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合物多元醇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简要论述了聚合物多元醇(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接枝聚醚)的发展历史、合成反应原理,介绍了其生产工艺和应用,对基础聚醚、单体、引发剂、链转移剂、分散剂等原料的作用及其选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杨连利  刘勇 《化工中间体》2008,(1):12-14,17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研究了黄原胶(XG)与丙烯酸(AA)的接枝共聚反应。考察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影响,探讨了过硫酸钾引发黄原胶接枝丙烯酸共聚反应的基本规律。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接枝机理。  相似文献   

3.
于良民  王质伟  李芳 《粘接》2008,29(3):16-18
以马来酸酐(MA)和聚四氢呋喃醚(PTMGG-1000)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得到不饱和聚醚.以该不饱和聚醚为分散稳定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荆,十二烷基硫醇(DDM)为链转移剂,以苯乙烯、丙烯腈等为接枝单体,通过半连续工艺合成出稳定的白色接枝聚醚产品.讨论了基础聚醚、反应温度、苯乙烯含量、分散稳定剂、引发剂和链转移剂对接枝聚醚状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淀粉与乙烯基单体的接枝共聚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述了丙烯腈、丙烯酰胺、丙烯酸、丙烯酸酯类及苯乙烯等几种较常见的乙烯基单体与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重点讨论了淀粉糊化、引发剂和单体的浓度、种类及配比、反应温度、时间等因素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同时介绍了淀粉与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α 烯丙基聚醚(UPEO)/烯丙基磺酸锂(LS)/苯乙烯(St)共聚反应,合成得到一种以聚烯烃链为主链、侧挂聚醚和烷基磺酸锂的新型单离子梳状聚合物电解质(CPPL)。通过元素分析、IR、GPC以及DSC等对其结构与形态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了反应物料配比、催化剂、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PPL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类聚合物电解质膜材料的θg值和成膜性能主要取决于单体原料配比,CPPL室温电导率可达9.3×10-3s/cm。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EAA与端唑啉聚醚(活性聚醚)的偶联接枝反应,用IR及化学分析方法证实了流形接枝物EAA-g-PEO的生成;考察了不同用量和不同种类的活性聚醚所形成的梳形接枝物对LDPE表面电阻率的影响,实验证明该梳形接枝物是一种较好的持久性高分子抗静电剂.  相似文献   

7.
甲基丙烯酸与淀粉接枝共聚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可溶性淀粉与甲基丙烯酸接枝共聚物。研究了接枝效率、接枝转化率、微球收率与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用红外光谱(FT-IR)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为0.008mol/L,甲基丙烯酸与淀粉质量比为2.5:1,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2h,接枝效率最高,为96%,接枝转化率为39%,微球收率为47%。  相似文献   

8.
陈苏  魏无际 《塑料工业》1996,24(4):72-75
本文采用低分子量聚醚(Mn=300~500)掺入适量聚醚(Mn=3000),在引发剂作用下接枝丙烯腈、苯乙烯合成低分子聚合物多元醇(POP)。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以及合成配比与性能的关系。发现随着低分子量聚醚份量增大,所合成的聚合物多元醇粘度增大,聚醚接枝就更加困难。POP羟值与其平均分子量呈线性关系,平均分子量增加其POP的羟值减小,而粘度则随着羟值的递增而增加。用此低分子量POP合成聚氨酯硬泡,聚醚接枝AN/St或St后比未接枝聚醚生成的硬泡压缩强度分别提高了47.8%和69.7%,全部接枝苯乙烯其硬泡压缩强度更高,是由于苯环刚性基团有利于提高其泡沫的压缩强度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由BF3·THF催化三溴苯基缩水甘油醚 /烯丙基缩水甘油醚 /环氧丙烷 /环氧乙烷的开环共聚反应 ,制成侧链含烯丙基的不饱和阻燃聚醚多元醇 (HIROL Ⅲ ) ,再与丙烯腈 (AN) /苯乙烯(St)进行接枝共聚反应 ,合成了预期结构阻燃聚合物多元醇 (HIPOL Ⅰ )。采用VPO技术测定分析了HIROL Ⅲ的不饱和度、AN/St的配比及其用量、原料投料方式和搅拌速度等对HIPOL Ⅰ的粘度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HIROL Ⅲ的不饱和度是决定AN/St接枝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α-甲基丙烯酸对聚丙烯的接枝共聚反应。用正交试验探讨了引发剂及单体用量、反应时间及温度对接枝度与接枝效率的影响,并确定了该接支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POP合成体系中添加不饱和聚醚多元醇参予St/AN的共聚反应可制得母体聚醚分子量为2000和官能度f=2的弹性体用POP。对三种不同结构的不饱和聚醚考察后发现,M220B效果最好。实验还证实,当M220B用量≥6%(以单体为基)时,可得到粘度<1300mPa.s分散相粒径在0.3~1.0μm且分布较均匀的产物。选一模型配方,采用手工浇注工艺进行实验,接枝前后弹性体物性对比结果表明,POP能明显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双金属氰化络合物(DMC)催化剂进行低相对分子质量聚醚二元醇(DLL400)、ε–己内酯(CL)和环氧丙烷(PO)阴离子开环共聚反应,合成了聚醚酯多元醇。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和CL单体转化率、羟值、黏度等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最佳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5 h,催化剂用量为150 mg/kg。通过FT–IR(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1H–NMR(核磁共振)、13C–NMR对该共聚物进行表征,表明所合成共聚物具有预期结构。  相似文献   

13.
对影响高固含量 (乙烯基聚合物质量分数 )接枝聚醚性能的几个因素进行了探讨 ,实验表明 ,控制苯乙烯与丙烯腈的质量比在 2 .0~ 2 .2、选择合适的分散剂 ,可获得粘度在 5 5 0 0~ 60 0 0mPa·s、固含量 4 0 %左右的接枝聚醚。对一种分散剂进行了改进 ,改善了所制得块状软泡的压陷硬度。采用复合抗氧剂 ,改善了泡沫的耐黄芯性能。研制的接枝聚醚其各项性能与进口产品的接近。用接枝聚醚与聚醚 30 10以 5 0 / 5 0质量比制得的密度为 2 7kg/m3 的块泡 ,65 %ILD为 5 98N/ (0 .0 32 3m2 ) ,拉伸强度 12 8kPa ,撕裂强度为 175N/m ,伸长率 10 7% ,回弹率 2 7%。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单一VC单体或VC单体与其他乙烯基单体共同接枝聚醚的制备方法,接枝后VC-POP与TDI(MDI)反应后制得试样的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压缩强度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汽车座椅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苯乙烯和甲醛的挥发量超标问题,从座椅的组成材料分析了污染物的来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座椅总成VOC挥发量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座椅中的发泡材料造成了苯乙烯、甲醛超标,进一步分析可知发泡中的接枝聚醚与普通聚醚对座椅苯乙烯和甲醛的贡献最大。通过更改合成接枝聚醚的乙烯基单体与合成普通聚醚中的抗氧化剂使座椅总成满足VOC挥发性能要求,且座椅的成型工艺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硝酸铈铵-纤维素纤维氧化还原体系引发丙烯酰胺在粘胶纤维上接枝共聚反应,探讨了引发剂浓度、体系硝酸浓度、单体比、反应温度和时间诸因素对产物平衡接枝率的影响及接枝共聚机理,IR表征产物具有预期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以过氧化苯甲酰(BPO),N,N-二甲基苯胺(DMA)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在室温下进行甲基丙烯酸(MAA)、苯乙烯(St)与环氧氯丙烷-环氧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不饱和聚醚橡胶P ECH-EO-AGE 接枝共聚。合成了主链为聚醚,支链为 P MAA-St 的接枝共聚物。研究了共聚反应温度、反应时间、BPO用量以及DMA/BPO 配比等因素对MAA与St共聚及MAA、St与P ECH-EO-AGE 接枝共聚的影响。接枝共聚产物经纯化后用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研究了P MAA-St 与P ECH-EO-AGE 共混物的行为。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与共混物的溶解行为是完全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刘艳三  邹新禧 《化学世界》1999,40(3):142-146
采用铈离子引发纸浆纤维与丙烯酰胺的异相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及时间等对单体转化率与接枝率的影响。用IR、TG、DSC、SEM、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等手段对接枝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接枝物的热稳定性高于原纤维,接枝主要发生在纤维的表面和无定形区,对它的结晶性没有损害  相似文献   

19.
反应单体改性纳米CaCO3/PP母料的制备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溶液法制备了反应性单体改性PP包覆纳米CaC03母料,用IR、DSC和TGA等方法研究了母料中的化学作用、结晶与熔融行为、热稳定性和表面性质等。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性单体改性PP形成接枝物包覆纳米CaCO3,纳米CaCO3的质量分数高达80%。不同单体对PP结晶温度有不同的影响,结晶温度高低顺序为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与苯乙烯混合物〉无单体。马来酸酐。丙烯酸〉苯乙烯。单体改性使母料接触角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非碳热法合成含硅聚合及其结构表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将无定型二氧化硅与乙二醇、氢氧化钾在196℃反应,制成高反应活性的五配位硅钾化合物,并以此为原料与2-氯乙醇反应制成双羟基四配位有机硅单体,通过该单体与对苯二甲酰氯、2,4-甲苯二异氰酸酯、低摩尔质量的异氰酸酯基封端的聚醚进行低温溶液缩聚反应合成了含硅聚酯、含硅聚氨酯、含硅聚醚氨酯;用IR、TG、GPC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这些聚合物由于引进了硅元素,热稳定性有所提高, 摩尔质量一般为几十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