅明显减小,综合考虑钻井和压裂成本,最优水平段长度为1 000 m。2)推荐采用五点法井网同步注水,易于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含水上升,能达到较好的采油效果。最优井距为500~600 m,最优排距为100~150 m。建议初期配注15~20 m3/d,注采比维持在约2.0。该成果认识对特低渗透油藏的水平井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草20块是一个具有边水的构造岩性特稠油油藏,针对西部未动用区油层薄6~8m,受边水及东部高含水带影响大的特点,采用了水平井代替直井进行热采开发,并对水平井热采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现场实施后,单井日产油峰值达到40t,平均单井年产油量在5000t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陆梁油田陆9 井区下白垩统呼图壁河组油藏为典型的薄油层、边底水活跃的砂岩油藏,开发过程中受边(底)水推(锥)进及注入水突进影响,部分油井含水高、采出程度低且增产难度大。为提高油藏开发效果,利用多种手段对油层水淹状况和水驱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剩余油富集区。通过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对侧钻水平井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优化。2008—2009 年共实施侧钻水平井14 口,平均单井增油8.1 t/d,含水下降47.2 个百分点,恢复产能2.69×104 t,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低煤阶煤储层资源,结合低煤阶煤层气井的生产特征和气田地质模型资料,建立了低煤阶煤层气井数值模型,并进行了产能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明确了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基于储层物性划分,开展了低煤阶煤层气合理开发方式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合采井纵向穿过J和T共2套煤层组,纵向储层控制程度高、排水量大,有助于降压解吸,增加单井产量;影响低煤阶煤层气井产能的主控因素有累计净厚度、渗透率、含气量、井距和含气饱和度;埋深< 25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1 500 m,埋深为250~35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1 200 m,埋深为350~400 m和埋深为400~45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1 000 m,埋深450~60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800 m,埋深> 650 m的储层最优井距为700 m。该项研究为气田的有利区筛选和开发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孤岛油田中二中Ng5薄层稠油环蒸汽吞吐中后期调整技术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为了进一步提高孤岛油田薄层稠油环蒸汽吞吐的采收率,针对高轮次吞吐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特点,应用油藏工程方法、数值模拟技术和动态分析方法,开展了井网加密调整研究,将200m×283m反九点法基础井网加密成141m×200m五点法井网;该优化方案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效果,单井产油量平均达到13.5 t/d,是周围热采老井产量的2~3倍,含水率稳定在70%左右,比周围老井含水率低10%。该技术对于同类稠油油藏高轮次蒸汽吞吐中后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